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看的勵志故事

  初中生平時多看些勵志的小故事也是會有很多的用處的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生命聽從內心的召喚

  漢德·泰萊是紐約曼哈頓區的一位神父。一天,他來到教區醫院一位垂危的病人床前,意外地聽到了這樣一段話:“仁慈的上帝!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願望是唱遍美國。作為一個黑人,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現在我只想說,感謝您,您讓我愉快地度過一生。並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的六個孩子。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但死而無憾。仁慈的神父,現在我只想請您轉告我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吧,他們的父親是會為他們驕傲的。”

  一個流浪歌手,臨終時說出這樣的話,讓泰萊感到分外震驚,因為他聽到太多的臨終懺悔。而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當,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處,把頭上的帽子放在地上,開始唱歌。四十年來他如痴如醉,用他蒼涼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聽眾,從而換取那份他應得的報酬。

  這位黑人歌手是真正幸福的,他在自己充滿激情的歌聲裡無怨無悔地走過了一生。

  上蒼在賦予一個人生命的同時,一定也賦予他她獨特的使命— 做白己最想做的事情。漫長的歲月裡,每個人的使命都潛藏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當夜深人靜,我們專注地傾聽自己的心跳時,一定能夠聽到那個來自心底的聲音,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在哪裡。

  遺憾的是,滾滾紅塵中,我們的目光太容易被燈紅酒綠所吸引,我們的耳朵太容易被嘈雜喧囂所幹擾;在漸行漸遠的歲月深處,我們往往聽不清甚至根本聽不到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庸常的生活中,我們的選擇太容易被世俗的觀念所左右:職業要體面的,環境要舒適的,薪水要最豐厚的,甚至放任自己在物慾的世界裡沉醉,而全然不顧自己的內心是否充實是否安寧是否充滿成就感。就這樣一個人在塵世的迷途裡越走越遠,直到某一天與死神狹路相逢時才猛然驚醒,方才看清自己的來路上灑滿失落灑滿遺憾甚至追悔。可惜一切為時已晚,此刻,除了懺悔,還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呢?

  人生在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吧!這是一生的幸福所在。

  :財富正在等待中流失

  有一位朋友,在20出頭時幹著推銷百科全書的工作,賺到第一桶金之後,就很有先見之明地從事未上市股票投資。多年來,獲利不知多少倍。在30歲的時候,他就擁有花不完的財富。

  不久前遇到他,他對我說:“唉,如果我當時痛下決定的話,我現在的財產應該比三年前多幾千萬元吧。”

  某膝上型電腦公司上市時,股價狂飆到80元,他擁有很多該種股票。經營者是他的好友。“股票價錢會不會太高了些呢?”他問這位好友,“公司的經營狀況好像沒有這麼好?”朋友打包票說,一定還會再漲,大股東要對公司負責,大家不要看到價錢高就賣股票。

  他算是大股東,但並非經營者,所以並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產業的興衰期,也並不是很清楚該公司在業界的評價。由於相信朋友的話,堅持著一種義氣,他一直把股票牢牢握在手上。後來他才發現,朋友和其他的股東早在股票高點就把手中持股都賣光了,公司也沒有專注於本業,經營者常利用公司資產進行業外投資。等到他痛定思痛、忍無可忍出脫持股時,該股票只值60塊錢。

  幾千萬元,在他等待的過程中默默流失了。

  他同時也是另外一家碟片公司的大股東。這家公司的經營者是他很欣賞的一位朋友,他相信“投資一家公司,一定要看領導者的品格”。於是,該公司股票從幾十元開始下跌後,他一路吃貨,目前股價也只有十多元,而他手上的股票比經營者還多,不過,他還是沒有認賠出場。

  “那個人的人格沒問題呀……”他說。

  如果說,第一家公司經營者不夠正派,所以公司出問題。第二家公司經營者沒問題,那又是什麼有問題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趨勢變了吧。碟片曾經是多麼紅極一時的產業,可是,如果你明白趨勢變化的話你就會發現這個行業的技術要求和進入門檻都不高,廠商大量生產的結果,變成了削價競爭,碟片的功能也被其他的“替代者”,由其他的儲存介質逐漸取代了。不管經營者多麼忠厚善良,夕陽餘暉覆蓋大地總是事實。

  就好像曾經讓他賺取第一桶金的百科全書好了。20年前,大家想在家裡擺一大套百科全書,以證明自己是讀書人。在網路時代裡,如果你還在買百科全書,那麼你一定打算當古董收藏家了。

  時代在變,唯有嗅出改變的趨勢,且勇於下決心的人,才能成為贏家。

  :生命的狀態,人生的風貌

  三月初,我到上海出差一週。

  星期三下午,忙裡偷閒在街上散步。我躲開市中心華山路的人潮和車陣,鑽進一旁較安靜的復興西路。5分鐘後,轉到高郵路。此時,我看到一個奇妙的景象:整條高郵路,一個人都沒有。上海有近2000萬人,市中心竟然有一條街道,一個人都沒有。那一霎那,我如獲至寶,彷彿自己是低頭沉思的科學家,頓悟到E=mc2 ,或是《桃花源記》中的漁夫,走著走著發現被時光遺忘的新大陸。

  我喜歡熱鬧,平常跟人攪和不在話下,就連思考的方式也力求花哨。但當我在偶然間看到空無一人的大路,卻有種放空和歸零的滿足感。

  滿足什麼呢?因為一切空了,所有的新事物都可能出現。空的街,可以蛇行;空的手,可以拿起很多新東西。另外,空無一人,讓我們終於關心起自己。人潮擁擠,我們忙著看熱鬧;形單影隻,才開始寫日記。在空曠的街道,我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呼吸、心跳、腳步和心情,意識到生命的狀態,讓我對生命更珍惜。

  不僅是自己的生命,還有天地萬物。清晨的陽明山,沒有車,只有霧。吸著溼甜的空氣,整個星期的晦氣一次吐出。看不到人,只有樹跟我作伴。這些樹活了幾百年,都沒有名字,我只不過匆匆數十年,幹嗎自以為是?

  我回想過去的一年,所有空蕩的街景,發現再怎麼擁擠的城市,都有沒人的角落。紐約大學旁的街道,本來是學生最多的地方,星期天的清晨,卻一片死寂。無人的街,就像散場後的劇院,有些寂寥,但多了沉思;無人的街,就像過氣的巨星,或許傷感,但多了智慧。

  站在角落覺得世界空蕩,只是自己搞孤僻,走出角落就熱鬧了。若在舞臺中心還覺得空無一人,那就是真的空虛了!這時還能走到哪裡?在杭州,我坐著小船,劃到湖中央,四下無人,只有水中的太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一刻我想:熱鬧是多好的感覺,陸地是多好的依靠!

  所以到了巴黎,我不走進水裡,只站在水邊。走過杜樂麗公園的噴水池,我看到三張椅子,我開始編織三個好友的故事:他們坐在噴水池旁,像水柱一樣口沫橫飛地辯論著文學、歷史、哲學……

  我離開巴黎,回到臺北。外面的世界固然迷人,但我仍抵抗不了家的引力。公轉,讓我看到人生不同的風貌,但回家,才能好好享受熱水澡。我開啟家門,扭開電燈,家裡一個人都沒有。我口渴,走進廚房,煤氣爐上的水壺是滿的,上面貼了一張字條,寫著:“這是開水,可以喝。”

  我喝了一口,慢慢微笑。也許走遍世界的目的,只是讓自己能體會這一張字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