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技能分項訓練

  筆譯強調譯文和原文儘量達到“形似”與“神 似”,口譯也有類似的要求。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演講和口譯的各項微技能包括語言技能和非語 言技能兩個方面:

  語言方面的技能包括音質、語調、語速、停頓 、咬字、流利程度和音量的掌控;非語言方面的技能主要包括手勢語言和麵部表 情以及為了克服怯場心理而進行的訓練。

  口譯的“形似”是指口譯的譯語與源語內容一 致,意思完整;“神似”是指譯語與源語在風格上接近,具體包括口譯員的語語音、語調、語速、音 量、音高、表情等與發言人及當時場景、主題互相協調,最忌諱的是不分場合單調不變,千篇一律, 或者憑空想象任意發揮,以致喧賓奪主甚至越俎代庖。

  1、音質

  音質的訓練是語音訓練中的核心環節。“你改 變了你的聲音,就改變了你的個性;你改變了你的個性,就改變了你的命運。”正如萊格斯頓所說: “90%的人不能出類拔萃,是因為它們忽視了對嗓音 的訓練。”

  聲音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它向他人傳達 著說話人的個性。例如,洪亮有力的聲音被認為是 “具有權威”。

  許多人在小時候養成了不良的發音習慣,因此首先要訓練的是發音方式。發音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丹田發音,這樣的聲音會給人故弄玄虛的感覺。

  第二種發音方式是用嘴脣發音,這樣的發音急促且不清楚。

  第三種發音是最好的,即用“心”發音。訓練的時候可以摸著胸口,調整發聲位置,如果能感覺 到共振,那麼聲音也就練到位了。

  接下來要調整的就是音質。

  好的聲音應該洪亮、和諧、充滿磁性,這樣的聲 音給人一種可信可靠的感覺。口譯員也應該有一副好 嗓子,應該經常向聲樂專家請教,學習達到目的又能 保護髮聲器官。口譯時,說話的聲音要渾厚圓潤、低 沉有底氣。想做口譯的人,平時可有意識地模仿自己 喜歡的某個播音員的聲音。因為,口譯員的聲音除了 要傳達意思之外,還要傳達一種自信和親和力。

  2、語調

  所謂語調,就是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輕重的變化。 這種變化對於表情達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無 論高興、悲傷、喜悅、愁苦、遲疑、堅決等感情,都能 通過語調的變化表現出來。

  語調的力量不容低估。婉轉變化的演講語調,能夠更真切地詮釋你所要表達的意思,令演講更生動、更逼 真,賦予演講美感,從而使聽眾一直保持勃勃的聆聽興 致。

  同樣,口譯員的語調對於口譯工作的成敗有著很大 的關係。有兩種比較極端的表現:

  一種是口譯員語調平淡,毫無生氣。用這種語調翻譯,聽眾很快會感到厭倦,甚至會對演講人演講的內容 感到懷疑、不滿。

  另一種是口譯員語調豐富且手舞足蹈。這樣的口譯 員也許會使對會議內容沒有興趣的一些聽眾發笑,但這 種做法有喧賓奪主之嫌,一方面有損於自己的尊嚴,另 一方面沒有正確傳達出演講人的本意。

  這裡,對於口譯員語調的要求和對演講者的要求 並不相同。演講者像演員一樣,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 改變自己的語調,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口譯員則不同 ,他應該儘量避免這種做法。

  一般來說,建議口譯員講話時要比演講者的語調 稍微平淡一些。偶爾也可以模仿演講者某些重要段落的語調,但又不要過於模仿甚至誇大,其中的分寸要 掌握好,還得在不斷練習中積累經驗。

  3、語速

  語速隨演講內容的種類而有所不同。嚴肅複雜的話題需要緩慢一些的語速,輕鬆的話題應該用快一些的語速處理。一些演講或者口譯新手常常會碰到語速的問題,通常所犯的毛病就是語速很快,彷彿後面有人追趕,越講越快。這樣的演講使得聽眾也變得十分緊張。還有一些演講者語速很慢,彷彿後面被人拖住,讓聽眾越聽越沒精神。

  這兩種極端都不能達到很好的交流目的。對於口譯員來說,太快了顯得不穩重,太慢了又毫無生氣,不能忽快忽慢,也不能氣喘吁吁,所以在口譯時要把握好分寸,同時也要根據所講的具體內容和現場氣氛來調節語速。

  口譯員要隨時注意聽眾的動向,若發現有人聽不清或聽不懂,應立即放慢語速。如果發現有代表作記錄,也應放慢速度,以便聽眾記錄。

  4、停頓

  演講中的停頓分兩種,一種是無聲的停頓,一種是有聲的停頓。

  演講者常常用無聲的停頓來強調某些含義,留給聽眾一些時間來思考,還能表明句子之間的關係。它們就像是口語中的標點符號。有聲停頓是用一些語氣詞來達到停頓的效果,這種停頓往往會讓聽眾對演講者的能力產生懷疑。而這種現象又是比較普遍的,即時是經驗很豐富的演講者也常常會習慣性地用有聲停頓來填補無聲的間隙。

