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證考試口才技巧心得

  一、關於題目是否“雜而偏”。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其實導遊基礎知識的內容本身就是很雜的,題目本身也應該是恪守大綱而覆蓋全書指兩本書。殊不知書中所提到的關於自然的各種景觀成因、關於什麼是自然保護區、關於歷史的紀年、關於節慶民俗、關於民族、關於宗教、關於建築、園林、菜系以及海南本地民俗、節日、景點、名人、美食、風物特產等等這些林林總總,哪個又何嘗不是成為一個合格導遊員必備的知識和常識呢?

  二、關於題目是否“難”。

  我的分析是這樣的:1、今年的題型要求有改革,最難的題目就是以往考試中最被輕視的題:判斷改錯題。很多考生大量的失分與此:因為它不再可以憑藉僥倖而得分,你必須判斷正確並改正正確才能得分,否則沒分。而卷面中仍有考生審題不清而輕易失分,只判斷不改錯、胡亂改錯的大有人在但該題型是今年所有試題所共有的,並非只在導基一科;

  2、出現了以往幾年中沒有出現過新題型,所以被認為是所謂難題、偏題,例如:關於“江南三大名樓”的一題,考的就是一種基礎知識,針對的是我們許多導遊員在工作中語句蒼白單調,而中國古代文學中不朽之作卻被我們拋之腦後的問題。但我們知道高中起點的考生如果連“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者,都答不出的話是有些離譜了,不是嗎?卷面上出現最多的名字是李白、杜甫、王安石、蘇東坡的名字;有些考生是因為文化基礎的原因,知道但是寫不出,所以我們看到崔顥的“顥”字不會寫,而范仲淹的“淹”字寫成“俺”“掩”“醃”也不在少數,至於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讓許多英雄竟折腰,真的很遺憾。

  三、是因為“臨時抱佛腳”造成的記憶不正確、不準確、臨場發揮不好等問題。

  我們有許多考生是在職人員,平時又要工作又要學習,其實很不容易的,所以有些考生只能臨陣磨槍,結果面對諸如多項選擇題和判改題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有些輕敵現象,就是認為〈海南導遊基礎知識〉,就是不看書也能答個不離十,但別忘了導遊語言的四項原則之首是“正確”所以要求考生要正確、準確記憶,更要牢固記憶才行。否則不但影響考試成績更會造成今後工作中“以訛傳訛”的壞習慣。

  四、是許多考生死記硬背的問題。

  只要題目較為綜合,問法靈活有變化就不知這正確答案如何對號入座了,其實答案他是知道的。比如:“亞洲第一塔”木蘭燈塔在哪裡?答案在“文昌”很多人知道,但問在“腰果之鄉”“椰子之鄉”還是在“翡翠城”呢,很多人就答非所問了。

  五、關於綜合分析題,其實也不難,一道關於溫泉旅遊,一道關於海南的幾個國家四A級景區的優勢分析。

  關於四個溫泉旅遊區的各自特點有考生認為很難,但從卷面分析看,大多數考生可以正確答出它們的名稱和水流量、水溫、所含礦物質不同等特點,說明它並不難。當然我們也驚喜地看到更有考生連“矽酸重碳酸鈉型熱礦水”這樣專業的名詞都寫的出,可見功力深厚我不倡導死讀書,但我欣賞做事認真踏實。至於分析四A 級景區的優勢,只要答到陽光、沙灘、海水、海洋生物豐富、生態環境等題眼就可得分,難乎?不難矣!

  六、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也不能排除,有些曾經在網上大賣題目的人因為“功敗垂成”而大喊難、難、難,對他們而言“題目”的確太難。

  現場考試的語言技巧

  1、語音

  對於普通話導遊的考生,如果你的普通話方言音太重,建議你從現在開始趕快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如果你是昆明人,需特別注意的發音是前鼻音與後鼻音,i 和ü,n和l。如果你是從大理、麗江、思茅、版納、紅河州來的考生,你要分清捲舌音和非捲舌音,例如:“是”和“寺”。你如果是外省特別是南方來的考生,也要有針對性的糾正你的相應方言音。雖然有的考官的普通話還不如你標準,但你要清楚每位考官的的耳朵卻比你標準的多。

  2、語體

  在講解中多用口頭語,少用書面語。如果你書面語用得太多,讓考官的感覺就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對知識的運用不夠靈活。例如,應把“千米”改成“公里”,“真可謂……”改為“所以,可以說……”,等等。

  3、語速

  講解的語速不宜過快,過快的語速會給考官有壓迫感和緊張感,同時也可能會讓你吐字不清,讓人聽不清楚。但過慢的語速也不行,這樣不僅會在短時間內不能完成講解通常每人的講解時間是在6至8分鐘,而且還給人以內容不熟、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