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所有工作的生命線。“密切聯絡群眾”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深刻體會和寶貴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長期實踐的結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1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和平與發展時期,我們黨依靠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觀點在深化改革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做實群眾工作是新時期每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是我們幹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礎、是前提。
一要堅定理想信念。行船靠舵,趕馬靠鞭,人靠理想。理想對於個人而言,就是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體現人生價值的不竭動力;對於國家而言,就是要精誠團結激發正能量,上下聯動弘揚好作風,萬眾一心踐行中國夢。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把“理想信念”形象地寓意為“總開關”,黨員幹部在日常工作中,應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否則,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在學習思考和查擺剖析中,應正確對待理想動搖、信仰迷失、精神“缺鈣”、道德失範問題,全面清洗思想灰塵,徹底清除政治微生物,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擰緊螺絲,樹立新時代黨員幹部政治素質過硬、業務工作過硬、工作作風過硬的良好形象。
二要轉變工作作風。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是確保日常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措施,是推動改革不斷深化、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共產黨人為廣大黨員幹部在工作作風問題上指明瞭方向、樹立了標杆。黨員幹部應在深入推進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認真對照“榜樣”把“一面鏡子照一照、一把標尺量一量、一個標杆齊一齊”落到實處,徹底根除當前民主生活會上“對上級放‘禮炮’,對同級放‘啞炮’,對自己放‘空炮’,最後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這一怪象,讓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理念,鮮明地、具體地、生動地外化為做好工作的實際行動,以敢於擔當、勇於負責的膽魄謀事幹事,以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態度造福百姓,真正把利民惠民便民的民生實事辦實辦好,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向黨和人民不斷交出優異的新答卷。
三要深入群眾基層。走出機關,走出文山會海,撲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眾生活在最基層,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情況感受最深切,也最有發言權,反映的問題往往最真實、最可靠、最準確。通過與群眾面對面接觸、交流,特別是注重走訪偏遠的地區,困難的群眾,瞭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聽取他們的意見,可以掌握最真實、最鮮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幹群距離。
四要心繫群眾疾苦。帶著深厚的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同群眾交朋友,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馬克思指出,人為之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群眾工作必須以維護群眾利益為依歸。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樹立幹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眾當成家人,把群眾來信當成家書,把群眾之事當成家事,把群眾工作當成家業,帶著真心、帶著感情為民辦實事、為民謀實利。
篇2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度以及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徹到黨的各項工作中,融入到黨的全部奮鬥實踐中,團結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前不久,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概括和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每一個層面所反映出來的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就是我們黨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這既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維護好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絡的永恆主題,又是黨凝聚強大正能量,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一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立中逐漸形成的,其核心內涵即“人民群眾主體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上,第一次把對人的關注從抽象的人轉到直接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廣大勞動者方面來,從而形成了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論觀點。概括地說,就是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未表露出“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理念,剝削階級的政黨更是從未關注過這個真理,僅僅把人作為“會說話的工具”而已。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點上向人們揭示出了社會發展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發展的歷史這一最簡單最不容否定的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終於找到了開啟人類歷史發展之謎的鑰匙——離開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60多年前所指出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徹底顛覆了以往哲學家把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甚至人本身的一切活動都視為神靈、上帝的產物的謬論;有力駁斥了資產階級思想家既主張“天賦人權”,又把人民群眾看作低俗、愚昧、缺乏理性的代名詞,故需要通過契約把權力讓渡出來,交給所謂社會精英的怪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正是在對歷史唯心主義進行徹底批判的基礎上向人們證明了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把人作為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這既是遵循唯物史觀的必然結果,又與無產階級政黨終身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完全一致,為無產階級政黨更好地領導人民群眾,發揮出創造歷史的作用,肩負起推動人類社會最終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歷史重任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支撐。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彰顯中國共產黨奮勇前行的鮮明立場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鬥實踐中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援,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站穩了群眾立場,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生動呈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自覺追求,深刻詮釋了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價值理念。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就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把“人民主體地位”作為自己堅守的理想信念,並以此為核心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發出了“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錚錚誓言。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曾深刻指出:“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黨正是堅定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才能以“星星之火”嘹亮整個神州大地,建立了新中國。在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正是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我們黨才能夠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篇章,不僅創造了經濟騰飛的“中國奇蹟”,還交出了人民滿意的“中國答卷”,書寫了人民幸福的“中國故事”,邁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新徵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同樣始終要求全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雄辯證明,雖然時空適時變遷,但亙古不變的則是根植於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意。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作為決定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核心價值理念,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時刻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堅持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的需求為中心來成就黨的事業,才能衝破前進道路上的藩籬,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三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匯聚起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角。同志強調指出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把追求人民幸福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價值目標,這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人民性的本質,蘊含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只有人民,才是美好未來的創造者,才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