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勵志故事
想必很多人都會古代的少年勵志故事感興趣,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看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戰國時期的蘇秦,青年時曾周遊列國,希望能撈個一官半職,但是由於自己的學識淺薄,沒有能說得動列國的君主,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家裡的人看到他穿著破衣服,趿拉著草鞋,挑著個鋪蓋卷,像條喪家之犬那樣回家來,知道他在外面沒有混出個名堂,就都不理睬他。妻子關上房門不讓他進去睡覺,嫂子不給他做飯吃,父母也罵他沒有出息。蘇秦處在這種逆境之中,開始只是傷心落淚,過後才想到這是因為自己的學識太淺薄了,所以出去遊說難以成功。從此他就發憤用功,每天讀書到深夜。實在睏倦極了,就想出個頭懸樑錐刺股的辦法來,那就是在樑上掛一根繩子,鬆鬆地套在頭上,打瞌睡時,頭一下垂,繩子繃緊,就嚇醒了;如果神智還不清醒,還發困,就再用錐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覺到痛,神智清醒了,就繼續讀書。他這種在肉體上折磨自己的辦法雖然並不高明,是一種笨法子,但在蘇秦來說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採用的,為的是激勵自己用功讀書。他就是用這種笨法子硬逼著自己讀了許多書,增長了學識和才幹。後來他又一次出門去周遊列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如簧之舌,說動了燕昭王,幫助燕國聯合了韓、趙、魏、楚、秦等國,用反間計打敗了齊國。蘇秦自己雖然被齊國捉住車裂而死,但是他在逆境中奮起用功,終於學有所成,這一點還是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所以中國古代常常以“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們應刻苦用功讀書。
2
漢朝的司馬遷,出生在史官家庭。他從10歲那年起,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閱讀《尚書》、《左傳》、《國語》等儒家經典和史書,下決心要繼承父親的事業。他從20歲起,努力去進行社會實踐,到全國各地去遊歷,訪求名山大川,調查歷史上發生過重大事件的遺蹟和遺聞軼事,為繼承父親的事業、撰寫史書作準備。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臨到司馬遷頭上,他的好朋友李陵在跟匈奴作戰中戰敗被俘,投降了。他替李陵說了幾句話,觸怒了漢武帝,因而被投入監獄。第二年,又被施以腐刑,使他成了一個生理上殘缺不全的人。面對這樣的不幸,換一個人,可能會從此萎靡不振,喪失進取的信心,放棄一切事業。可是司馬遷不是這樣的人,他決定忍受屈辱,堅強地活下來,定要寫一部“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見《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的史書。他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他一定要寫一部能按照自己的看法,來合理地解釋天人關係和古今歷史演變的歷史書。這是他為之獻身的崇高事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決不輕生。從此,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一遍遍地修改寫出來的書稿。經過大約19年的勤奮工作,終於寫了一部50多萬言的《史記》。這部書為中國古代的史書創造了一種體例,用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幾種形式,系統地敘述了自黃帝至漢朝前期的歷史,如實地反映了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的種種情況,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司馬遷講到歷史上許多人在逆境中發憤努力而獲得成功的例子,他自己就是以這些人為榜樣,才樹立起了信心,所以能身處逆境而發憤著書,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
3
漢朝的匡衡,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難。他小小年紀就去給人家幹活,掙點錢來養家餬口,上學讀書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個十分喜歡讀書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閒,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個親戚家裡去,請他們教他認字讀書。經過長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終於學會了不少字,能夠看書自學了。於是他就從親戚家裡借了《詩經》等書來自學。