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釣鯽魚需要什麼技巧

  垂釣鯽魚,春天是非常好的時機。因為春季是鯽魚的繁殖季節,鯽魚需要攝取一定的食物。那麼春季釣魚鯽魚有哪些技巧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季釣鯽魚技巧

  一、要了解魚情,不要急於投餌下鉤

  鯽魚生長繁殖能力較強,小到溝河、坑塘,凡是有魚的地方,都有鯽魚的蹤跡,但又並不是處處都有大鯽可釣。因此,每到一處新的水域釣場,都不要急於投餌下鉤。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垂釣也是同樣道理,找準了大鯽所在的區域,再選點打窩垂釣,往往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年,剛過了春節不幾日的一天,我和幾個釣友到一口大池塘野釣鯽魚。此塘橢圓形,水面有8000多平方米,東西長,水深1.5~3米。西北邊和東邊住幾戶村民,塘東邊近岸處被一戶村民用網圍圈30多平方米水面養鴨。

  大家各憑多年早春釣鯽的經驗投餌打窩,有的窩點選在洗菜碼頭附近;有的投在挺水植物枯茬旁;還有的選在水花生邊上。我沒有忙於投餌,而是繞塘一週察看。當我走到鴨欄附近,看到欄網外水面上不時從水下冒出一兩個豆粒般大的魚星。

  多年的垂釣經驗告訴我,水下有不少的大鯽魚正在索餌尋食,我決定將窩點選在此處。結果證明判斷正確。收竿回來的路上我們分析:我的釣點選得好,鴨糞拉在水裡,引來了攝食的鯽魚,大鯽魚進窩趕跑了小魚,所以釣獲的都是清一色大鯽;而他們幾人的釣位釣點雖也選得不錯,但窩點平時食源較少,大鯽魚平時較少滯留,故上鉤的大鯽少,小鯽多。

  二、選擇好天氣垂釣,不要選擇溫度偏低的寒潮期間出釣

  早春釣大鯽,要釣暖釣陽,選擇氣溫較高,或寒潮過後,氣溫回升並趨於穩定,偏南風1~3級的天氣。釣點應選擇在避風向陽之處下鉤。一般上午8點半至下午16點這段時間較佳。由於陽光的照射,無風小風向陽的水域尤其是近岸的淺灘水錶溫度漸漸上升,鯽魚會尋溫從深水處游到陽光充足,水溫較高的淺灘處活動覓食,若在此處投餌垂釣定能如願。

  早春鯽魚雖已開始積極攝食,但遇到寒潮大風等惡劣氣候仍會潛回深水處或水草叢中躲藏起來,較少吃餌。若是垂釣,效果必然不佳。

  三、鉤組要靈敏,不要選用重墜粗線大鉤組

  眾所周知,鯽魚生性膽小,索餌小心謹慎。在釣鯽活動中儘量不要選用重墜、粗線大鉤釣組。在拉力值允許的情況下,選用的線越細越好;魚鉤選鋼性足、彈性韌性好、鉤體細、鉤尖鋒利的小鉤。墜要輕,浮漂用散子漂或立漂皆可。

  散子漂可根據釣者的視力和愛好,每副線上穿5~7粒漂,鉤組的最佳組合為鉤墜距離2~3釐米朝天鉤亦可,鉤掛餌,沉入水下時鉤背剛好觸底,鉛墜懸於水中,水面浮兩粒,第3粒浮於水錶半沉半浮。這種組合很靈敏,鯽魚吞鉤時無需用力抬頭,就能牽動浮漂動作。

  ①釣竿

  選用3.3~5.4米的軟調玻璃鋼或碳素釣竿。

  ②釣線

  1~1.5號進口線,暮春略粗,以防大魚上鉤。

  ③浮漂

  根據各人愛好和實際情況,三星漂、七星漂和立漂都行,但宜小不宜大,否則會降低靈敏度。

  ④釣鉤

  選用5~7號的日產丸形、袖形鉤,鉤尖要鋒利,最好無倒刺。同號的朝天鉤也行。

  ⑤鉛墜

  採用24號保險絲作墜,分兩段纏繞,間距3~5釐米,這樣有利提高靈敏度,把資訊迅速傳遞到浮漂。

  ⑥護套

  取兩截電話外線上的塑料護層作護套一般漁具店都有套在釣線上,將保險絲纏繞在護套上,這樣可保護釣線不因墜子磨傷而斷線。

  四、餌料要備足,不能只帶單一品種

  雖然一般來說深秋至早春氣溫偏低,鯽魚喜葷餌,炎熱盛夏愛吃素食,但也常有所不同,或出現反常現象,只有多備幾種餌料,才能應對不時之需。1995年1月上旬的一天,我在瓦甸鎮一條大河冬釣鯽,根據以往經驗,帶去的釣餌紅蟲、紅蚯蚓。

