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遊覽導遊詞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樑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寒山寺導遊詞一
各位朋友,到蘇州旅遊,寒山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於城西楓橋鎮,建於公元508至519年的樑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後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並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裡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第4期《中國醫報》雜誌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唐代詩人張繼當年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正是聽了夜半寒山寺鐘聲的啟迪,靈感頓開,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鐘聲使他消了煩惱,繼續寒窗苦讀,後來再次赴京城應試,結果中了進士。總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安撫心神,啟迪思維,寄託美好期望。現在我們就要進入寒山寺景區了。
寒山寺景區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古運河"供遊人遊覽。古寺,指寒山寺。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於公元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古橋,指寒山寺西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詩人張繼名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就指這兩座橋。古鎮,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楓橋鎮,粉牆黛瓦的民居,鱗次櫛比的商店、茶館、書場,一派姑蘇水鄉風光。古運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間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也給蘇州的經濟帶來了繁榮。
各位朋友,前面金碧輝煌、巨集偉莊重的寶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寒山寺的佈局與眾不同:一反寺廟普遍朝南的慣例,它的廟門是朝西的。為什麼呢?請大家思考一下。現在我們下車取道寒山別院去寒山寺。
寒山別院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它終年綠滿視野,蒼松、翠竹、桂花、櫻花、臘梅、草坪與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橋、聽鍾坪、覓詩廊等景物交相映輝。在一小匠上,有座雅緻的鬆茂亭,內立一塊依照我國革命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手書《楓橋夜泊》詩碑。李大釗同志的這件墨寶寫於1919年,原件珍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於1993年立碑於此,為寒山寺景區增添了光彩。寒山寺內還珍藏著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民國年間的以及現代文人學者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寒山寺山門就要到了。前面的那座石拱圈古橋就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牆稱照壁,牆上"寒山寺"三個大字為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古樸蒼勁。建議大家在此留影。
請看,寒山寺的山門,即大門,是朝西的。說起這門的朝向,有它的來歷。蘇州孔廟裡有塊刻於1229年的蘇州地圖,名叫《平江圖》,因為宋代蘇州稱為平江府,圖上的寒山寺廟門就已經是朝西的了。另外,《寒山寺志》也明文寫到:"寺院呈長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門西向。"為何朝西?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師曾指點迷津,說過四個字:"因地制宜"。隋代開的大運河,至唐宋之際日益繁忙;蘇州是水鄉,廟門朝西靠河邊,便於路過的商賈、船民、農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再者,人們熟知唐玄類西天取經的故事,西是佛祖居住地,西方又稱極樂世界,光明聖潔,無一切煩惱,廟門朝西也表示崇敬嚮往佛國聖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另外,按照五行學說,水能克火。歷代寺僧以大運河的水來克火,所以歷史上寒山寺曾太平了幾百年。
然而,和尚的苦心仍逃不脫人間災難。元未遭戰火;明代兩次火災;清代也是兩次,其中一次是戰火,燒燬了這座古寺。現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
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鬱鬱蔥蔥。黃牆內古典樓閣飛簷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迎著山門坐在佛龕中的那尊金裝佛像是彌勒佛,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笑迎客從四方來。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來佛。在有的佛寺中,如蘇州的靈巖山寺,天王殿內的彌勒像衣冠端正,面容莊重,正襟危坐,那是彌勒的真身。而許多佛寺中供奉的喜笑歡樂的彌勒,乃是彌勒的化身。他的塑像兩旁常配的楹聯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現在再看佛龕背後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裡,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為何韋馱要面向大雄寶殿呢?據說古印度佛寺內的大雄寶殿,為佛祖靈堂,寶殿前是安放釋迦牟尼舍利塔,即靈骨塔的。有個"捷疾鬼"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韋馱神通廣大,能行走如飛,他飛駛抓賊,奪回佛牙。之後,他就擔負起守衛佛祖舍利塔的重任,所以在寺廟中他總面向內。我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著文說過: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要吸取佛教文化精華,發揚"人間佛教"精神,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他還說:"人間佛教"重在淨自己的身心,重在有利有益於社會人群。如僧人植樹造林,行醫施藥,勸人從善等不勝列舉。
請向前走。這裡是寒山寺的主庭園,樹木蔥蘢,可謂清靜佛地。左側的花壇兩面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八個遒勁漂亮的大字,簡明扼要地點出了寒山寺1480多年來的歷史;樑代初建時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時高僧寒山。拾得從天台山來此當家,稱寒山寺。
