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抒情 思念 愁緒

譯文

譯文
三更時分,夜雨點灑在梧桐樹葉上,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將我從好夢中驚醒,夢中場景再也找尋不到。睡在竹蓆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夢中來時的路是那麼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似乎還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詢問你的人,是為了訴說離別之後的心緒。

註釋
木蘭花令: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韻。
造口:又名皁口,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處,濱贛江。
子由:作者弟弟蘇轍之字。
才叔:不詳。
三更: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言夜深。
無覓處:無地有可探尋。
簟:竹蓆。
蛩:蟋蟀,又名促織。
促:催促。
機杼:織布機與梭子,這裡代指織布。
歷歷:清楚明白。
尊:通“樽”,酒杯。
問君人:知心人問你。
心與緒:心思、心事。

參考資料:

1、石聲淮.東坡樂府編年箋註: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376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3、鄧紹基.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蘇軾:大連出版社,1998:245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樸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

  “夜涼枕覃已知秋,更聽寒蟄促機抒。”名寫秋涼,實寫人涼。進一步從感覺上和聽覺上渲染了他此時此地的淒涼心境。秋夜本來含有涼意,睡在竹床上更覺冰涼,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來了,人世間的寒秋到來了。然而,此時作者又產生了泰然心態,聽到了一種特別親切和諧的聲音:“更聽寒蛋促機杼。”東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處境蒼涼。在此窘況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竟然如寒蟄那樣催促著農婦早起織布。這是東坡愛民的可愛的品格。

  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在上半夜人睡時,“夢中歷歷來時路”。走這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歷經河北、河南、江蘇,然後進人江西。一路風塵,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到達虔州,還在清江畔的歌舞亭裡接受好友的宴飲享受。宴會雖小,可雄風不減當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別來”不尋常,人人必有“心與緒”。三句不離行,仍是和友人話兄弟情、未竟業。最後一語,與上片最後一語照應,如出一轍,實為作者出世思想的進一步昇華。時至暮年,作者仍壯心不已,誠為可貴。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是時,作者由定州貶往英州(未至,又貶)、惠州。途中,經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灘,抵虔州,登鬱孤臺,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驚醒。即歷史陳跡,懷思古幽情,陳處境之淒涼,寄兄弟之深情。

  

參考資料:
1、石聲淮.東坡樂府編年箋註: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376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樸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

  “夜涼枕覃已知秋,更聽寒蟄促機抒。”名寫秋涼,實寫人涼。進一步從感覺上和聽覺上渲染了他此時此地的淒涼心境。秋夜本來含有涼意,睡在竹床上更覺冰涼,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來了,人世間的寒秋到來了。然而,此時作者又產生了泰然心態,聽到了一種特別親切和諧的聲音:“更聽寒蛋促機杼。”東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處境蒼涼。在此窘況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竟然如寒蟄那樣催促著農婦早起織布。這是東坡愛民的可愛的品格。

  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在上半夜人睡時,“夢中歷歷來時路”。走這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歷經河北、河南、江蘇,然後進人江西。一路風塵,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到達虔州,還在清江畔的歌舞亭裡接受好友的宴飲享受。宴會雖小,可雄風不減當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別來”不尋常,人人必有“心與緒”。三句不離行,仍是和友人話兄弟情、未竟業。最後一語,與上片最後一語照應,如出一轍,實為作者出世思想的進一步昇華。時至暮年,作者仍壯心不已,誠為可貴。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是時,作者由定州貶往英州(未至,又貶)、惠州。途中,經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灘,抵虔州,登鬱孤臺,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驚醒。即歷史陳跡,懷思古幽情,陳處境之淒涼,寄兄弟之深情。

  

參考資料:
1、石聲淮.東坡樂府編年箋註: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376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