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聹栓塞的臨床症狀

  耵聹栓塞是指外耳道內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聹在外耳道內聚整合團,阻塞外耳道。下面小編馬上就告訴大家耵聹栓塞的症狀。

 

  耵聹栓塞的症狀

  1、聽力下降:耵聹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聽力減退。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傳導性聽力下降。若遇水膨脹,可致聽力驟降,應與特發性突聾鑑別。

  2、耳悶及耳痛:耵聹栓塞後可誘發外耳道面板糜爛、腫脹、肉芽形成等,表現為耳部疼痛或悶脹感。

  3、其他:若耵聹壓迫鼓膜時可引起耳鳴、眩暈及聽力減退,若耵聹壓迫外耳道後壁面板,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耵聹栓塞產生的原因

  耵聹,俗稱“耳屎”,為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粘稠液體,有殺菌、抑制真菌生長及保護外耳道面板和粘附灰塵、小蟲的作用。正常時在外耳道面板表面附有很薄一層耵聹,在空氣中乾燥形成薄片,借咀嚼、張口等運動脫落排出。若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過多,影響聽力或誘發炎症,則稱為耵聹栓塞。

  造成耵聹栓塞的原因有兩方面,其一為患有外耳道炎、化膿性中耳炎、經常挖耳或在粉塵較多的環境中工作,使外耳道面板常受刺激,致耵聹分泌過多;其二為外耳道狹窄、骨疣、異物存留等,使耵聹排出受阻所致。

  耵聹栓塞形成後,可使聽力減退、耳鳴、眩暈或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脹時可致突聾;刺激外耳道面板出現糜爛、腫脹、疼痛或流膿。耳鏡檢查可見外耳道為黃色、棕褐色或黑色塊狀物所阻塞,質硬如石或質軟如泥。

  針對耵聹栓塞的具體情況可採取下列措施:

  1、較小的可直接用鑷子、耵聹鉤取出。

  2、大而堅硬者,可先用3%~5%碳酸氫鈉溶液或植物油滴耳,每日5~6次,待耵聹軟化後再行取出。

  3、合併外耳道炎者,應先抗炎治療,可滴入3%硼酸甘油或4%酚甘油,每日數次,必要時內服抗生素,3~4日後再取耵聹。

  預防耵聹栓塞的方法

  1.保持外耳道清潔是防止耵聹栓塞的首要條件。如果有耵聹屑,感覺外耳道發癢,可用棉籤沾醫用酒精輕輕擦拭,這樣不但止癢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醫生檢查一下,先把耵聹屑取出,以防進水膨脹後形成栓塞。若水進入外耳道後,症狀可加重,常有耳痛。所以如果耵聹過多,可經常定期到醫院請耳科專科醫生幫忙取出,以防出現耵聹栓塞。

  3.一旦耵聹誘發了炎症,應先積極消炎,並儘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暢,致使炎症向內擴散。耵聹完全堵塞後會出現耳悶、耳鳴、聽力下降;耵聹取出後,要注意保持潔淨乾燥。

  4.不要隨便掏耳朵

  ***1***如果使用未經消毒的尖銳器械掏耳朵,很容易造成耳道、鼓膜的損傷,引起耳道感染、鼓膜炎和鼓膜穿孔,引起聽力減退和鄰近組織的感染。

  ***2***經常掏耳朵,會使外耳道受到刺激,其面板鱗狀細胞或基層細胞就會出現異常增殖,易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等病變。

  ***3***如果我們隨便掏挖耳朵,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黴菌帶進外耳道,這就會使耳道奇癢難忍。如果黴菌生長在鼓膜上,還可能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現象。

  ***4***清潔耳道最好的辦法是用乾淨的粗細合適的棉籤輕輕地伸進耳道去卷幾下,把耵聹清理出來。由於鼓膜位於距耳道口2.5cm~3.5cm處,骨性耳道面板菲薄易受傷害,故不宜將棉籤伸進過深,否則容易傷及鼓膜及嬌嫩的骨性耳道面板,引起急性外耳道炎及鼓膜外傷。

