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養生小知識

  每天鍛鍊有度、起居正常、飲食健康、安臥有方……這些簡單的小細節只要我們能夠留心並且注意一下,我們就能遠離很多困擾我們的疾病,如果每天都小小地偷一點點懶,日積月累之下我們的身體一定會承受不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日常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日常養生知識

  1、合理膳食,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準則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秋燥之氣易傷肺。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蔬菜宜選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肉類可食兔肉、鴨肉、青魚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廣柑、山楂等。適當多飲水,多吃些蘿蔔、蓮藕、香蕉、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儘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為主,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但不能猛吃大魚大肉,瓜果也不能過食,以免傷及腸胃。另外,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制冷食、冷飲,以免引發腸炎、痢疾等疾病。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在此季節老年人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是秋季保健中最積極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後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鍊,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鍊專案。

  秋季氣候乾燥,早、晚溫差較大,是一些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有利條件,隨著乾燥的灰塵,一些細菌、病毒在空氣中飛揚,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是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高發時節,因此,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要加強保暖,做好預防工作。

  3、保持樂觀情緒,靜養心神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穫的美好時節;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在此時節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可經常和他人、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4、衣裝適宜,謹防著涼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新增衣物;在此季節只要不是過於寒冷,就要儘量讓機體保持於涼爽狀態,讓身體得以鍛鍊,使其具有抗禦風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節,氣候變化無常,老年人要順應氣候變化,適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發呼吸道等各種疾病,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日常養生飲食注意事項

  秋燥傷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溼度小,人易出現咽乾、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適度飲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節要多飲水,秋天乾燥季節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產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陰益氣是關鍵: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秋天最重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藥、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日常養生誤區

  一:盲目服用保健品

  對於生病的人來說,身體相對虛弱,親戚朋友都希望通過保健品讓患者身體儘快好起來。所以很多病人的床頭櫃,都被海蔘、燕窩、冬蟲夏草等各種保健品塞滿了。有的病人一天服用五六種不同的補品,導致飯吃得少,結果一檢查,反而能量攝入不足。

  原來這種食用方式根本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基本需要,營養自然也就難以保證。有人總結出經驗,送保健品還不如送一籃子雞蛋有價值。病人身體恢復最關鍵還得靠肉、蛋、奶、蔬菜、水果、主食等。如果光吃補品,那就是捨本逐末了。據四川省健康管理師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康建介紹,保健品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吃很長時間才能顯效,而僅僅是調理功能,補充前,最好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二:多吃水果少吃菜

  去醫院探望病人,人們都喜歡拎著鮮花和果籃去。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水果比蔬菜更有營養。營養專家認為,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兩者的營養成分有差異,各有高低。蔬菜含的礦物元素及食物纖維素較高,食物纖維素對潤腸通便和低血脂都很有幫助。此外,不少病人吃水果是需要選擇的,這也是營養師不願意人們探病盲目送水果的原因之一。如糖尿病病人不要吃含有大量糖分的西瓜、葡萄,可以吃含糖分少的柚子、蘋果等。

  三:迷信骨頭湯補鈣

  家屬為了讓骨折病人骨骼更好地生長,喜歡熬骨頭湯給病人喝。據營養專家介紹,其實骨頭湯並沒有這些家屬想象的這麼好,也不會對骨骼生長起到什麼作用。骨頭湯中的鈣並不多,骨頭裡的鈣並不太容易溶解到湯裡,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的800毫克鈣。骨頭湯的營養價值也遠不及牛奶,250毫升牛奶中的鈣可以提供250毫克的鈣,骨頭湯裡脂肪最多,不適合高血脂病人。所以,即使病情只允許吃液體食物的話,骨頭湯不是首選,反而牛奶、雞蛋、豆漿、雞湯等相對更好。

  四:認為白米粥最養人

  一些患者生病住院後,米粥就成了他們常食用的食物。有的病人還主動放棄米飯等固體類食物,以為喝粥就可以加快吸收,補充營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米粥也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養人。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本身營養價值就不高,大部分都是澱粉,只有少量的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煮得越爛的米粥,B族維生素的破壞越多。因此,白米粥的營養價值不如雜糧粥、燕麥粥。與米飯相比,白米粥確實容易消化,適合消化功能不佳的胃腸道疾病患者,如胃腸炎、嚴重消化性潰瘍、胰腺炎等,以及一些極度衰弱的病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