我們先參觀羅漢堂。這裡五百尊羅漢,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鍍金羅漢,是清代雍正年間的文物。五百羅漢就是釋跡牟尼的五百弟子。羅漢能達到這樣三個境界:一、不受生死輪迴之苦;二、不貪,無煩惱,永遠進入涅盤狀態;三、受天人供養。
在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會贈送的,於1995年落成。
參觀大雄寶殿前,請在花崗岩鋪地的露臺上欣賞三件東西。一是露臺的欄杆,均用漢白玉雕成,刻以蓮花等花紋飾物。二是鐵香爐,爐上"大化陶熔"四字,是何含意?"大化"意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養。"熔"可作熔鑄金屬或澆製成器具時用的模型解。綜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義規範培養信徒,使頑者歸化,脫胎換骨。暗示佛的神通廣大。三是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
這裡是大雄寶殿。"大雄"指的是釋迦牟尼,意為像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寶殿正中坐在蓮花上的就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裡苦修六年,最後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他胸前的金色"卍"符號,唐代武則天把它讀作"萬",意為"萬德吉祥"。在有的佛寺中,也有寫成"卐"的,可以通用。
佛祖左邊站立的眉毛雪白的長者名叫迦葉,佛祖右邊站立的年輕者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話語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為佛經。1924年,康有為參拜寒山寺,寫了一副"真經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概括了佛教歷史,現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裡,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之一。
大雄寶殿兩側沿牆分列十八羅漢坐像,都是明代的鐵鑄金羅漢,是從山西五臺山擎來的。寒山寺大雄寶殿的特色在於殿的後面。一般寺院中右側木架上掛一口鐘,左側木架上放鼓,體現出家人晨鐘暮鼓的修煉生活,但這裡右側懸掛著的鐘,與眾不同,這就是我在車上提到的日本銅鐘。該鐘全名為:仿唐青銅乳頭鍾。鐘上的銘文全是漢字,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寫。
所謂晨鐘暮鼓,乃是古時唐代一種計時方式:早晨敲鐘,一天開始;晚間擊鼓,一天勞作結束。寺廟保持古風,迎接早晨敲鐘,晚上擊鼓結束一天佛事,也稱功課。
鍾右邊牆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鶴山人鄭文焯畫的指畫"豐幹像"。豐乾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師父。但也有人認為這幅刻像是寒山。牆上還許多書條石,刻有歷代詩人詠寒山寺的詩數十首。
特別值得一看的是背後正中牆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他倆"狀如貧子,又似瘋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開,似在講:"吾倆菩薩轉世,天機不可洩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則袒胸笑顏,更逗人喜愛。石碑上方刻有詩篇,其中兩句為:"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全篇內容都是勸人變煩惱為歡喜,這樣呢。國家能歡喜,君臣能歡喜,夫妻閤家能歡喜。很有哲理。似乎我們出來旅遊就是遵照寒山拾得的意圖辦事,不是都希望旅遊愉快嗎?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達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遠望屋頂,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
我們先登塔觀光。寒山寺始建時就有塔,所以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後毀於戰火。北宋重建寶塔,元代末年又毀,後近630年來寒山寺無塔,造塔一直是寺僧的心願。此塔歷時3年多,於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舉行隆重開光典禮。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塔,五層,呈正方形,高42.2米,鍍金的銅塔剎重12噸,高9.6米,金山燦爛,塔四周掛有108個風鈴,塔內各層都有木梯供信徒和遊人登臨。登上寶塔,東望蘇州古城,南看蘇州新區和大運河,可見北面的虎丘山和西面的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迴廊,漫涉其間可觀賞古代名人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藏經樓到了。樓上祕藏珍貴佛經。趙樸初先生題寫書名的《蘇州佛教文化》鉅著,圖文並茂,其中有兩頁專門介紹了寒山寺藏經樓。樓上佛堂金碧輝煌,佛像莊嚴,兩旁巨型硃紅漆經櫃整齊排列,內藏許多經書和佛教著作。
樓下叫"寒拾殿",門上方這三個字的匾額是趙樸初會長所寫。這裡供奉著狀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質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視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著方稜圓口淨瓶,一"荷"一"瓶",取其諧音"和""平",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舊時舉行婚禮時,喜堂內高掛和合神像,以圖和氣好合的好口彩和好氣氛。也有在家裡廳堂內常年懸掛的。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所以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拾殿後牆的背面立一巨碑,刻著千手千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兩壁牆上嵌書條數十方,上刻《金剛經》及詩詞文章。殿內文化藝術氣氛極濃厚。
著名的鐘樓就在寒拾殿旁,遊人常在樓上撞鐘。樓上懸掛的鐵鐘外徑達120釐米,鑄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108聲鐘聲就來自這裡。至1998年除夕,已連續舉辦20屆,年年成功,20個除夕共有兩萬多海內外遊人來到這座鐘樓下聆聽夜半鐘聲。
是夜,楓橋古鎮燈火輝煌,敲鑼打鼓,黃牆內外,宮燈齊明;江村橋畔,鐵鈴關下,龍舞獅躍,劇曲雜技,各顯神通。茶館書場,各式店鋪,顧客盈門。廟內殿堂,點燭焚香,誦經拜佛,木魚聲聲,鐘鼓齊鳴,吸引四海遊人一睹為快。11點42分10秒,方丈在此鐘樓上敲響第一聲鍾,此時萬籟俱寂,人人心誠聽梵音!人們被中華古老文化所傾倒。當第108記鐘聲撞響時,正好是新年元旦零點,剎那間爆竹聲聲,樂曲鑼鼓齊鳴。蘇州市長年年在此致新年賀詞,把聽鐘聲活動推向了又一個高潮。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已成為我國旅遊界開拓最早、從未間斷、影響深遠、效益良好的特殊旅遊專案。
那麼,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為何敲108下呢?