  耵聹栓塞通過耳科專科檢查一般不難診斷,但需與外耳道膽脂瘤、外耳道異物及外耳道癤鑑別。

  1、外耳道膽脂瘤:是外耳道損傷後,或面板的炎症使生髮層的基底細胞生長旺盛,角化上皮細胞加速脫落,且排除受影響,在外耳道內堆積過多形成膽脂瘤。無繼發感染的小膽脂瘤可無明顯症狀,膽脂瘤較大者,可出現耳內閉塞感、耳鳴、聽力下降。一旦繼發感染則有耳痛,可放射至頭部,劇烈者夜不成眠,耳內流膿或膿血,有臭味。查體也表現為外耳道內栓塞性病變,但病灶內有大量的白色上皮樣栓塞物,可與普通的耵聹栓塞相鑑別。但有時需要注意,長期的耵聹栓塞,有時可繼發外耳道膽脂瘤。

  2、外耳道異物:外耳道異物種類繁多,兒童多見,因小兒喜歡將小物塞於耳內。成人也可因挖耳時不慎將異物存留耳道內,或於外傷、作業時異物侵入、昆蟲爬入等。外耳道異物診斷並不困難,但位於外耳道底部深處的小異物容易被忽略;或因異物存留時間過長,併發中耳、外耳道炎症;或區域性分泌物較多,被耵聹包繞。臨床表現則可依異物的大小、形狀、位置和種類不同而異。

  3、外耳道癤:為外耳道軟骨部面板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以劇烈耳痛為主,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張口、咀嚼、打呵欠時疼痛加劇。如癤腫堵塞外耳道則可影響聽力。

  耵聹栓塞的治療方法

  1.較小或片狀者,可用鑷子取出

  2.耵聹鉤取出法

  將耵聹鉤沿外耳道後、上壁與耵聹栓之間輕輕伸入外耳道深部,注意避免損傷外耳道及鼓膜,然後輕輕轉動耵聹鉤鉤住耵聹栓,逐漸鉤出。

  3.外耳道吸引法

  如耵聹較硬,不易取出,或耵聹與外耳道嵌頓緊密,取出過程中患者疼痛明顯難以配合,可先用5%~10%的碳酸氫鈉溶液滴耳,每天3~5次,每次滴藥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連續3~4日後待其軟化,然後於耳鼻喉科專科門診,用吸引器將軟化的耵聹取出。

  4.外耳道沖洗法

  採用上述方法取出困難者可用此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軟化,用5%~10%的碳酸氫鈉溶液滴耳,每天4~5次,每次滴藥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衝洗。患者取側坐位、頭向健側偏斜,緊貼患側耳垂下方的面板置放一彎盤,以盛裝沖洗時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將患側耳郭輕輕向後上***小兒向後下***牽引,右手取吸滿接近體溫的溫熱生理鹽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於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後上壁方向沖洗。沖洗液進入深部並借回流力量將耵聹或異物衝出。如此反覆沖洗,直至耵聹或異物衝出為止。最後用幹棉籤拭淨外耳道。

  注意:有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或有外耳道狹窄者忌用;沖洗時要隨時觀察患者的表情,詢問患者的感覺,有不適者及時停止沖洗;沖洗時不可直接對著異物和耵聹,以免衝入深部;勿用強力直接對著鼓膜沖洗,以免損傷鼓膜;沖洗液溫度應接近體溫為宜,過熱或過冷易刺激內耳引起眩暈。

  5.內鏡下抽吸法

  因在常規額鏡下取存在光源弱、視野不清,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等缺點,同時,傳統用水沖洗易誘發眩暈,故可在耳內鏡下取。這樣視野暴露清楚,不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特別是對於外耳道狹窄者更為適宜,吸引器壓力不宜太大,抽吸應在明視下進行。

  6.合併感染者

  應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後再取出耵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