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邊樓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薛濤

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寫景 抒情

譯文

譯文
籌邊樓高聳入雲窗外一片清秋,氣勢雄偉豪壯威震西川四十州。
各位將領不要貪圖羌族的駿馬,樓的最高層可看到邊塞的盡頭。

註釋
籌邊樓:唐代名樓,位於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鎮西川節度使,次年秋為籌劃邊事所建,故名。
八窗秋:憑窗遠眺,可見八方秋色。
壯壓:謂高樓可震懾川西四十州之廣闊土地。
西川:四川西部,為唐邊境。
四十州:一說“十四州”。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佈在甘肅、青海、四川西部,總稱西羌,以遊牧為主。
邊頭:邊塞前沿。

參考資料:

1、佘正鬆.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295-296 2、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451

賞析

  詩的開首兩句寫樓。說“平臨雲鳥”,則樓之高峻可知;說“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著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兩句不但寫得氣象雄渾,而且連李德裕當時建樓的用意,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便是從這裡生髮出來的;意思是說,由於將軍們的目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與羌族的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戰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的“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的“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聳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臟,成為西川制高點的象徵;而此時時過境遷,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從這座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感時傷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將》)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將”句陡然一轉,與上文跳脫開來,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此詩前兩句寫景,氣象萬千;後兩句敘事,說明時移勢異。詩人的沉痛感受與前兩句的壯偉大不相同,在前後對比描寫之中,充分顯示出女詩人心繫國勢盛衰的巨集深器識和憂國憂民的生動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裡,有議論,有感慨;有敘述,有描寫;有動盪開闔,有含蓄頓挫,在中唐詩中並不多見。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79-780 2、佘正鬆.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295-296

創作背景

  李德裕建籌邊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佔據的維州城,西川一帶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832)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79-780

2、佘正鬆.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295-296

賞析

  詩的開首兩句寫樓。說“平臨雲鳥”,則樓之高峻可知;說“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著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兩句不但寫得氣象雄渾,而且連李德裕當時建樓的用意,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便是從這裡生髮出來的;意思是說,由於將軍們的目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與羌族的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戰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的“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的“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聳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臟,成為西川制高點的象徵;而此時時過境遷,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從這座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感時傷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將》)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將”句陡然一轉,與上文跳脫開來,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此詩前兩句寫景,氣象萬千;後兩句敘事,說明時移勢異。詩人的沉痛感受與前兩句的壯偉大不相同,在前後對比描寫之中,充分顯示出女詩人心繫國勢盛衰的巨集深器識和憂國憂民的生動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裡,有議論,有感慨;有敘述,有描寫;有動盪開闔,有含蓄頓挫,在中唐詩中並不多見。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79-780 2、佘正鬆.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295-296

創作背景

  李德裕建籌邊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佔據的維州城,西川一帶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832)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79-780

2、佘正鬆.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295-296

詩人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後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祕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