首先,這一習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後來,隨著中日文化交流,此風俗在日本流傳至今。民間盛傳:人生一年中有108個煩惱,登寒山寺鐘樓撞鐘,或聆聽鐘聲,便能消除一年的煩惱,逢凶化吉。又說,人一生有108種煩惱,聽了佛寺108下鐘聲就能去掉所有煩惱,年年吉祥如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古代稱五天為一候,按農曆360天計,一年分為72候,把12、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種煩惱之數。因此,若除夕聽鐘聲108聲,既能解除新的一年中煩惱,又能消除人生108種煩惱,真是大吉大利。好,請登樓撞鐘。也請各位除夕夜來聽鐘聲。
寒山寺導遊詞二
寒山寺的碑廊是非看不可的。沿鐘樓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達碑廊、弘法堂和楓江樓庭園。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六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的唐朝張繼詩碑,始於北宋翰林學士、珣國公王珪1019~1085年,早已失傳。令人欣慰的是,由於蘇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復,四處尋覓王珪墨寶,我國臺灣博斯年圖書館無償惠贈三千餘字的王珪手跡資料--王珪寫的一塊宋碑的拓片。然後,依王珪之原字或字型,蘇州碑刻博物館於1996年重刻了王珪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現立於塔旁。
第二塊碑為明代詩、書、畫"三絕"的巨匠文徵明所寫,因寺失火,已成殘碑,雖剩下不到十字,但筆跡流暢秀勁。現展示於碑廊牆內。
第三塊碑儲存完好,為清代俞樾所書,碑之拓片流傳甚廣,極為公眾稱頌。陳列在碑廊。
第四塊碑為民國年間的國史館館長、與張繼同名同姓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所書,不幸的是他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第二天便猝然逝世。這塊堪稱絕筆的詩碑儲存較好,近年才陳列在普明塔院內。這位滄州張繼先生手書的《楓橋夜泊》詩原件,儲存在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史館。海峽兩岸汪辜會談時,話及情誼,多次提及這一墨跡,成為佳話。真是:古今兩張繼,往事越幹年,同贊寒山寺,遊人皆稱奇。
第五塊碑,就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別院內鬆亭中的李大釗先生寫的詩碑。剛才我們已先睹為快。
第六塊碑立在碑廊牆內,為大畫家劉海粟86歲時所寫,1995年春揭幕,也是盛事一樁。
《楓橋夜泊》詩碑千年來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歷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說明文化是它名揚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這樣說:詩碑書法異彩紛呈,四海遊人大飽眼福。
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的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詩之碑,詩曰:"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感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閻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洩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內還陳列著明唐寅的《化鍾疏》碑、民族英雄岳飛的"還我河山"等題詞。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召回,路過楓橋,宿寺中時留此墨寶,表現了他誓抗金兵收復失土的決心。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裡面供著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於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經,645年返長安,譯大量佛經,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說《西遊記》中,他作為孫悟空的師父出現,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
右側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鑑真,他五次東渡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公元753年從蘇州張家港黃泗浦啟航,再次吃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築、雕塑、農業、文學、醫藥、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鑑真貢獻卓越,被尊為 "盲聖",也是弘揚佛教先驅之一。
鑑真像對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元,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陰曆十一月廿二日抵蘇州,廿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後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後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鑑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賜"弘法大師"諡號。
講解到此結束。願寒山寺的悠久文化歷史、迷人的鐘聲傳播友情,給各位帶來福音。謝謝大家。
寒山寺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寒山寺的鐘聲使他消除了煩惱,繼續寒窗苦讀,後來再次赴京應試,終於得中了進士。因而,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啟迪心靈的智慧,寄託幸福的期望,給您帶來美好吉祥的預兆。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遊覽。
【寒山寺建立歷史—寒山寺大鐘】
寒山寺位於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後來在唐代貞觀年間,這裡來了兩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為“寒山寺”的。傳說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後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又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裡的一口鐘,飄洋過海東渡日本,到了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在寒山寺,最為遊人感興趣的就是那口大鐘了。寒山寺的鐘,歷來受到詩人們的題詠,這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相傳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在日本,蘇州寒山寺幾乎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學裡,甚至把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了20屆。20個除夕,近3萬以日本人為主的海內外遊人來寒山寺聆聽夜半鐘聲。
