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怎麼形成的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執行的一顆衛星。那麼月亮是怎麼形成的?小編在此整理了月亮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月亮形成的原因

  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太陽系還處於混沌初開的太陽星雲階段。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雲中,塵埃與塊狀岩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雲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和衛星系統。

  對於40億年前月球的形成。人們提出了多種假說。

  一種假說是分裂說。即有人認為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個整體,那時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地球自轉非常快,因此月球通過離心力從地殼中分裂出來了。但這要求地球的初始旋轉速度太快以至難以令人置信。另一種假說是俘獲說,即有人認為月球是地球通過地心引力俘獲的現成天體.但這要求一個實際上不可行的擴充套件的地球大氣層來散發穿過大氣層的月球的能量。還有一種假說是同源說.即有人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最原始的吸積盤裡形成的.但這無法解釋月球中金屬鐵的剝奪。而且這些假說還不能解釋地一月系統所要求的高標準角動量。

  還有一種假說是碰撞說。即有人認為地-月系統是一次大碰撞的結果: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剛剛形成的原始地球。爆炸的物質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然後積聚形成月球。然而。隕石分析表明火星和行星這些太陽系內的天體具有與地球大不相同的氧和鎢同位素組成。而地球和月球具有幾乎相同的同位素組成。發表在2012年的對Apollo月球樣本所作的鈦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組成。這與月球形成的碰撞說相矛盾。另外,若真的發生了這樣的碰撞。則碰撞過程中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以及隨後在地球軌道中發生的物質重聚將融化整個地球外殼,形成岩漿海洋。新形成的月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岩漿海洋.估計海洋深度從500km到整個月球半徑之長而事實並非如此。可見碰撞說也不成立。

  既然月球既不是被地球俘獲的一個現成天體。也不是地球與別的天體碰撞的產物.因此月球只能是地球自身的產物。但是,地球也不具有足夠的轉速來把與地球緊密相連的月球部分隨意丟擲去。因此。月球應該是在特殊力的綜合作用下從地球分離出來。進入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形成環地衛星。

  月亮上的地形: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佈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佈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三個:腐沼、疫沼、夢沼,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顯得較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