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精選篇

  沒有法制,依靠道德,社會定大亂,而法律的確立,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的,道德與法治相互依存。下面小編整理了道德與法治演講稿,供你參考。

 

  道德與法治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說到法律,我對它總是有一種神祕、威嚴和崇高的感覺,而道德給我的印象又是那麼親近、厚愛和博大。

  可以這麼說,我是一個在車上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常常帶著我,往返於上學回家的路上,當我們在十字路口等待過馬路時,爸爸媽媽就會對我說:“紅燈停,綠燈行,左看看,右望望,確認安全才通行。”這句話,我一直記在腦海中,可有些時候,我也看到了,有些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們,他們不遵守交通規則,擅自闖紅燈。當聽到司機叔叔刺耳蜂鳴的剎車聲時,我害怕的閉上眼睛。多麼危險,多麼可怕,要是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交通事故,道路也會變得更加的通暢。

  後來,我坐上了公交車去上學。每次上下車的時候,我會主動排隊,在車上不大聲喧譁,不隨地吐痰,亂扔雜物,還會經常給腿腳不方便的爺爺奶奶讓座。有的時候,我會給車上的外鄉人指引路線,提醒叔叔阿姨們保管好自己的財物,嚴防小偷和扒手。當看到乘客們投來的讚許目光時,我會心的一笑,能幫助別人,我感到那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

  其實,法律和道德離我們是那麼近,它在我們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學校,我們要遵守校風校紀,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努力學習,不打架罵架,不損壞公物,不偷看不健康的書籍。在生活中,要尊敬長輩,善待別人,自覺抵制?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嫉撓棧蟆2惶澳叫槿伲?蝗ネ?桑?習桑?櫛杼?瘸扇?a href='//' target='_blank'>娛樂場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要我們用心的去觀察、學習,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遵紀守法有愛心的好少年。

  親愛的同學們,讓法與我們同行,讓德伴我們成長。

  謝謝大家!

  道德與法治演講稿篇2

  尊敬的XX:

  讀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後,會被那種通俗語言風格,完全不同於二十四的寫法所吸引,而且加上自我的分析,讓人明白人物命運背後的歷史根源,正如名言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偶然事件的背後存在必然因素。

  黃仁宇在書中闡釋了他的大歷史觀,通過敘述萬曆,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貲的生平,批判明朝制度的腐敗,在財政上不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軍事上由文官集團控制,扶持落後的農業經濟,忽視工商業及科技發展。而作者特別強調地概括為“道德代替法制“,認為這是一切的根源,讓人耳目一新。

  作者選擇1587年既萬曆十五年,我想他所表達的是一種觀點。這雖是平凡的一年,而之後東西方卻走向不同的道路。而要深究中國近代史的百年屈辱史,我想從晚明開始才是最合適的。百年的屈辱史不是清政府所或慈嬉,李鴻章個人能夠承擔的起的。這些十分複雜,也不是我能夠說清楚的。回憶歷史,重在今朝,那麼黃仁宇所批判的道德替代法制在如今又怎麼樣?對於道德是否是法制的根源,我無法回答,因而只能說點平時的想法。

  如今在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方針下,取得了很多的成功,但問題仍然存在,道德與法制的關係是辨證的。光有法制,沒有道德的社會是不行的。比如同性戀在中國的法律上未被禁止,但在中國的道德觀念中是絕對否定的,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誰就要被天下人所笑話。法律沒有禁止的事,不意味著道德上的允許。但如果說有了健全的法制,道德就無用武之地,那也是錯誤的。

  中國目前有些法制未得到有效落實,地方政府玩忽職守,民生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只有通過大眾或媒體社會的揭露,事情才能解決。他們又置法律與何地?如官煤案,山西磚窯童工事件,陳良宇事件等。近日廣東的房產傑出人物:中天置業的老總又捲款而逃……都反映出法制的漏洞,而恰在輿論之下,解決問題十分神速,讓人不敢懷疑。

  再例如“華為辭職“,作為中國電信製造業的老大,是否是為了逃避法制所要求承擔的責任?在市場化個人主義利益的今天,華為的改革又剛好在法制實施的前夜,這是巧合還是挑釁。還是經濟強大就要政治地位。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樣。但逃避了法制,社會的道德譴責是否應加大,使之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然法制的威嚴有何存?因而健全的法制的同時,社會道德建設不容忽視。

  當然道德不能代替法制,除了黃仁宇所說的,如今也對。舉個例子:中國曆來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可為何社會上父母告子女不盡贍養義務,子女告父母不盡撫養義務的案例仍然存在,除了道德的譴責,更需要法制的保障。這就是為什麼要制定法律了。因為道德根本沒有強制力。道德沒有標準。

  沒有法制,依靠道德,社會定大亂。世間不少無視道德的人。

  沒有道德,只有法制,社會就不和諧,因為法制的保障需要成本。而道德是廉價的準繩。

  或許只有當人生來就高尚,而且在烏托邦的社會中,道德又在人們心中視為法律一樣,那時就可以用道德替代法制,那是完美的,但幾乎有是空想。

  謝謝大家!

