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寓言故事集精選

  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同族異類

  在猴的家族中,有一類叫猿的,有一類叫做王孫的,它們雖同屬猴族,可是不同類。猿和王孫的性情、生活習慣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山上,彼此間很不友好,互不相容。

  猿們大都很安靜,舉止穩重,性情溫和,它們居住在一起,老幼強弱彼此愛護。有了食物,它們彼此相讓著吃;出外時,它們列隊行走,很守紀律;走到溪邊飲水,都是井然有序。如果行走途中有誰不幸走失了,猿群便發出悲哀的叫聲,呼喚著那離散的夥伴。當它們遇到有危險,猿群便會馬上緊緊靠在一起,讓弱小的猿藏在中間不致於受到傷害。猿對人類也很友好,它們不踐踏人們種的莊稼,也不去毀壞人們種的蔬菜。在它們居住的山林裡,到處長滿了野果子,當樹上的果子還沒成熟時,猿們從不去破壞它,還輪流著盡心看守果樹;等到果子成熟了,猿們便呼喚大家都來,聚集在一起才開始吃,顯得十分和睦溫馨。山中生長的那些小草、小花,猿也從不去侵犯、踐踏、摧殘,當它們要經過那些長著花、草的地方時,總是繞道而走,儘量保護著草木。所以,猿居住的山林常常是鬱鬱蔥蔥。

  王孫類就大不相同了。它們性情暴躁且放肆,即使是同一群王孫,互相之間也不能和睦相處。它們吃起東西來,互相搶奪廝咬,誰也不讓誰。遇到外出,王孫們毫無紀律可言,既沒有佇列,也無秩序。喝起水來,一團亂糟糟,又是嚎又是叫。若是有誰走散了,決沒有同伴思念、憐憫它;遇到危難,更不用說,它們往往就推出弱小者做犧牲品以便自己脫身。平時,它們恣意踐踏、損壞人們種的莊稼,還以此為樂,王孫所到之處,全被搞得七零八落。山林中,樹上的果子還沒有成熟,就亂咬亂扔,它們還常常偷吃同伴的食物。山中的小花、小草,常遭王孫們的踐踏。它們肆意摧殘草木,將草木折斷、拉彎,直到草木枯槁了才罷休。因此,王孫們居住的山林也就常常荒蕪不堪。

  由此可見,有清廉自守的主人,便有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環境;而貪婪凶狠的主人,便不會有安寧的環境。

  :笨人熬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笨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動腦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塗事來惹人家笑話。

  有一次,他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裡。這時,鍋裡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裡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麼淡呢?”

  於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裡,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裡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裡的湯。勺裡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裡的湯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裡拼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裡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滿罐鹽經他這麼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裡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這個笨人實在是辦了一件傻事,通過沒有加鹽的湯來評定加過鹽的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若總是通過相對僵化的區域性來判斷全域性的情況,又和這個笨人的錯誤有什麼兩樣呢?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晒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幹死、晒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裡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