【景區概況—寒山別院】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人寒山寺景區了。寒山寺景區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古運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橋指寒山寺兩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即張繼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這兩座橋。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於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現設抗倭史蹟陳列室。鐵鈴關、滸墅關、白虎關是歷史上有名的“蘇州三關”。古鎮就是楓橋鎮,粉牆黛瓦,一派姑蘇水鄉風光。古運河即開鑿於隋場帝時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從寺前流過。各位遊客:前面那座金碧輝煌,巨集偉莊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會兒我們進了寺內再去參觀。現在我們取道寒山別院去寒山寺。寒山別院是1993年修築的,滿園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怕,蒼松、翠竹、桂花、櫻花、臘梅、草坪與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橋、聽鍾坪、覓詩廊等,景物交相暉映。園中的那座鬆茂亭內,於1993年立了一塊碑,碑文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大釗30歲時用行草書寫的《楓橋夜泊》詩。1956年,他的女兒李星華將這幅原作捐獻給國家,現存於中國革命博物館。寒山寺內還珍藏著宋代、明代、清代、民國年間以及現代文人學者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照壁—山門—主庭院—五百羅漢堂】
穿過寒山別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橋就是江楓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山門前的照壁,黃牆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字型古樸蒼勁,給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剎增添了莊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大家發現沒有,寒山寺的山門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築或寺院建築都以坐北朝南為最佳,而寒山寺的廟門為何要朝西呢?據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師說,這乃是“因地制宜”。原來蘇州是水鄉。隋代開的那條運河正位於寒山寺的西邊。唐宋之際,水上交通日益發展和繁忙,為便於路過的商人、船民、農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廟門便朝兩靠河邊開了。還有,人們都知道《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兩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稱極樂世界,光明聖潔,無一煩惱,所以廟門朝西開,也表示崇敬嚮往佛國聖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再者,寺院多火燭,歷代寺僧都以大運河的水來消防滅火。按中國五行學說,水能克火,從風水上來剋制火災。然而,和尚們的苦心仍逃不脫人間的災難。歷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戰火和火災,前後共五次火毀。破壞最嚴重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一把大火,將古寺樓閣化為塵埃,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統二年1910年又加修繕,重建大殿,一時成為吳中名剎。寒山寺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蹟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下面讓我們進內參觀。各位請看:這塊“古寒山寺”的匾額,是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的手筆。進入山門,迎面是慈顏常笑的彌勒佛坐像,背面是韋馱的威武立像。穿過山門,我們來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園,園內青松挺拔,迴廊曲折通幽,左側的花壇兩面嵌有兩塊石刻,一為明代崇禎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為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妙利指的是初建時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這兩塊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歷史淵源。接著我們來看看左側的五百羅漢堂。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鍍金五百羅漢,在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於1995年落成的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會贈送的,於1995年落成。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十八羅漢像—大銅鐘】
在進大雄寶殿前,我們先留意一下大雄寶殿前的漢白玉欄杆,全長34.50米,柱高1.5米,欄板高0.7米,採用蓮花寶座和海棠的圖案。這隻鐵香爐上鑄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廣大,意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為大器。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為“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殿內正中供奉的是釋迎牟尼佛木雕像,左邊長者為迦葉,右邊年輕的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從弟,聰明有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講經說法都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了佛經。1924年“戊戌變法”改良家康有為參拜寒山寺,曾寫了一副“真經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點出了佛經的歷史,墨寶現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裡,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大殿兩側沿牆分列著明代時從山西五臺山清來的鐵鑄十八羅漢金身坐像。釋迪牟尼佛像背後東牆上嵌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擔胸笑顏,畫面上還有講述寒山、拾得勸人和好歡顏的詩篇:“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南牆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鶴山人鄭文焯於1880年在楓橋船中所作的指畫豐子像石碑。據說豐乾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師傅。大殿後測東南角懸掛的這口大銅鐘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贈送的,銅鐘高80多釐米,直徑近70釐米,周圍鑄有陽文漢字《姑蘇寒山寺鐘銘》,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寫。