  可是半日已過,只釣獲幾尾小鯽魚,而河對面的一釣友卻用米飯粒釣獲大鯽3000多克。後來我也討了些飯粒垂釣,果然豐收。這種相似的情況,我又經歷了數次,因此,後來每次出釣必備多種葷素餌料,魚喜食什麼餌,我就用什麼餌掛鉤,儘量做到投魚所好,對魚口味,次次都有收穫。

  春葷,夏素,秋香,冬甜,這是用餌的一般規律。在早春,用腥餌、腥香餌是首選;還可視天氣情況,若連續幾日氣溫不高,可以略加點甜。早春在水庫釣魚,還是要打好窩子,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是提前幾天用當地常用的誘餌做窩,如:豆餅、麥料、高粱等等均可。

  垂釣打底窩時窩量可稍大一些一般一公斤以上,目的是快速聚魚,但不可把窩作的太實,原因是此時的魚雖已進食,但食量還不大,窩子太實、粗顆粒太多,魚容易飽食窩料,而不食釣餌。底窩和釣餌上的用料也最好基本保持一致,以降低魚兒的警覺性,提高上魚率。

  作窩的面積可以稍大,一般應該在方圓一尺半以內,以釣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也可打成扇形窩。這樣做,一可以最大限度的引魚,二可以避免拋竿不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餌料要軟,狀態要好,既不能讓餌到底已經化完,也不能使餌長時間不化散,一般以餌到底後一分鐘左右化散為宜。

  五、方法要靈活些,不能“認死理”

  初春氣溫雖已漸漸回升,但氣溫不太正常,有時一天之中溫度相差七八度。而魚兒的活動、攝食跟氣溫變化有關。溫高活躍,覓食積極,溫低它又潛回深水或草叢中,根據這些情況和特點,應注意臨場應變,隨著氣溫和魚情的變化而變化。

  一般中午前後3~4個小時找氣溫高的近岸淺灘、水草植物邊、障礙物旁窩點水深40~80釐米,或溫度偏低時水深在80~120釐米處做釣點,還要本著餌找魚的原則方能釣獲多。水底較平,近邊無草,魚情較好可用臺釣法,上魚更快;如不具備條件,則用傳統釣法效果更佳。決不能只用一種方法釣到底,不然“空軍”有你當。

  春季釣魚小建議

  水深

  清明前選1-1.5米深的淺水處做釣點,因為此時深水處水溫還較低,魚兒多喜歡在水溫較高的淺水處活動;清明後可在水深2-3米處放鉤,因為此時梢深的水域也已是魚兒喜愛棲息的地方,當然還應根據當時的天氣來決定。

  選擇釣點

  釣點的選擇對春季垂釣特別重要。在地勢上,宜選沿岸較彎曲的回水處,是魚兒最愛棲息、洄游、逗留覓食之處。

  水草也並非越多越好,密度過大處陽光被水草遮擋,水面陰暗。光禿無草的岸邊也不是魚兒喜歡棲息之處,它喜愛有適度光亮但又沒有強光直射之處。所以春末氣溫已相當高時,背陰的地方就容易釣的多。行家們有句經驗之談,叫做“先陽後陰,先淺後深”。意思是說:初春時應選陽光較充足的淺水處垂釣,而春末夏初時,則應選背陰的較深水域下鉤。

  風向

  春季釣魚選擇釣點時還應照顧到風向問題。在初春階段,迎風處很難釣到魚,而到了春末以後,在風和日暖的時候,迎著微風的水面可能被吹成密層層的細浪,風還會把浮漂的餌料吹移到岸邊來,這就會引來很多的魚覓食。因此,這個時段迎風的水域尤其是有活水流入的水口,是極為理想的下鉤處。

  對落鉤點和垂釣時間的把控

  春季在池塘、湖泊或小河江釣魚,落鉤點離岸的遠近也應根據時段有所改變:初春時氣溫較低,宜將魚鉤落在離岸較近的水域。而春末時節及此後一段時間內氣溫較高,就應將魚鉤甩放的離岸遠的水域中,因為此時魚兒喜歡在較深的水層中活動。

  總之,應根據氣溫的變化而決定下鉤的深淺和垂釣的時間,如上午9時以前和下午4時以後氣溫相對較低,下鉤點應選在離岸較勁的水域;上午9時至下午4時這段時間氣溫較高,則應改在離岸稍遠些的水域去釣。以上只是指有陽光的日子,如果在沒有太陽的陰雨天,就都應在靠岸較近處下鉤。

  釣具的選擇

  春釣使用的釣具,一般採用較軟的手竿,長度以5-6米為好,釣線不宜太粗,可用細些的,魚鉤也不易太大,可用小些的。浮漂宜用木質的或塑料的輕浮漂。

  餌料的選擇

  至於餌料的選擇,最好有蚱蜢、骷髏等昆蟲,如不易捉到,則用紅蟲、蚯蚓、精豬肉也很不錯,總之,應以葷餌為主,也可帶些有香味的糧食。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