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記原文賞析

朝代明代 詩人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餘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餘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慾垂名於千載,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遊,呼之為滄浪僧雲。

古文觀止 敘事

譯文

譯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雲庵,那裡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
  我說: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一個園子,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到吳越被宋國滅亡時,這個園子還沒有荒廢。最初蘇子美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後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住進了和尚。這是從滄浪亭到大雲庵的演變過程。大雲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蹟,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雲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
  歷史在變遷,朝代在改易。我曾經登上姑蘇臺,遠眺浩渺的五湖,蒼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國家,闔閭、夫差爭奪的物件,子胥、文種、范蠡籌劃的事業,如今都已消失殆盡了,大雲庵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麼呢?雖然如此,錢鏐趁天下動亂,竊據權位,佔有吳越,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藉著權勢大肆揮霍,廣建宮館園囿,盛極一時,而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尚如此欽重。可見士人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讀書,愛做詩,常與我們郊遊,我們稱他為滄浪僧。

註釋
浮圖:僧人。
蘇子美:蘇舜欽,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後移居開封。宋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因故除名,隱居蘇州,建滄浪亭。今集中有《滄浪亭記》。
吳越:五代十國之一,錢鏐所建立,佔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地區。傳五主。
廣陵王:錢元璙,字德輝,錢鏐子。曾為蘇州刺史。元瓘時進檢校太師中書令。後封廣陵郡王。
孫承祐:錢塘人。吳越主錢俶納其姊為妃,因擢處要職,曾為中吳軍節度使。後隨錢俶歸宋。
淮海納士:指吳越國主錢俶獻其地於宋。
姑蘇之臺:姑蘇臺,在今蘇州城西南。據傳是春秋末期由吳王闔閭、夫差兩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滅吳,被焚燬。
五湖:這裡指太湖。
太伯:周先祖太王長子,相傳太王欲傳位給季歷,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開發吳地,為吳國的始祖。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虞仲:即仲雍。
闔閭:一作闔廬,即姬光。他派專諸刺殺吳王璙,代立為王,屢敗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後為越王勾踐戰敗。夫差:吳王闔閭之子。繼位後,誓報父仇。在夫椒大敗越兵,後又被越王勾踐所攻滅。
子胥:伍員,字子胥。吳國大臣。種:文種,越國大夫。蠡:范蠡,越國大夫,他們都是春秋末吳越爭霸的主要人物。
澌(sī)然:滅盡的樣子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簡析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蘇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蘇舜欽購得,並臨水築亭,題為“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後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為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於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蹟蕩然無存,錢鏐等以權勢購築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於千載的特有原因。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簡析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蘇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蘇舜欽購得,並臨水築亭,題為“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後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為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於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蹟蕩然無存,錢鏐等以權勢購築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於千載的特有原因。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