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淮陰作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朱敦儒

當年五陵下,結客佔春遊。紅纓翠帶,談笑跋馬水西頭。落日經過桃葉,不管插花歸去,小袖挽人留。換酒春壺碧,脫帽醉青樓。
楚雲驚,隴水散,兩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長揖飛鴻舊月,不知今夕煙水,都照幾人愁。有淚看芳草,無路認西州。

追憶 抒情 傷懷 惆悵

譯文

譯文
遙想當年洛城風華日,春光姣好,總是與豪俠之客結伴遊樂。穿著鮮豔的衣服,騎馬談笑一起遊冶洛城水西。日落時候,他們頭戴鮮花,郊遊歸來,經過桃葉渡時,酒樓裡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們。美女為他們勸酒,開懷暢飲,摘掉帽子,醉臥酒樓。
楚地風雲驚起,隴水飄散而去,兩廂漂流。如今飽受憔悴之苦,沒有地方可以讓我排遣內心的憂愁。盼飛鴻可以傳來遠方人的訊息,盼同一輪明月可以為遠方人祝福。此時此刻,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樣,在為遠別的情人而憂愁。淚眼所見,只有芳草連天,惹起人們無限的情思,而西州路卻始終尋找不到。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 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麴。又名《元會曲》《凱歌》等。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下片句, 皆四平韻。另有偷聲、添字、減字者,皆為變體。
淮陰:今江蘇清江。靖康之變後,作者避地於此。
五陵:本指西漢五帝的陵墓,在長安附近渭水北岸,居此者多豪門大戶。此處借指自己年少時遊樂之地。
結客:結交,豪俠之客。
跋馬:指撥馬。
桃葉:指桃葉渡,在今南京。此借指遊冶之地。
小袖:指歌妓。
青樓:妓女之所居。
西州:東晉揚州刺史治所在金陵,因其府廨在臺城之西,故稱西州。

參考資料:

1、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辭典》編寫組編. 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辭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 ,324. 2、來自吳熊和主編. 唐宋詞精華 上[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2001 ,839-840. 3、謝真元主編. 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鑑賞[M].北京:中譯出版社,2007 ,444-445.

創作背景

  公元1126年年(宋欽宗靖康元)十一月,金兵渡黃河而攻洛陽,原是洛陽人的朱敦儒倉惶南下,加入哀鴻遍野的難民隊伍,與倉惶的鼠聲與淒厲的鶴唳一起,入淮陰(今屬江蘇),避難於此。遙望故土,回想當年情事,又值國破家亡,詞人感慨萬分,在淮陰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謝真元主編. 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鑑賞[M].北京:中譯出版社,2007 ,444-445.

2、錢仲聯主編. 愛情詞與散曲鑑賞辭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96.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思念親人、懷戀故國的深情。上片追憶昔日春遊之樂,放縱豪邁;下片訴說今日漂泊之苦,沉鬱頓挫。全篇以樂襯哀,巧於關合,自然流暢,感人肺腑。

  起首兩句追憶往昔,筆勢不凡。五陵本是西漢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處渭水北岸,距都城長安不遠;當初四周居住著許多豪門大戶,子弟習尚奢縱。後代詩文遂引為典實。此詞借“五陵”以指作者故鄉名城洛陽,意點染奢華豪縱的氣氛,以映襯風流少年的俊爽形象。《樂府詩集》有《結客少年場行》,題解引《樂府廣題》雲:“按結客少年場,言少年時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終而無成,故作此曲也。”詞中“結客”二字即從此出。此處雖借鑑古人,而自抒懷抱,自具面目。首兩句定下基調,下文分三層寫開。

  “紅纓翠帶,談笑跋馬水西頭。”兩句承前“結客”句來,寫朋儕相與之歡,並騎馳縱之遠,筆墨極簡省,而郊次春遊時那歡暢自恣的場面連同遊人的神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是歸途中的一個小插曲:薄暮時分,詞人和他的友伴們頭戴鮮花,打馬朝城裡走來,經過桃葉渡時,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葉”是“桃葉渡”的省稱,地處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畔,這裡是借指遊冶的場所。