  道德與法治演講稿篇3

  人類社會生活是由公共生活作為重要組成的部分構成的。公共生活的秩序直接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公共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來約束調節。自覺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錘鍊高尚品格的重要途徑。

  當今世界,公共生活的領域更為廣闊,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現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難以想象的洲際交往成為普通的事情。現代傳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廣,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正在把地球變成一個“村落” 人類公共生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因為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愈加突出。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助人為樂是美德和習慣,將是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公共生活中,由於個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的生活,因此約束個人行為的公共生活規則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權威的規則,它既有國家強制性,又有普遍約束力; 它不僅確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共生活準則,引導人們自覺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並且,通過制裁破壞公共秩序的造法行為,強制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

  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建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就是同利益群體各顯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表現。有序的公共生活不僅有利於日常生活的和諧,也會促進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法律規定了經濟執行的規則,而道德則使經濟執行中每個個人更有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造福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對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障。在人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以後,人們會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和品位。更需要良好的省會風氣和舒適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要以有序公共生活作為保證。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的文明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家現代化有賴於人得而現代化和公共生活的文明進步。

  當人們有時遇到法與理、法與情的衝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況。我們應用法律思維來處理,法律思維的任務不僅是獲得處理 法律問題的結論。

  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錘鍊高尚品格,打下未來良好基礎。

  道德與法治演講稿篇4

  道德與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兩大車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撐。以法治國,法禮並重是我國區別於其他國家法治思想的一個鮮明之處。

  那麼,如何善用這兩大車輪而令我們的社會前進得更加快速,這又是一個問題。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範疇。法律屬於制度的範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範疇。法律規範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範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範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藉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多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範性檔案,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藉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有這樣一個農民工,生活在貧窮的小山村,讓他覺得自己就好像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貓,為了家人生活的更加安適,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懷著這樣的無限憧憬他來到城市打工。

  有一年,他在一個建築工地找到了工作。他一直抱著美好的願望,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但是,現實卻總是殘酷的,他從工地上的高臺上掉落,差點跟這個世界s道德與法治演講稿y good bye,由於工友的幫助,他活了下來,卻大病了一場,但是老闆卻不給他看病,只是給了幾片感冒藥,多麼讓人心寒。在這裡,他的工作是又髒又累又危險,常常是幾十個人睡在一間用木板支起來的大通鋪上。但是想到5000元工資,那關係全家人生活的錢,他忍耐著。但是,想不到的是,當他滿懷希望的去領取那應得的工資時,得到的卻只是50元!多麼諷刺啊!當初承諾的5000元竟生生的被減少了一百倍。這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他所有的忍耐,所有的辛苦都付諸流水。多次討要,老闆卻死賴著不給。他本不是一個野蠻的人,他試圖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結果卻是令人無比失望。不得已,他再次向老闆討要工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財大氣粗的老闆不但分文不給,反而罵他像條狗,並夥同其家人和下手將他暴打了頓,淳樸善良、備受欺侮的他憤怒之下向工頭舉起了報復的鋼刀,連捅了5人,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然後去公安局投案自首。這個農民工的名字叫王斌餘。也許是所有受欺壓農民工的代名詞。

  在法律上,他無疑要受到制裁,但是,那一個老闆就不該接受審判嗎?在我看來他的行為不僅僅是道德的缺失,也是人性的泯滅!如果,勞動部門和法院及時出面給予協調解決,維護了農民工王斌餘的合法權益;如果,那位老闆講點道德,知道打工者不容易,將人家幹下來的血汗錢及時兌付了;如果,老闆當時能向民工說句抱歉的話,承諾何時兌付工錢,也許就不會有被殺的悲劇。看來,人格的道德問題,也能釀出更大的災禍,不守道德,遲早會付出一定代價的。

  道德修養若落後於這個時代,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同時也將給法律帶來更多的無奈。近年來,我國政府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快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步伐。道之所至,法之所在。所以,為了道德與法制兩大車輪的平衡運轉,社會更加和諧,我代表新一代的青少年,將一直將道德進行下去,使它從一個抽象的名詞變成實實在在的動詞。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