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原文賞析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雲外溼,勝地石堂煙。
柔櫓輕鷗外,含悽覺汝賢。
譯文
譯文
船兒傍著沙洲過夜,聽到了水石相激的響聲,看著美好的月色多情。
風起了,吹動燈火亂晃;雨落時,帶著濤聲齊鳴。
晨鐘從雲外傳來了滋潤的清音,勝景展現了在高山空曠處的煙雲。
白鷗輕輕地飄浮在槳葉之外,多麼可愛,我覺得它們十分柔馴。
註釋
舸船:大船;此處指作者所乘之船。
石瀨:水為石激形成的急流。
風起:風颳起來。
春燈:春夜的燈。
晨鐘:清晨的鐘聲。
雲外: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勝地:名勝之地。
柔櫓:謂操櫓輕搖。亦指船槳輕劃之聲。
賞析
這首詩從入夜寫到天明開船,層次分明,景物描寫亦精當生動,結尾用“覺汝賢”三字即寫盡對王十二判官的無限留戀之情,寓意高遠,含蓄雋永。
首聯寫石瀨,寫月色,寫得是那樣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間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淨的美,全點染出來了。這明淨的美,全都安詳在寧靜的氛圍裡。這一聯與其說是寫雲安月色,無寧說是寫對於雲安的一點美好記憶。
頷聯寫夜雨江景。登舟時月色明麗,入夜卻風雨驟起。風搖船動,船多參差,隨波起伏,燈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燈點點,用一“亂”字,寫盡風中燈火遊移閃爍的神態。風后繼之以雨,江聲夾雨聲,徹夜不絕。用一“懸”,寫雨景,也寫心境。雨本為灑落,為敲打,當然不會“懸”,“懸”是一種感覺。沒完沒了的雨,如懸空際。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裡,“懸”字最足以表現這樣一種感覺情思。
頸聯寫清晨之所聞見。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來,兩岸山巒,雲霧瀰漫。穿過雲霧,傳來了鐘聲;遠處夔州石堂勝景隱沒在煙霧裡。寫鐘聲而言“溼”。又是寫感覺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鐘聲從寺中傳來。穿過山上岸邊的迷漾雲霧,彷彿連聲音也沾溼了。聲而聞溼,是徹夜聽雨的感覺與眼前迷漾煙霧中的鐘聲疊合的一種聯想,是聽覺向感覺的轉移。
尾聯寫別情,也是全詩主旨所在。本擬登舟之後,再上,岸與王十二話別,因夜雨而未能如願,只好把一種悽然別情,深藏心裡,用一“覺”字,把深藏心中的對王十=的眷戀惜別表現了出來。“覺汝賢”三字。蘊含極豐,可作各種理解,或者半年雲安養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顧;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親切慰安;或者艱難之際,曾得到王十二的幫助;或者欽慕其人品,或者賞識其行事,等等,無限深情,盡在三字之中。
參考資料:
1、杜甫著;龔篤清選注.杜甫詩精選精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41-142 2、餘冠英.中國古代山水詩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303-304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大曆元年(765)春末。當時杜甫與家人慾乘船前往夔州,將東西搬上船後,因天色已晚,便宿於雲安郭外在船上過夜。當晚下了大雨,因雨溼路滑不能上岸與王十二判官作別,於是寫下了這首美麗多情的小詩向這位資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參考資料:
1、陳元生,高金波.歷代長江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35-36
賞析
這首詩從入夜寫到天明開船,層次分明,景物描寫亦精當生動,結尾用“覺汝賢”三字即寫盡對王十二判官的無限留戀之情,寓意高遠,含蓄雋永。
首聯寫石瀨,寫月色,寫得是那樣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間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淨的美,全點染出來了。這明淨的美,全都安詳在寧靜的氛圍裡。這一聯與其說是寫雲安月色,無寧說是寫對於雲安的一點美好記憶。
頷聯寫夜雨江景。登舟時月色明麗,入夜卻風雨驟起。風搖船動,船多參差,隨波起伏,燈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燈點點,用一“亂”字,寫盡風中燈火遊移閃爍的神態。風后繼之以雨,江聲夾雨聲,徹夜不絕。用一“懸”,寫雨景,也寫心境。雨本為灑落,為敲打,當然不會“懸”,“懸”是一種感覺。沒完沒了的雨,如懸空際。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裡,“懸”字最足以表現這樣一種感覺情思。
頸聯寫清晨之所聞見。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來,兩岸山巒,雲霧瀰漫。穿過雲霧,傳來了鐘聲;遠處夔州石堂勝景隱沒在煙霧裡。寫鐘聲而言“溼”。又是寫感覺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鐘聲從寺中傳來。穿過山上岸邊的迷漾雲霧,彷彿連聲音也沾溼了。聲而聞溼,是徹夜聽雨的感覺與眼前迷漾煙霧中的鐘聲疊合的一種聯想,是聽覺向感覺的轉移。
尾聯寫別情,也是全詩主旨所在。本擬登舟之後,再上,岸與王十二話別,因夜雨而未能如願,只好把一種悽然別情,深藏心裡,用一“覺”字,把深藏心中的對王十=的眷戀惜別表現了出來。“覺汝賢”三字。蘊含極豐,可作各種理解,或者半年雲安養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顧;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親切慰安;或者艱難之際,曾得到王十二的幫助;或者欽慕其人品,或者賞識其行事,等等,無限深情,盡在三字之中。
參考資料:
1、杜甫著;龔篤清選注.杜甫詩精選精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41-142 2、餘冠英.中國古代山水詩鑑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303-304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大曆元年(765)春末。當時杜甫與家人慾乘船前往夔州,將東西搬上船後,因天色已晚,便宿於雲安郭外在船上過夜。當晚下了大雨,因雨溼路滑不能上岸與王十二判官作別,於是寫下了這首美麗多情的小詩向這位資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參考資料:
1、陳元生,高金波.歷代長江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35-36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