【普明塔—寒拾殿—藏經閣—鐘樓】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邊是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樓即是寒拾殿。屋頂上雕了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的塑像。我們先登塔遠眺。寒山寺始建時,就有“妙利普明塔”,後毀於戰火,北宋重建寶塔,元代末年又毀,後600多年來寒山寺一直無塔,建塔是寺僧們的心願。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塔高42.2米,5層,呈正方形,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塔;塔剎為銅鑄鍍金,高9.6米,重12噸,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塔外四周掛有108個風鈴,塔內各層都有木梯可供遊人登臨。登上寶塔,東可望蘇州古城,南觀蘇州新區和大運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迴廊,廊間可觀賞古代名人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下了普明塔,讓我們去參觀一下“寒拾殿”。請看:門上方這三個字的匾額為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寫。進入殿內,抬頭可見在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有兩個祖胸露乳、蓬頭赤足的胖子:兩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圓口淨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帶、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開眼笑的樣子,好像在跟我們遊人逗樂呢。寒山、拾得確有其人,是唐代詩僧。寒山曾隱居浙江天台寒巖,自號“寒山子”,他善於作詩,人稱詩僧,其詩內容有釋道思想,語言通俗,把深奧的佛學玄理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有《寒山子詩集》流傳於世。拾得原是個孤兒,被大臺國清寺高僧車於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養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詩》中收有寒山詩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詩一卷,共50來首。據說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經豐幹禪師點化,終於和好,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他們三人經常聚會談禪,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齊名。你看他倆一持荷花,一捧淨瓶,一“荷”一“瓶”,其諧音就為“和”“平”了。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為“和聖”,抬得為“合聖”。所以民問講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有一段對話值得我們品味。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寒拾殿的樓上是藏經閣,上面祕藏珍貴佛經、書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後牆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於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內牆環壁嵌有的《金剛般著波羅密經》石刻和董其昌的題跋41塊。這些都是傳世珍品。現在我們到鐘樓去看看那隻聲音洪亮,清越深遠的鐵鐘。樓上懸掛的鐵鐘是江蘇巡撫陳菱龍重修寒山寺時,為儲存古蹟,仿舊鐘式樣鑄造的,鐵鐘高1.2米,直徑約1.2米,重約2噸。鑄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鐘聲歷來被詩人們題詠,那悠揚的鐘聲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鐘聲為何要敲108響呢?唐代大智禪師懷海創立“百丈清規”佛教典儀中規定在晨昏二時雞大鐘108聲,以“覺醒百八煩惱之迷夢”。根據我國佛教經典和風俗,108響鐘聲有3種含意:第一種含意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古代稱五天為一候,按農曆360天計,一年分為知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種煩惱之數。所以要聽108下鐘聲,表示回顧舊歲,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種含意是表示對佛門108位だ系幕襯睢5諶?質撬等鬆?齦O嘁潰?糧∥蕹#?荒曛杏?08個煩惱,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鐘聲能除去一個煩惱,敲108下,就除盡所有煩惱,一年中化凶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鐘108響,最後一個鐘聲正好是新年零點開始。各位遊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來,聆聽這108響鐘聲,消除人世的108個煩惱。
【碑廊—弘法堂—“機江第一樓”】
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為張繼詩第一石,可藉此碑早年失傳。為恢復歷史遺蹟,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於1996年用王珪字跡整合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於普明塔旁。這要感謝臺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餘字的王珪手跡墓誌銘拓片,經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為了解王珪書體特徵和風格提供了實物。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餘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為正楷,介於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2.5米,寬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約13釐米見方。詩碑碑拓於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展示在碑廊牆內。第三塊碑為清代俞樾所寫,儲存完好,現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儲存較好,現陳列在普明塔院內,詩的原件儲存在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史館。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鬆茂亭內,已先睹為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後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於俞樾所書。根據劉老生前願望,這塊碑於1994年鐫刻完成後置於寒山寺碑廊內。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的由革命前輩陳雲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慷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洩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裡面供有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他於629年去西天取經,645年返回長安,翻譯了大量的佛經,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在《西遊記》裡,他是孫悟空的師傅唐僧,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形象。右側是唐代高僧鑑真,他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753年在蘇州張家港黃泅浦起航,這次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築、雕刻、農業、文學、醫學、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後招提寺病逝。