  實際上,聽眾更加容易接受無聲停頓。對於口譯員來說,應根據演講者停頓的地方做適當的停頓,不要譯出演講者的有聲停頓,也不要加入自己習慣性的有聲停頓如口頭禪等,使聽眾質疑演講內容的可信度。

  5、音量

  音量應適應口譯的內容。呼籲、號召時自然加大音量,加重語氣。如果一直用大音量或重語氣則無法突出重點,反而給人以嘈雜、誇張的感覺。表達激動的情緒時自然用高亢的語調,如讚美、憤怒、質問等,但一直高亢而缺乏起伏易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

  為使自己的聲音更具穿透力,應平時多練習腹式呼吸和腹式發聲,用腹部而不是胸部的氣流,更不是單純憑嗓子,將每一個發音送到最後一排聽眾的耳中,同時又顯得輕鬆自如。

  足夠大的音量時進行有效口譯的前提,但是聲音過大往往會使聽眾感覺不適,這其中的分寸需要 不斷的練習後方可掌握。

  6、咬字

  演講在這方面的要求是字正腔圓,悅耳動聽。

  所謂字正腔圓,是就讀音和音質而言的。

  字正,是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咬字準確, 吐字清晰,讀音響亮,送音有力,使聽眾明白易懂。

  腔圓,就是要求演講的聲音清亮圓滑,婉轉甜美, 流利自然,富有音樂美。

  口譯員每次工作面對的講英語的演講者並不都是美國人,而是“每國人”。一名合格的口譯員,應該不僅能聽懂標準的英語,還應該熟悉南腔北調的英語發音。但是,對於口譯員自己來說,他本身應該具備正確的發 音功底,儘量向標準發音上靠攏。口譯員的發音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是一定是咬字清楚的,這一點和對演講者的要求是一樣的。

  7、流利程度

  流利就意味著語流通暢,很少有有聲停頓現象。對於演講者來說,過於流利只會被稱為“說話快,嘴皮子利索”。調查表明,聽眾認為演講者流利的表達 可以更加有效地傳達出演講內容,從而讓人更加信服 。

  口譯員的流利程度取決於他平時的基本功,只有不斷積累英語語言材料,讓正確的英語表達佔領大腦, 讓大腦始終沉浸在英語思維的氛圍中,通過大量的輸入使英語的使用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減少乃至擺脫母語的負面影響,最終提高口譯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同樣,口譯員的流利程度也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容的信服程度,及本次演講的效果。

  8、手勢語

  有效的資訊傳遞,55%是通過肢體語言,38%通過語調、語速,7%來源於內容。好的肢體語言是開放式的, 整體的要求是協調、自然、大氣。關於手勢語的運用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而言,手勢要和所演講的內容相符 合,多用開放式的手勢,同時整個手勢的運用也要有一定的活動範圍。

  但是作為口譯員,過多使用手勢會給人搶風頭的感覺。在非正式的日常工作口譯中,口譯員可以適當在交流中輔以手勢;但在正式場合,口譯員在使用手勢語時一定要慎重,不可對演講者的手勢隨意進行模仿,切忌手舞足蹈,給人不穩重之感。

  另外,在臺上切勿做小動作,這對於演講者來說也同樣重要,雖然這樣的動作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是它會極大地影響演講者或是口譯員在人們心中的權威專業形象。

  9、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演講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微笑是人際交往的第一通行證。”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來說,只會微笑還遠遠不夠,還要學會將面部表情和所講述的內容以及現場需要的情緒很好滴結合起來。

  一名出色的演講者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演員,他會通過自己的表情將內容和情緒傳遞給聽眾。口譯員也應該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他應該通過輕鬆自然的表情 ,時刻向聽眾傳達友好。即使在翻譯過程中有困難出現時,口譯員也不應該皺眉、瞪眼或流露出沮喪、無奈的表情。口譯員的面部表情需要表現出對聽眾的善意,也應該展現自己對所翻譯的話題的興趣和把握。”

  目光交流也是面部表情的一個組成方面。

  一般情況下,和現場的聽眾對視2~4秒比較合適,不能太短,一掃而過,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不宜太長,這樣會具有攻擊性。

  口譯員在口譯時也可以適當增加與聽眾的目光交流,避免盯著筆記念,這樣可以加強溝通的效果。有時可以從聽眾目光中獲得自信,或者觀察到聽眾的疑惑,以便對自己的口譯作出調整,如進行解釋或者是調節語速等。不過,譯員和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應注意不同文化對於目光接觸的禁忌。

  當然對於同聲傳譯口譯員來說,其工作場地是booth,不用和聽眾正面接觸,目光交流自然排不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