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珍藏生活感悟隨筆

  編者按:收藏的物品是我們記錄時光的一種方式,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家中的珍藏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藏,小到少年時期的一件玩具,大到價值不菲的百年古董。一套傢俱,一個本子,一本書等等,凡是自認為是寶貝的,都是心中價值連成的東西。

  話說我家有兩隻木板凳,即不是紅木也不是其它名貴木材,而是普通木質的方凳。然而它是歷史悠久的凳子,“悠久”意思是指比我年齡還要大,早已過了花甲之年。我知道這一對方凳是父母親結婚的時候購置的,那是在東北建設鞍鋼的時候。聽母親說買了兩隻凳子,還買了一張小書桌。小書桌後來壞了,沒有儲存下來。凳子是長方形的,深紅色的油漆,組合是用鬥木榫形式,沒有一根鐵釘。大約有六七十釐米高度,敦實厚重,相貌平平,它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產物。我給它評估一下:作用,置於飯桌或客廳,供坐或踩。特點,使用方便,可靠。做工,美觀大方,木質較好沉重,簡樸。價值,見證了我們家的歷史,與我同行。

  我們家曾“轉戰南北”,因國家建設的需要,父母親的工作單位和地點轉換多次,從東北到西北,又從西北轉到湖南,幾十年裡數次搬家,一直帶著這一對木凳,而且儲存完好。後來木凳表面有點破損,油漆掉了一些,凳面的稜角破了一點,而凳子主體沒有損壞。父親用新三合板貼在凳子表面,坐在上面如同新的一樣。我們全家人誰也不覺得它陳舊,儘管搬了新房子,還裝修了房間,仍保留這一對凳子,似乎把它們當作最好的物品收藏了。

  當然,如果你家裡是豪華裝修,歐式的或其它的,這種木凳可能真的沒有地方放了。只有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環境,才有特殊的故事。上世紀的樸實精神,節約,實用,還是值得傳承和發揚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花費有多少是有用的,可能誇張地說只用了30%,買了以後就閒置了,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這些物品的功能不能發揮,就是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雖說我國是資源大國,經非正式渠道的說法也是已經消耗巨大,未來堪憂。我個人觀點,生活要跟上時代發展,不影響更新換代,也要節儉,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到重要的地方。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自然需要平衡。

  我父母親是八零後的人,這三十年代的人衣著樸素,心地善良,房間也乾淨簡雅,沒有豪華的裝修,所以這一對木凳還在“服役”。我每次到父母家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用這對方凳子,坐著踏實、舒服、自由的感覺,物品是有靈性的,我用手摸摸有種親切感,就好像有些人愛看自己的汽車,有些人愛捏手中的胡桃。

  物品收藏其實是沉澱故事,是記錄時光,也是收藏者心中的價值,不可以用黃金來比價。

  傳統文化教育對祖宗是敬仰的,祖傳的東西是珍貴的,傳承是一種美德。一般來說,祖傳的東西是一件價值很高的物品,常常是玉佩,手鐲之類的東西。而我把這對木凳當作父母親給我的寶貝,我應該稱呼“哥哥”,伴隨幾十年,又比我年長。它是一種物件,不是裝飾品,更有實用價值。“睹物思情”就是因為物品是熟識的東西,有感情的東西,所以讓人感動。人們之間最珍貴的還是感情,雖然木凳不值什麼錢,“長得”又不好看,但我是非常喜歡它,要永遠把它儲存起來。

  作者| 孫一峰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