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燈籠的好玩謎語有趣益智

  燈籠,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燈籠的謎語,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燈籠的謎語

  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裡開花放光明, 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謎底:燈籠

  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裡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猜一物***

  謎底:燈籠

  燈籠的由來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

  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豔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遊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緻,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河北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宮燈“。

  燈籠的製作方法

  製作骨架

  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籤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潢。

  製作燈身

  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緻,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

  。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裡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製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裡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

  製作方法

  材料:卡紙、介紙刀、直尺、鉛筆、雙面膠、線繩。

  步驟:1、準備一張長方形的紅色卡紙***我是用一張過期的舊月曆卡*** 自己做的漂亮的小燈籠。

  2、將卡紙兩邊各留出0.5~1.0cm,按等分劃好若干條平行線,然後用介紙刀切開。

  3、卷一下使卡紙呈弧形。

  4、對貼,邊角料剪成細條作穗,再貼上線繩,自己做的漂亮的小燈籠。

  5、漂亮的小燈籠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