  “不管插花歸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裝句式。“不管”的主語“小袖”置後,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寫出女子挽留之真誠與執著,是著力之筆,為下片抒寫自己的戀情設下伏線。

  上片第一層極寫其豪俊氣概,第二層則表現其兒女柔情,亦豪曠,亦纏綿,一位風流少年的形象活脫脫如目前。

  “換酒春壺碧,脫帽醉青樓”二句又起一層,筆墨酣暢淋漓。上句之“春壺碧”,暗寫紅粉情意,有“吳姬壓酒勸客嘗”的意境。結句有力突現了詞人自家醉臥青樓的形象:開懷豪飲,至酒酣耳熱之際,竟至脫帽露頂,可見暢快之至,亦不羈之至了。到了此處,一天的遊春之樂達到高潮,作者的豪興也盡情寫出。整個上片選取最能表現早年生活風貌的驟馬遊春一幕來敘說,筆調歡快明朗,化前人意境於不知不覺間,妙合無限。

  過片三句,詞意陡轉,由昔入今,以精煉的語言概括出突如其來的家國變故。“楚雲”詩詞裡常與女子相關,如張謂詩句:“紅粉青娥映楚雲”(《贈趙使君美人》)。“隴水散”用樑鼓角橫吹曲《隴頭流水歌》“隴頭流水,流離四下”句意。《古今樂錄》引《辛氏三秦記》曰:“隴渭西關,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隱著對那位青樓女的依依別情。語調沉重,悲思噴湧,“驚”、“散”二字帶出作者受到震動、無限哀愁的神態,是很醒目的。

  以下兩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滿哀極痛極的勃鬱之氣。“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這近乎絕望的哀號,情感特強,因為是緊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來,故沒有直白淺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積以至於傾瀉的自然過程。“何處”二字已見出愁懷難遣,欲告無人的苦楚。於是詞人矚目於“飛鴻舊月”。詞人問道:飛鴻可捎來故人的音訊?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見證人,如今可願傳去心中的思念?它們把人的心緒帶向遙遠的故國,又觸發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私情,他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同懷國破家亡之恨的大眾。所以說,“不知今夕煙水,都照幾人愁”兩句表明他多少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始終連線著民族的興亡,面前經歷的是一場悲劇。這樣,詞的意境有了拓展。

  結句收縮全篇的悲愁思緒,顯出“無垂不縮”的功夫。“有淚看芳草,無路認西州。”西州,當是用羊曇事。《晉書。謝安傳》載,羊曇為謝安所重,謝安扶病還都時曾過西州門,“安薨後,(羊曇)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痛哭而去。”詞用此事,當有懷想謝安之類賢相、慨嘆當世無人之意。南渡以來,朱敦儒無日不思念金人的統治下的故土,牽掛天各一方的親朋。可是,淚眼所見,只有遠接天際的芳草牽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遙不可接。這一結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筆點活全篇,並使整體意境蒼勁高起,讀來似覺其千鈞之力。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 宋詞鑑賞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長征出版社,1999 ,695-696.

創作背景

  公元1126年年(宋欽宗靖康元)十一月,金兵渡黃河而攻洛陽,原是洛陽人的朱敦儒倉惶南下,加入哀鴻遍野的難民隊伍,與倉惶的鼠聲與淒厲的鶴唳一起,入淮陰(今屬江蘇),避難於此。遙望故土,回想當年情事,又值國破家亡,詞人感慨萬分,在淮陰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謝真元主編. 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鑑賞[M].北京:中譯出版社,2007 ,444-445.

