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賞析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正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擁擠的湖邊吵吵嚷嚷,那是誰家在爭道?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絲花紋的車子,在翠綠的垂柳下穿行而過。
日暮時分友人才相隨離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遊人連成一串,漸行漸遠,道路彎轉,湖堤也歪斜變化。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創作背景
歐陽修對潁州西湖可以說是深情一片。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並與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十首《採桑子》。這首即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
1、邱少華.歐陽修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6-10
2、林兆祥.唐宋花間廿四家詞賞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95
鑑賞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特別著重描繪日暮回城時喧譁熙攘的情景,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這首詞寫得人歡景豔,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看綠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遊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遊的隊伍。
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遊圖。下片寫遊人返歸的景象。日暮時分,酒醒了的、還在醉著的,前後相將歸家。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一路之上,花頭攢動。“直到城頭總是花”,這裡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如杜牧《九日齊安登高》中即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說道:“髻重不嫌黃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劉克莊《上巳》也有句雲:“暮歸尚有清狂態,亂插山花滿角巾。”可見,“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遊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時節,是古人往水邊遊玩的時侯。以這樣一個遊覽的時節,再加上西湖這樣一個遊覽勝地,真可謂良辰美景,兩者鑄備,熱鬧景象自是非同尋常。本詞所表現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滿目繁華的特點,首先體現在對遊者的描寫上,這也是作品表現的重點。
遊者一是多,二是歡。遊者之多,在詞中寫道:“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錮車”。這一句寫了兩種不同的遊者,一種是乘車者,一種是徒步者。車多,才會引起人們的爭相指點;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現“爭道”的景狀。最後這兩句用寥寥數字,展示出了一個轂擊肩摩的遊覽盛況。另外,下片“喧譁”一詞,又從音響的角度突出了遊者之多,以西湖這樣的敝廓之地,竟有人聲鼎沸之感,那行人熙來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見出遊者之歡?從上述行人“爭道誰家”車的描寫中,已傳出一片歡快活躍的氣氛,接著寫遊人日暮歸返時的“醒醉”二字,更是道盡了遊者各各相異的神態。這令人想起明代文學家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對各種賞月人的生動描寫:他們有的“淺斟低唱”,有的“喝呼嘈雜,裝假醉”,也有的“呼客縱飲”、“縱舟酣睡”。
本詞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類似這些景象的聯想,從遊人歸返之態中,似可想見他們有的專意遊覽,飽享春景;有的就景歡飲,一醉方休,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縱情遊樂,盡興而歸。總之,遊者雲集,笑語連天。
滿目繁華,還體現在對西湖自身景色特點的描繪上。
這雖然不是作品的表現重點,但卻是組成繁華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時節,但作品中絕無花衰紅消的悲涼之意,卻呈現出色彩濃豔的一派盛景。在“綠柳朱輪走鈿車”一句中,詞人以綠柳和朱輪相對,既寫了鈿車的豪華,也襯托出柳樹的茂盛,色彩鮮明,春意濃郁。詞的結句順承“遊人日暮相將去”的語意,寫歸途所見的景色,路轉堤斜,一路是花。這是枝上花還是落於地上的花?詞人沒有明寫,他僅給人留下一個印緣,只覺得滿目奼紫嫣紅,春花充盈著整個空間。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滿地遍野的鮮花匯成一體,氣氛是很熱烈的。這使我們想起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中所寫的詞句:“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這一個“空”字,正是從對立的角度表明了詞人對本詞中所顯示的盛況無比深切的感受,也說明了詞人和春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所以,本詞即抓住這兩方面內容共同表現了潁州西湖的繁盛。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整首詞通過朱輪鈿車爭道、遊人簪花而歸的特寫鏡頭,形象描繪了一幅潁州西湖清明上巳時期的風情畫。這首《採桑子》寫得人歡景豔,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參考資料:
1、陳曉芬.歐陽修作品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2、鬱玉瑩.歐陽修詞評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創作背景
歐陽修對潁州西湖可以說是深情一片。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並與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十首《採桑子》。這首即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
1、邱少華.歐陽修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6-10
2、林兆祥.唐宋花間廿四家詞賞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95
鑑賞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特別著重描繪日暮回城時喧譁熙攘的情景,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這首詞寫得人歡景豔,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看綠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遊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遊的隊伍。
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遊圖。下片寫遊人返歸的景象。日暮時分,酒醒了的、還在醉著的,前後相將歸家。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一路之上,花頭攢動。“直到城頭總是花”,這裡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如杜牧《九日齊安登高》中即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說道:“髻重不嫌黃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劉克莊《上巳》也有句雲:“暮歸尚有清狂態,亂插山花滿角巾。”可見,“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遊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時節,是古人往水邊遊玩的時侯。以這樣一個遊覽的時節,再加上西湖這樣一個遊覽勝地,真可謂良辰美景,兩者鑄備,熱鬧景象自是非同尋常。本詞所表現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滿目繁華的特點,首先體現在對遊者的描寫上,這也是作品表現的重點。
遊者一是多,二是歡。遊者之多,在詞中寫道:“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錮車”。這一句寫了兩種不同的遊者,一種是乘車者,一種是徒步者。車多,才會引起人們的爭相指點;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現“爭道”的景狀。最後這兩句用寥寥數字,展示出了一個轂擊肩摩的遊覽盛況。另外,下片“喧譁”一詞,又從音響的角度突出了遊者之多,以西湖這樣的敝廓之地,竟有人聲鼎沸之感,那行人熙來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見出遊者之歡?從上述行人“爭道誰家”車的描寫中,已傳出一片歡快活躍的氣氛,接著寫遊人日暮歸返時的“醒醉”二字,更是道盡了遊者各各相異的神態。這令人想起明代文學家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對各種賞月人的生動描寫:他們有的“淺斟低唱”,有的“喝呼嘈雜,裝假醉”,也有的“呼客縱飲”、“縱舟酣睡”。
本詞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類似這些景象的聯想,從遊人歸返之態中,似可想見他們有的專意遊覽,飽享春景;有的就景歡飲,一醉方休,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縱情遊樂,盡興而歸。總之,遊者雲集,笑語連天。
滿目繁華,還體現在對西湖自身景色特點的描繪上。
這雖然不是作品的表現重點,但卻是組成繁華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時節,但作品中絕無花衰紅消的悲涼之意,卻呈現出色彩濃豔的一派盛景。在“綠柳朱輪走鈿車”一句中,詞人以綠柳和朱輪相對,既寫了鈿車的豪華,也襯托出柳樹的茂盛,色彩鮮明,春意濃郁。詞的結句順承“遊人日暮相將去”的語意,寫歸途所見的景色,路轉堤斜,一路是花。這是枝上花還是落於地上的花?詞人沒有明寫,他僅給人留下一個印緣,只覺得滿目奼紫嫣紅,春花充盈著整個空間。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滿地遍野的鮮花匯成一體,氣氛是很熱烈的。這使我們想起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中所寫的詞句:“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這一個“空”字,正是從對立的角度表明了詞人對本詞中所顯示的盛況無比深切的感受,也說明了詞人和春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所以,本詞即抓住這兩方面內容共同表現了潁州西湖的繁盛。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整首詞通過朱輪鈿車爭道、遊人簪花而歸的特寫鏡頭,形象描繪了一幅潁州西湖清明上巳時期的風情畫。這首《採桑子》寫得人歡景豔,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參考資料:
1、陳曉芬.歐陽修作品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2、鬱玉瑩.歐陽修詞評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