左側還供奉著日本高僧空海的銅像,804年,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蘇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後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後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鑑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賜“弘法大師”諡號。遊客們:參觀完碑廊和鐘樓之後,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登上“楓江第一樓”。楓江樓在寺的南面,上下兩層,飛簷鬥角。舊時的楓江樓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現在的這座樓是解放後從蘇州城裡移來的一座著名的花籃樓。因樓的底層南部比一般廳堂少用兩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簷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木質花籃,故名“花籃樓”。花籃樓的樓梯就像南京靈谷寺塔裡的樓梯一樣,圍繞著中心柱盤旋而上,十分精緻奇特。順著樓梯,登上樓頂,臨窗眺望,遠山近水,風光如畫。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
各位遊客:寒山寺的參觀就到此為止,但願寒山寺的鐘聲能給您帶來美好的祝願。
寒山寺導遊詞四
各位旅客朋友們,
歡迎你們來到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也就是樑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園”由於歷經元、明、清三朝的火燒,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06年作後儲存下來的遺蹟,當然蘇州市政府近年大力地整修之下才得到了今天渙然一新的外貌。到這裡,有遊客可能會問:“寒山寺的寒山在哪裡?寒山寺很冷嗎?” 讓我來為你解答吧1其實寒山寺並非因山而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在唐代,有兩為僧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尤其是寒山,他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後人為了紀念寒山,將此寺改名為寒山寺。
另外大家一定想知道,蘇州名勝古蹟眾多,為什麼惟獨寒山寺尤其名揚中外呢?原因有三:第一,源於一首詩,大家可能知道,當時唐代有位詩人叫張繼,他是湖北襄樊人,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他心情鬱悶,歸途中漁船夜泊楓橋,楓橋,也就是靠寒山寺西邊的一座橋,大家請隨我指的方向看。他聽見了寒山寺鐘發出的“咚咚‘聲,一下子使他受益匪淺,想通了許多,心想;我今年落榜,下一次 我一定可以東山再起,救災靈感頓開的情況下,寫下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直至今日,在千里之外的日本,有不少年幼的孩子都耳熟能詳。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寒山、拾得分別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
第三,就是寒山寺的那口鐘。也就是張繼詩中所提到的鐘。明代時,流入日本。後來。有個叫山田寒山的日本人在搜尋未果的情況下,便募捐了一對青銅鐘,一口贈予中國寒山寺,一口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失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
第四,據說寒山寺鐘聲具有很奇特的功能,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聞鐘聲,煩惱清,指揮長,菩提生。”
也許你看見朝西的大門,你一定、會產生疑問,不妨在再次讓我為你們解答吧!至於原因呢/也有三:
其一,因地制宜,門朝西,西邊就是運河,各地而來的善男信女坐船來此燒香,交通方便了不少。
其二,向西意味著通往西方極樂世界,表現了對西方佛教勝地的崇敬。
其三,水能克火。
以上我為大傢俱體講解了一下寒山寺的歷史,請大家先在此回味一下,順便可以休息、拍照。片刻後,我們將回進入下一個景點——天王殿。
學了那麼長時間的導遊,在自我完善的同時,也讓大家來體驗一下,在我文字的引導下,你是否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呢,如果廣大博學多才的 網友發現我的不做之處,請敬請提出,謝謝!
寒山寺導遊詞五
各位朋友,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為張繼詩第一石,可藉此碑早年失傳。為恢復歷史遺蹟,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於1996年用王珪字跡整合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於普明塔旁。這要感謝臺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餘字的王珪手跡墓誌銘拓片,經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為了解王珪書體特徵和風格提供了實物。
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餘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為正楷,介於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2.5米,寬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約13釐米見方。詩碑碑拓於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展示在碑廊牆內。第三塊碑為清代俞樾所寫,儲存完好,現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儲存較好,現陳列在普明塔院內,詩的原件儲存在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史館。 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鬆茂亭內,已先睹為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 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
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後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於俞樾所書。根據劉老生前願望,這塊碑於1994年鐫刻完成後置於寒山寺碑廊內。
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的由革命前輩陳雲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慷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洩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寒山寺導遊詞六
景區概況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處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
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1982年,寒山寺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前院、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弘法堂等,塔院和寒山別院為近年新建。
寒山寺因何得名?
答:寒山寺舊稱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代詩僧寒山、拾得從浙江天泰國清寺隱跡後,曾來到此寺,而且寒山和尚還曾住持於此,故唐代時,該寺就被稱為寒山寺了。可見,寒山寺寺名是因人而名,而不是因山得名。
寒山寺為何名揚東瀛?