2、錢仲聯主編. 愛情詞與散曲鑑賞辭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96.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思念親人、懷戀故國的深情。上片追憶昔日春遊之樂,放縱豪邁;下片訴說今日漂泊之苦,沉鬱頓挫。全篇以樂襯哀,巧於關合,自然流暢,感人肺腑。

  起首兩句追憶往昔,筆勢不凡。五陵本是西漢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處渭水北岸,距都城長安不遠;當初四周居住著許多豪門大戶,子弟習尚奢縱。後代詩文遂引為典實。此詞借“五陵”以指作者故鄉名城洛陽,意點染奢華豪縱的氣氛,以映襯風流少年的俊爽形象。《樂府詩集》有《結客少年場行》,題解引《樂府廣題》雲:“按結客少年場,言少年時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終而無成,故作此曲也。”詞中“結客”二字即從此出。此處雖借鑑古人,而自抒懷抱,自具面目。首兩句定下基調,下文分三層寫開。

  “紅纓翠帶,談笑跋馬水西頭。”兩句承前“結客”句來,寫朋儕相與之歡,並騎馳縱之遠,筆墨極簡省,而郊次春遊時那歡暢自恣的場面連同遊人的神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是歸途中的一個小插曲:薄暮時分,詞人和他的友伴們頭戴鮮花,打馬朝城裡走來,經過桃葉渡時,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葉”是“桃葉渡”的省稱,地處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畔,這裡是借指遊冶的場所。

  “不管插花歸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裝句式。“不管”的主語“小袖”置後,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寫出女子挽留之真誠與執著,是著力之筆,為下片抒寫自己的戀情設下伏線。

  上片第一層極寫其豪俊氣概,第二層則表現其兒女柔情,亦豪曠,亦纏綿,一位風流少年的形象活脫脫如目前。

  “換酒春壺碧,脫帽醉青樓”二句又起一層,筆墨酣暢淋漓。上句之“春壺碧”,暗寫紅粉情意,有“吳姬壓酒勸客嘗”的意境。結句有力突現了詞人自家醉臥青樓的形象:開懷豪飲,至酒酣耳熱之際,竟至脫帽露頂,可見暢快之至,亦不羈之至了。到了此處,一天的遊春之樂達到高潮,作者的豪興也盡情寫出。整個上片選取最能表現早年生活風貌的驟馬遊春一幕來敘說,筆調歡快明朗,化前人意境於不知不覺間,妙合無限。

  過片三句,詞意陡轉,由昔入今,以精煉的語言概括出突如其來的家國變故。“楚雲”詩詞裡常與女子相關,如張謂詩句:“紅粉青娥映楚雲”(《贈趙使君美人》)。“隴水散”用樑鼓角橫吹曲《隴頭流水歌》“隴頭流水,流離四下”句意。《古今樂錄》引《辛氏三秦記》曰:“隴渭西關,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隱著對那位青樓女的依依別情。語調沉重,悲思噴湧,“驚”、“散”二字帶出作者受到震動、無限哀愁的神態,是很醒目的。

  以下兩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滿哀極痛極的勃鬱之氣。“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這近乎絕望的哀號,情感特強,因為是緊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來,故沒有直白淺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積以至於傾瀉的自然過程。“何處”二字已見出愁懷難遣,欲告無人的苦楚。於是詞人矚目於“飛鴻舊月”。詞人問道:飛鴻可捎來故人的音訊?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見證人,如今可願傳去心中的思念?它們把人的心緒帶向遙遠的故國,又觸發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私情,他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同懷國破家亡之恨的大眾。所以說,“不知今夕煙水,都照幾人愁”兩句表明他多少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始終連線著民族的興亡,面前經歷的是一場悲劇。這樣,詞的意境有了拓展。

  結句收縮全篇的悲愁思緒,顯出“無垂不縮”的功夫。“有淚看芳草,無路認西州。”西州,當是用羊曇事。《晉書。謝安傳》載,羊曇為謝安所重,謝安扶病還都時曾過西州門,“安薨後,(羊曇)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痛哭而去。”詞用此事,當有懷想謝安之類賢相、慨嘆當世無人之意。南渡以來,朱敦儒無日不思念金人的統治下的故土,牽掛天各一方的親朋。可是,淚眼所見,只有遠接天際的芳草牽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遙不可接。這一結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筆點活全篇,並使整體意境蒼勁高起,讀來似覺其千鈞之力。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 宋詞鑑賞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長征出版社,1999 ,695-696.

詩人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祕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