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司考知識的有效方法

  司考考試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要記憶的知識也不少,很多考生說很難記,其實,掌握一些有效的記憶方法可以幫助你進行記憶。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憶方法—避免在空腹或飽腹時記憶

  法國的生理學家傑爾利亞通過長期的實驗得出:“吃飽飯後,胃部的活動旺盛,腦部與全身的活動反而會遲緩。當腦細胞的活動遲緩時,記憶力就會降低,但是等到胃部的活動減緩,血液重新由胃向腦部迴流時,是記憶的最佳時機”。所以,他從生理學的觀點出發,建議大家“在飯後最好稍微休息一下,如此不但有肋於精力的貯存,而且還對增強記憶力大有幫助”。

  雖說葡萄糖能提高記憶力,但是飯後馬上開始學習,卻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實際上,進食後,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大約是在飯後兩個小時之後,然後,大腦可以高效率地工作3個小時。也就是說,飯後2~5小時是最佳學習時間。

  記憶方法—利用點滴時間記憶

  同樣的時間所產生的記憶效果,對不同的人來說往往很大的相差。其實,這裡只是一個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一直名列前茅的這個孩子,並不是他比別人聰明千倍或是萬倍,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比別人會合理地安排時間。他知道早晨是人記憶的黃金時間,利用這一時間記憶外語單詞、課文及語文中的字詞,背誦一些內容會有較好的效果……。

  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但只有能抓緊時間,合理利用的人才能夠成為時間的主人。合理分配時間,注意勞逸結合,善於交替用腦,對我們的記憶也很有幫助。

  如果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之後,大腦就會疲勞,它所引起的最顯著後果,就是破壞學習的良好心理狀態,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怎樣才能防止大腦疲勞,使心理狀態維持在最佳的程度呢?要變換工作方式和學習內容。

  變換學習的方式和內容可以使大腦皮層的某個部位由抑制狀態轉為興奮狀態,從而解除神經細胞的疲勞,使大腦得到休息。一般來說,一門功課記憶時間1-2小時左右為宜,換記另一門功課時,中間最好休息5-15分鐘,這樣即可減少前攝、倒攝抑制,又可使大腦得到適當休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時間的分配上還要注意,像飯前飯後等一些較短的時間,最好用來記一些外語單詞、歷史年代等偏重記憶的內容,而上午、下午和晚上較長的時間,可用來複習民法、刑法、馬元、閱讀理解等偏重於理解的科目。

  一般的同學對時間的利用往往只注意整段時間,而忽略了零碎時間。殊不知,科學地利用零碎時間,既不會使大腦疲勞,又不影響別的工作和學習,能大大提高複習效果。利用零碎時間的訣竅,一是重視;二是堅持。

  俗話說:“動中有靜。”當一個人處在陌生的人群中,所感受到的孤寂感比獨處時更為強烈。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在一個和自己無關的場所裡,周圍的喧囂會形成一種壓迫感,導致一個人的注意力傾向於自己的內心。

  記憶方法—情緒良好可增強記憶

  美國當代的生物學家哈特•萊茵曾說“良好的情緒可以激發腦肽的釋放,是增強記憶學習的關鍵動力”。這就是說一個人在保證營養、積極休息、進行體育鍛煉等保養大腦的基礎上,科學用腦,防止過度疲勞,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這是提高記憶力的關鍵。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組人,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甚至半仰著身子,在那裡讀書;另一組人,坐在硬板凳上,從事緊張的演算工作。過了一段時間,前一組人很快就疲倦了,產生一種昏昏入睡的感覺;而後一組人,身心集中,精神亢奮。結果,後一組人記憶效果要比前一組人高了10%。

  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概括為“緊張狀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個人只有在“緊張狀態”下才能使某些行為,某些目的得以完成。這裡所說的“緊張狀態”,是指某種行為向完成狀態過渡的趨勢。這個時候,人的興致最高。這個時候,人的記憶功能也最有效。

  心理學家又根據緊張狀態理論做了一個進一步的實驗。實驗要求被試者在限定的時間內背誦一組資料,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打斷他們,再給一些新的資料,要求他們限時記憶。結果,不管是先記的,還是後記的,記憶效果都不好。相反,如果讓他們連續記憶一組資料,中間沒有任何干擾,結果記得就很牢。

  這個實驗說明,連續記憶一組單詞,被試者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記憶目標中,因而記憶效果最佳;假如中間加入干擾,就打斷了“緊張狀態”,必然影響記憶效果。

  因此,從理論上說,尋找藉口,放鬆自己,實際上就破壞了記憶系統的“緊張狀態”,使之不能連續正常工作,結果,浪費了時間,什麼事都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