答:據寒山寺大雄寶殿中所懸掛的仿唐青銅乳頭鐘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撰的鐘銘文來看,自古日本人也認為寒山寺古代的那口鐘是流失在日本了。因此,山田寒山等人的尋鍾、不得、鑄鐘、送還等一系列行動充分說明了寒山寺因鍾自古就和日本有著交往的淵源。 另據史書記載,日本平安時候著名高僧空海於公元804年來華研修佛法和中國文化,曾到過寒山寺,因此有史學家認為是空海和尚最早將“寒山寺”傳入了日本。今天在日本東京的青梅市和大阪府都建有“寒山寺”。此外,清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自古為廣大日本民眾所吟誦,而且從昭和時代起,就列入了小學的漢文教材,可謂家喻戶曉。戰爭年代,由日本歌手李香蘭唱紅的《蘇州夜曲》也將寒山寺和蘇州牢牢地烙在了日本民眾的腦海裡。
請介紹寒山寺概況。
答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天監年問,即公元502年--519年。 舊稱妙利普明塔院、楓橋寺。 相傳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到過寺裡,且寒山和尚曾住持於此,故又名寒山寺。 北宋時,孫承祜在寺中重建七級佛塔,到元末寺塔俱毀。 在一千五百餘年的深長曆史中,寒山寺前後被戰火燒燬過七次。現存建築始建於清末光緒、宣統年間。屬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新建了一座仿唐樓閣式佛塔普明寶塔,是以成為寒山寺的標誌。 寒山寺在佛教宗派上屬禪宗的臨濟宗。 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留墨寶於此。現今寺內陳列有岳飛、張即之、唐寅、文徵明、俞樾、康有為等名人的書法碑刻。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已將古寺名揚海內外。尤其是來自東瀛日本的客人到蘇州必遊寒山寺。現在懸掛於大雄寶殿內仿唐青銅乳頭鍾和羅漢堂中供奉的觀音銅像以及弘法堂裡供奉的空海銅像都是日本友人和友好團體捐贈的。自一九七九年以來,2 每年12月31日舉辦的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更是吸引了眾多的日本遊客。
請介紹寒山寺周圍的歷史古蹟。
答:以著名的寒山古寺為中心,蘇州城西楓橋一帶的名勝古蹟素以“五古”著稱。除寒山古寺外,還有古運河、古橋、古關和古鎮。 古運河:始鑿於二千多年前的江南運河到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隋煬帝時成為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 京杭大運河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最初長達2700公里。現存長度為l794公里。流經京、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是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水路運輸的大動脈。同時,和萬里長城並列為我國古代兩大偉大工程。古運河對溝通江南和中原、華北地區的物流和人員往來,以及對刺激江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古橋:這裡主要是指寒山寺山門外的江村橋和鐵鈴關旁的楓橋。兩座古橋同跨一條運河,遙遙相望。張繼《楓橋夜泊》詩中的“江楓”,二字,一般認為就是指江村橋和楓橋。 現存的江村橋是康熙年間重建,同治年間修復的,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楓橋建於同治年間,其人文價值比江村橋高,所以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橋均為金山石花崗岩石級拱橋。 古關:矗立在楓橋旁的城樓叫鐵鈴關,它是明代為抵禦倭寇入侵而建的古關,所以也稱敵樓。它與滸墅關和白虎關並稱“蘇州三關”。現在鐵鈴關城樓上陳列有“抗倭史實展覽”。
古鎮:指的是寒山寺附近的楓橋鎮。依靠有“交通運輸大動脈”之譽的京杭大運河,楓橋古鎮自明、清以來就是一個以米、棉、絲綢、手工業品集散地而聞名的貿易市鎮。明、清時,蘇州就有“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的說法,可見古鎮當時的繁榮程度。 現在古鎮的楓橋大街兩側粉牆黛瓦的民居、林立的店鋪和書場、茶館以及河埠碼頭似乎還隱約透著昔日的繁華。
寒山寺英文導遊詞
Ancient Hanshan Temple
It was in 2002 that monks of Hanshan Temple warmly celebrated the 1500 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very temple. The event indicated that temple was estab
lished in 502 AD in the Liang Dynast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its earliest name being the WonderfulBeneficial Universal Illumination Pagoda Temple. Its present name was give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when two famous monks named Hanshan and Shide came and stayed in it. Since then, Buddhist believers have had the faith in the fact these two monks are the personifications of 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 and the 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temple’s name was changed into Hanshan Temple in memory of the monk Hanshan. Also in the Tang Dynasty did a well-known poet, Zhang Ji by name, arrive at Suzhou with his boat mooring near the Maple Bridge in the Maple Bridge Town. A slight being so touching, he composed on the spur of moment a poet to describe both the scenery and the bell echoing around the temple.
