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狀物散文教學方法

  對於學生來說,要怎樣寫好狀物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寫景狀物類文章是語文學習中一道獨具韻味的風景線,或描摹山川名勝,抒寫地域景緻,敘述特定事物,或遊覽參觀,尋蹤探微,借物喻人,託物言志,都是寫景狀物類文章的內容物件。這類文章,一般由於詩意盎然的語言特色,個性鮮明的物件特點,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吸引了同學們,是同學們最為親切喜愛的一類文體。

  之物***景***人合一

  多問一個“為什麼”是語文閱讀的一把金鑰匙,我們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達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明白作者為什麼採用相應的寫法。反過來我們可以這樣說,無論作者在文章中採用了什麼寫法,它都是為了更加突出景物的特點,為了更加明確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白了這一點,好多寫景狀物類文章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歡用一些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為什麼用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地寫出來不行嗎?不行。

  古人說“一切景語即物語”、“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作家因為有感於人事、景物或某種情境,於是通過敘事狀物來表達心意、抒發情懷。所以,景物的特點往往同人物的主觀願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暢則天高雲淡,花明水淨,心情鬱悶則風驟雨急,霧愁雲濃。如《宋慶齡故居前的樟樹》一文,全文描寫了樟樹的外形特點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持久拒蟲的高貴之處,面對樟樹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感到了由衷的喜愛、讚歎,由樟樹具有拒蟲的香氣而能夠永久保持的可貴內涵。

  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人們情關崇敬的心情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作者想到了故居的主人——宋慶齡。此時適當地補充一些相關宋慶齡的資料,增強學生對宋慶齡的感性認識,從中學生體會到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高貴品質。感受樹即是人,人即是樹的生命之長青、之精神品質的萬古長存。以物喻人,物與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兩條線索。明線是寫樟樹,暗線是彰顯人物的情懷。

  之把握思路

  寫景狀物類文章,它一般不會像“敘事”類文章一樣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去安排材料,也沒有像“寫人”之類並列安排一些材料,寫景狀物一般寫景精妙,景物特徵鮮明,景物的特點,與文章的整體氛圍相協調,使文保持統一和諧的風格特點,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要賞析景物描寫,弄清文章描寫了哪些畫面和物件,並瞭解它們的主要特點。例:《宋慶齡故居前的樟樹》全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表達了人們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

  之反覆賞讀

  對於寫景狀物類的文章,我們要反覆賞讀,品味語言,讓自己進入到文章中的意境中去。品味寫景類文章的語言首先要把握本質。清代學者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一語道盡了寫景類本質:所有寫景的文章,實際上都在傳達作者的一種情感,一種思想。品味語言的方法很多。可以認真誦讀,邊讀邊在腦海裡“放映”文字的影像,邊讀邊品味語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認真默讀,靜靜地欣賞優美雋永的語言,品味語言背後的意味情味,評價課文的語言風格;可以背誦課文片段,記誦一些優美、精警的語句,獲得良好的語感;可以圈點批註 “寫讀”的形式品賞精彩精美的散文語言。

  比如《宋慶齡故居前的樟樹》仔細研讀課文的四五自然段,充分認識樟樹的特點:枝幹粗壯,樹葉稠密,四季常青,生命力頑強;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使學生由表及裡、由外形到品質,對樟樹有了個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領著學生穿行於文字之間,潛心涵詠,薰陶感染,相機指導學生讀好,讀出對樟樹的敬佩之情。例:在課始可出示“粗壯、稠密、搬家、四季常青、崇敬、瞻仰、紀念、蓬蓬勃勃”這八個詞語,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找出描寫樟樹的四個詞語,在學生對樟樹有了一個“碎片”式的印象後轉入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整體感受樟樹的樣子和生長特點。再請同學們細細品讀這段文字 “……樟樹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這讓你想到了什麼? “綠得發亮讓你感受到了什麼?”在學生對樟樹有了具體印象後,,再次呈現課始出示的四個描寫樟樹的詞語,讓學生體會其中哪個詞語最能概括出樟樹的特點。此時,學生很容易地找出了“蓬蓬勃勃”,總結“作者就是從樟樹的枝幹寫到葉子,寫到它的生長環境,一步步地寫出了樟樹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生命力頑強的特點。”將學生頭腦中樟樹的印象清晰化。

  如果說第四自然段寫的是樟樹的外在美,那麼第五節寫的便是樟樹的內在美—— 香氣能永久保持,且可以拒蟲。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一內在美的呢?不難發現,通過寫石榴樹的“容易招蟲”和樟樹的“永久拒蟲”,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更加突出,給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在讓學生感受樟樹這一特點的同時,學習通對比、舉例說明的寫作方法。

  通過由詞到句,又由句到詞的“一唱三嘆”,引領著學生在語言文字中紮紮實實地走了個來回,對樟樹的印象逐漸豐厚,同時也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

  以上就是小編收集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