他白天利用在田間地頭休息的時候讀書,時間不夠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時間多讀點書,可是他家點不起燈燭,無法實現這個願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鄰居家裡夜夜燈燭輝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匡衡就在自家牆上鑿了一個洞,藉著從洞中透過來的鄰居家的燈光讀書。這就是所謂“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這樣在困難的環境中刻苦奮鬥,利用這樣的辦法讀完了《詩經》等儒家經典,在青年時代就成了一個十分有名的學者。當時人們中間曾流行著這樣的諺語:“在匡衡面前不要談論《詩經》,匡衡一談《詩經》會使你喜笑顏開。”意思是說,匡衡是十分熟悉《詩經》的專家,千萬不要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而匡衡要是給人談論起《詩經》來,那就頭頭是道,一定會使人聽了高高興興。後來匡衡通過考試做了官,與他同時的學者都紛紛上書皇帝,說匡衡的學問舉世無雙,應當重用。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見,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後讓他當了丞相。匡衡在艱難的環境中發憤用功而成才,為漢朝的政治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4
晉朝的葛洪,出身於沒落貴族的家庭,到葛洪父親這一代,家裡已經十分貧窮了。葛洪13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裡更困難了,一日三餐都難以維持,上學讀書更談不上了。可是少年葛洪十分喜歡學習,他寧可餓肚子,書卻不能不讀。他從不向人借錢買米買柴,卻常常向人借書來讀。有些書讀起來能朗朗上口,他就把它背誦下來,一有空閒就背上一遍,細細體會其中的意思。有的書文字古奧,讀起來佶屈聱〔ao 熬〕牙,不易背誦,他就抄下來讀。葛洪沒有錢買紙筆,為了抄書的需要,他就利用空閒時間去砍柴賣錢,把得到的錢買紙筆抄書。他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要抄完一定數量的書才上床睡覺,以便第二天出去幹活時能帶著去讀。葛洪就這樣在逆境中刻苦奮鬥,讀了不少書。他特別喜歡煉丹學和醫學,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了《抱朴子》和《肘後備急方》等書。煉丹是想煉出使人能長生不老的仙丹,這當然是辦不到的事,但是煉丹要利用礦物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這卻是合於科學道理的,葛洪因此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早期的化學家。葛洪在醫學上的貢獻更大,他研究了許多急性傳染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外科、兒科、眼科等疾病的防治方法。他實在不愧為一位在逆境中奮鬥成才的好榜樣。
5
宋朝的范仲淹,小時候死了父親,因為家裡太窮,母親只好帶著他改嫁。范仲淹長大一點兒以後,就辭別母親,到外地去讀書。因為沒有經濟來源,他就只好依靠自己的努力掙一點兒錢,或接受親戚朋友的資助。他知道像自己這樣的窮孩子能夠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夜不停地加倍用功。冬夜很長,讀書讀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臉,提提精神。他沒有足夠的錢買米,不能每餐都吃乾飯,就餐餐都吃粥。他每天用一把米煮成很稠的粥,等粥冷下來凝結成塊時,用筷子在中間劃個十字,把粥分為四塊,早上、中午、晚上和半夜裡,各吃一塊充飢。他買不起菜,就去田野裡採點野菜,用鹽醃了,切成幾段,每次吃一段。這種艱苦的生活,別人很難熬得下去,范仲淹卻咬著牙忍受。他讀到《孟子》中有一段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話的意思是:老天爺要讓誰承擔重大責任的時候,一定會讓他先經受一連串的磨難,用各種各樣的苦楚來鍛鍊他,使他經得起考驗,學會許多本來不知道的本領。孟子把吃苦受難看做是天的意志,當然是不正確的。但范仲淹覺得這段話的內容可以用來激勵自己,就把它抄下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準備將來一定要好好幹一番事業。後來范仲淹考中進士,做了官。他把母親接回來奉養,並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平日裡只有在招待客人時才吃兩碗以上的葷菜,穿的衣服都由妻子親自縫製。他把錢節省下來,資助像自己早年一樣的窮孩子。范仲淹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總結出兩句話說:一個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不是身處逆境,經過艱苦奮鬥而成才的人,一定說不出這樣的話來,也一定體會不了做人應該具有這樣高的思想境界。像范仲淹這樣在逆境中奮起,刻苦用功而成才的人,永遠是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所應該學習的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