The poem was entitled “Night Anchoring at the Maple Bridge” which made and still makes the temple renow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emple’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make it be the admiration of visitors and Buddhists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it is a must for sightseers from Japan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once the monk Shide landed in Japan and spread both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there. The ancient temple faces the world-renowned Grand Canal with both the Maple Bridge and the Jiangcun Bridge flying over the tributary of it. Numerous classical buildings inside the temple are imposing and trees growing luxuriantly. Passing the entrance hall, visitors can command a nice view of the Mahavira Hall, the 500 Arhats Hall, the Sutra-storing Building, the Bell Tower, the 42.2-meter-high Universal Illumination Pagoda, the Stela Gallery, many other chambers and mansions as well as beautiful garden court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the center of the Mahavira Hall sits Buddha Sakyamuni with two attendant Bodhisattvas standing piously at the both sides, who are Sakyamuni’s first generation disciples. The younger one is named Ananha and the elder one is called Kasyapa. And the gilt Eighteen Arhats are installed alongside the side walls. Shown in the right rear corner of the hall is a bronze bell hung on a wooden stand. This is a Japanese bell which Yamada Kanzang, a friendly Japanese personage, cast and sent to Suzhou’s Hanshan Temple in 1905, symboliz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history. Near the bell ate two stelae, or stone tablets, set in the white walls, one displays the monk Hanshan and the other portrays both Hanshan and Shide who are vivid and full of fun, clapping and laughing like real persons. Located behind the Mahavira Hall is the Sutra-storing Building, at the side of which lies the hexagonal Bell Tower. On its second floor hangs an enormous iron bell cast in 1906, i.e. in the 32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xu.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bell because a flourishing gathering can be seen annually on the eve of New Year’s Day when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lock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 and await the coming of the zero hour of the New Year by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this Qing Dynasty Bell struck 108 times by the abbot standing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Bell Tower. Since December 31st, 1979 there have been 27 such events known as the Suzhou Hanshan Temple’s New Year listening-to- the-Sound-of-Bell Activity. Now the temple looks forward to the 37th such an activity which will fall on December 31st, 2015. Another attraction of the temple is the poem stelae bearing the inscrip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Zhang Ji’s poem in the Tang, which goes: Moonfall. Crow cry in a sky full of frost. Maple bridge. Lamps of fishermen doze off in the groom. Outside Old Soochow City lies Hanshan Temple. At midnight, the sound of its bell reaches my boat. Up to now there are totally ten noted personages who wrote this poem by using the Chinese writing brush and had their own handwriting engraved on ten stelae respectively. Tourists do appreciate these stelae showing different calligraphy. Erected round the pagoda are seven of the ten steles. They are written by seven people who are Wang Gui, a high-ranking officia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Wen Zhengming, an outstanding painter and calligraphis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rofessor Li Dazhao at Peki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China; Zhang ji, a senior stateman of the Kuomintang party, who had the same surname and personal name as the Zhang ji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wrote the poem in 1947; Chen Yun, vice-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rofessor Qi Gong, also know as Aisin-gioro Qi Gong 1912-2005, at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 well-known calligrapher and descendant of the imperial famil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Luo Zhewen, a veteran exper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n charg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s to other three poem steles, two are displayed in the Stela Gallery. They were respectively written by Yu Yue1821-1907, a renowned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o lived in the Quyuan Garden in Suzhou, and Liu Haisu, afamous painter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Well, another stele, or the tenth one, is housed in a pavilion and inscribed by the former abbot of the temple, the reverend monk Xing Kong. So much for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Hanshan Temple. Thank you for being with me.
- 寒山寺遊覽導遊詞
-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模擬試卷及答案
- 筆記本為什麼關不了機
- 手動打蛋器的用法
- 最美的青春英文句子
- 白紙做的燈籠歇後語的答案
- 鼻子痛引起頭痛的原因
- 班幹部學習總結
- 掉了毛的刷子打一成語的答案
- 八年級上冊英語期中檢測試卷及答案
- 怎麼預防中考考試心理
- 吃鷓鴣蛋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 佳字打頭的成語有哪些
- 北京市價格監測辦法
- 臘八粥一般都是什麼時候吃的
- 早安心語優美的語句有哪些
- 七年級英語上冊月考試題及答案
- 鼓勵學生奮進的名言_激勵學生上進的勵志名言
- 鄭中基答應不愛你簡譜
- 節水愛水手抄報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