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種植業什麼前景最好

  北方的天氣寒冷,種植什麼植物,在能生存呢。那麼呢?下面小編帶你看看北方的植物。不過下面的內容僅供參考!

  北方種植業哪些的前景最好

  北方種植什麼最賺錢?特種玉米

  特種玉米是具有較高經濟、特色種植營養和加工價值的專用玉米品種,如鮮食玉米、藥用玉米、觀賞玉米等都屬於特用玉米。通過深加工,特色種植特用玉米的終端產品可實現較大幅度的增值,種植效益高。因此有“增值玉米”之美稱。

  至今世界上對特用玉米的培育、特色種植種植歷史已有100多年,其中美國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近年來隨著糧農增收要求的提高,特色種植以及玉米功用專門化的加強,種植特用玉米今後也是中國玉米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近年來中國農業、特色種植科研等部門均對特用玉米種植業給予了較大支援。部分領域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搶佔自己的地盤,投資大小豐儉由人,回報可觀。

  中藥種植專案是相當賺的的專案,藥材的利潤相當的大,投資商們您肯定看到了最有發展的商機。蛹蟲草種植具有催眠鎮靜、益肝腎、補虛損、防癌、抗癌、止血、化痰等多種功效,與人蔘、鹿茸並稱為中藥寶庫中的三大補藥。在《本草從新》中記載有“甘平保肺、益腎、補精髓、止血化痰”等療效中藥種植。因為蟲草入肺腎二經,既能補肺陰,又能補腎陽,是唯一能同時平衡和調節陰陽的中藥種植。野生蛹蟲草種植主要的化學成分藥理、藥效與野生冬蟲夏草極為相似,經權威部門的檢測表明,野生蛹蟲草種植的一些主要營養及藥物成份如蟲草素、蟲草多糖、蛋白質等還要高於冬蟲夏草。

  食用菌種植

  現在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為了一個很流行的種植專案,但是為什麼有些種植戶沒有得到很高的利潤呢?對於食用菌種植者來說,掌握一定的技術才是盈利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誤區一:有些人沒有食用菌種植技術就盲目生產;他認為技術很簡單,只要看一下人家種就會了,若遇到人家本身技術不高,或不告訴你核心技術,那你就只有以失敗而告終。

  誤區二:絕大多數食用菌種植人,寧願多次摸索失敗,也不願交技術培訓費;採取買書自學方式,這種方式只能初步掌握一些理論基礎,而且很多編書的人沒有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差距很大,你必須要去一步一步的摸索試驗,不但要走很多彎路,還要浪費很多時間和金錢。

  誤區三:沒有識別能力參加技術不高的食用菌培訓班;目前有很多食用菌種植培訓班連他們自已都還是半懂非懂,有些是剛學會的、有些只栽培過1?2個品種、有些只是僅有幾年的栽培時間,經驗不足、有些是買書和光碟來教你、有些是頭大尾小、掛科研院所。

  食用菌的類群劃分

  根據高等大型真菌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點,以及我國菌物科學家長期以來致力研究開發的進展,許多名貴珍稀菇菌已被人們馴化栽培,形成產業化商品上市的結果,使名貴珍稀菌的類群的劃分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裡以現有觀點,綜合劉貴培等***2009***的劃分,大體分為以下三類。

  ***1***瀕危類主要是那些菇種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對生境要求或因產地分佈區域極為狹窄,棲息地或宿主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幾近絕跡,而且殘存的種群仍受到嚴重的威脅。諸如塊菌、松茸、乾巴菌、冬蟲夏草等。據云南貿易真菌多樣性調查考察,瀕危類群菇菌只佔整個菌物類群的1.1%,說明品種極少,且處境極為瀕危。此類品種已引起重視,如松茸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2***珍稀類珍稀類群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為我國重要的自然生物可利用資源。諸如腹牛肝菌屬***Gastroboletus***、紅菇屬***Russula***、鵝膏屬***Amanita***、軸腹菌屬***Hydanangi—urn***、雞縱菌屬***Termi tomyces spp***。這些珍稀種群有30多種大都屬於單型種,中國特有特殊種屬,區域性分佈代表類群,成為演化過程中的孑遺或殘遺種,對生態環境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生態學意義。人工栽培雖有成功的報道,但只聞其名,市場不見其貨,價格仍處貴位。如羊肚菌、牛肝菌、紅菇、繡球菌、白參菌、雞縱菌等雖有報道栽培成功,但市場產品奇缺,現有價格為,羊肚菌幹品1 500-3000元/千克,紅菇幹品400元/千克,雞縱菌鮮品150元/千克,因此仍然是穩坐“珍”位。

  ***3***稀少類主要指的依賴天然野生的林木外生菌根菌和與昆蟲類共生的類群。諸如塊菌、松茸、牛肝菌、雞土5L菌、紅菇、虎奶菇、紫丁香蘑、雞油菌、鬆乳菇、奧德蘑***水雞縱***、繡球菌、青頭菌、珊瑚菌、黃柄雞油菌***喇叭菌***、梭柄乳頭菇***老人頭***等。這些珍稀品種產品數量極少。《中國食用茼年鑑******2007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松茸產量僅有1 535噸,牛肝菌16172噸,羊肚菌1082噸。這三種產品總和為18789噸,僅佔列表統計的食用菌27個品種總產量。682萬噸的0.11%,產量極為稀少,身價不凡。因此,對於茵根性和昆蟲性野生食用菌的人工培育,實現可持續利用,一直是世界的難題和創新研究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