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級平行四邊形說課稿
在同一個二維平面內,由兩組平行線段組成的閉合圖形,稱為平行四邊形。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這些平面圖形都是平面直線圖形,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重點在於對比構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難點在於理解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本節課毛老師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分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以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成功之處: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起點,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是課伊始安排學生的猜圖形遊戲,還是在探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時的大膽猜想、進行驗證、到最後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時,毛老師以學生的原有知識為起點,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探索活動,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實踐,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始終把學生當做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組織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猜測”到“探討驗證”,再到後面的“拓展延伸”,整個過程是讓學生在“做數學”,而不是“看數學”、“聽數學”。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2、重視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突出知識的整體性。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知識之間的相互交叉。在教學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時,先讓學生給四邊形分類,再說出為什麼這樣?並展示分的結果,彙報分類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不僅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又便於理解知識間的關係。在講解關係時,把四邊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則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員,並用韋恩圖表示出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圖形間的關係,突出了知識的整體性。
3、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結論和數學能力必須由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遠比讓學生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更有意義。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毛老師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了對比認識的方法,分3個環節來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歸納概念:第一,觀察兩組圖形的有什麼區別;第二,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感知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第三.讓學生動手驗證——電腦驗證不同形狀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毛老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驗證、歸納自主建構概念。幫助學生抓住圖形的本質屬性,使學生感悟、理解並歸納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毛老師都是先讓學生猜猜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再動手操作量一量、折一折來驗證,通過驗證,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相等和對角相等,相鄰的兩個角的和是180度。通過有效地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鍊。
不足之處:
1、課的環節可以作適當調整,把四邊形的分類提前。在學生猜測圖形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四邊形,利用剛學的平行知識,找四邊形有沒有平行這個特徵,把四邊形分為三類:有兩組平行的一類,有一組平行的一類,沒有平行的一類。或分成兩類有平行的一類,沒有平行的一類。這樣從眾多的圖形中剝離出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然後在對比中構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探究他們的特點。
2、對學生猜想的驗證不能以一當十,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的原則。
冀教版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前幾天,我上了一節數學課《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感觸頗多。現在回想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反思:
一、加強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一個生動學習情境的營造,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使他們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節課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比較少,雖然設計了遊戲匯入環節,但是沒有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課堂氣氛從課伊始就顯得有些沉悶。
二、以小組合作為主,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啊,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應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因此,我在四一班上課時,也著重考慮到了這一點。在講授到將已經認識的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想一想可以怎樣分類時,學生考慮到可以按邊分,按角分,這時,我順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藉助手中的工具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多種分類的方法,再讓學生逐一彙報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統一了思想,按邊分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為一類,梯形單獨為一類,剩下的一般四邊形為一類。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為一類,其他的四邊形歸為一類。我覺得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研究,探索,發現獲得的知識,遠比我們直接教授給他們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但是到最後孩子們還是沒有按照平行線的組數進行分類,老師作為一名引導者匯入了新課。
三、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並且理解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同時難點也是理解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首先讓學生理解四邊形的概念,再用一個大的集合圈把認識的四邊形都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來了解所有具有四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這個特點的四邊形都屬於四邊形。其次我讓學生以逐漸附加條件的方法歸類出長方形、正方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分類,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並且在彙報的過程中理解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者之間的關係。在學生深入理解了這三種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後,讓學生嘗試著用集合圖來表示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我讓學生用一個比較大的集合圖來表示各個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輕而易舉的就表示出來了,重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四、實物課件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本節課,我使用了一些與內容有關的課件進行教學,它使我縮短了教學時間,大大提高了我的課堂效率。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對邊平行的特徵時,應用了課件,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上完這節課,我反覆思量,其實課堂中還存在著些許不足,例如在讓小組討論四邊形分類的過程中,由於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大部分只顧低頭分類,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來驗證自己的分類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饋的過程中,學生只顧說自己的分類結果,而缺少了驗證的過程。如果老師當時能這樣說:“我們明確了分類的標準,就請同學們先試著將手中的四邊形分分類,分完之後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驗證自己的分類是否合理?”如果這樣設計效果可能會更好些。其次,老師應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加以引導,可能學生的思路與老師的想法不同,但是要及時感覺到孩子為什麼這樣回答,我們應如何進行引導,增強教育機制。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踏實教學,讓自己的數學課堂越來越吸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