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李坑導遊詞3篇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里。李坑的建築風格獨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築。下面是帶來的江西婺源李坑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江西婺源李坑導遊詞
今天,我們去的旅遊點是李坑古村落。這裡,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村裡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帝堯時為部落首領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為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佔地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時數典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後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建立“盤谷書院”。此後,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達32人,並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為一個建築型別很發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遊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之一,建於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為官多年回鄉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裡行人挑擔來往於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於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後,村人為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為“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裡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裡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裡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修築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遊客進村]
各位遊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彷彿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裡,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現李高村260多戶1000餘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築佈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築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願望,從村落佈局的形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牆、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採用馬頭牆的建築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築起風火山牆,高出於屋頂。同時為避免山牆簷距雙向坡頂的屋面高差過大。採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牆”。馬頭牆簷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去叩開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簷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後]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簷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裡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簷,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簷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裡,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裡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裡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裡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築風格,在大門後另外設定了一座儀門,當地稱“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開啟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製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黴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後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製成。
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著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裡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福’字意味著“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裡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裡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裡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弟子,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裡。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裡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裡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裡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張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騰雲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篇二:江西婺源李坑導遊詞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裡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遊客,這裡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裡的村裡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裡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簷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裡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簷,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簷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裡,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裡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裡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裡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裡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福’字意味著“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裡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飾。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裡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裡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徒弟,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裡。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裡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
龍養在墨盒裡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裡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長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篇三:江西婺源李坑導遊詞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幾天.勤勞李坑人希望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安居樂業 平平安安的好兆頭 村裡都要舉行中秋舞龍的活動。 中秋舞龍從村頭開始,帶頭的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揮著一個圓圓的龍珠 後面由十幾名漢子舉著紙紮龍燈跟著龍珠舞動,時而高 時而低 時而盤旋 紙龍燈的裡面有幾十支紅色蠟燭照亮著 從遠處看去就像傳說中的一條巨龍 一位老人帶著幾個後生在後面敲鑼打鼓。每到一家,主人就會燃放,煙花,據說你家的鞭炮 煙花能放多久,紙龍燈就在你家門口舞多久 就意昧著你家來年平安 幸福。整個舞龍過程要走遍全村的每一戶人家,一般會持續到凌晨的2點到3點結束。
李坑名品。這道菜採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9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並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2]
具體做法:把石雞腿入開水鍋中略燙洗淨,用薑汁、精鹽、甜酒、味精拌和醃漬入味,水發花菇去蒂洗淨;把石雞腿排齊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豬油、雞湯,上籠旺火蒸15分鐘取出,扣入盤中即成。
此菜食之9鮮甜潤,酥嫩爽口,回味雋永。
創制於婺源縣李坑村,為著名風味菜餚,始於唐代。《朱子語類》載:“ 婺源俗,歲暮二十六日,烹豕一隻祭家先。亦以炙肉及以魚佐之。”具體做法:取五花肉洗淨,切成厚半寸、寬約巴掌大小,用竹串之投放佐料***桂皮、茴香、胡椒粉末、白糖、醬油***中稍浸,然後放在剛燃過的糠灰上兩面翻動炙烤,烤至肉油滴入火灰即成。烤熟的五花肉,形體收縮,焦黃略紅,外脆內鬆,其味特香。
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裡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南宋年間出了一位武狀元,名叫李知誠。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佈、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焦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