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中外定義

  不同的人對於生活的追求的不同,導致了成功的定義的不同。那麼你理解的成功的定義又是什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紐約客的記者問我:在中國,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我想了很久,皺著眉頭跟他說:“做自己。”

  這個答案,我很不滿意,但是又說不清楚為什麼,我似乎一直找不到足夠的證據表明,我是因為“做我自己”而感到幸福或者成功。

  餘瑩是我的好朋友,她瘋狂的熱愛旅行,2009年參加昆士蘭旅遊局“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護員”招募活動,還入圍全球前50強。她在最近一段環遊世界的旅途中,寫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Andy是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沙發主人,他是電視臺的助理導演,五年前和妻子離婚,有兩個可愛的孩子。Andy說:“人們告訴你幸福的生活標準是有好車、大房子,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當我擁有這一切的時候卻是我人生中最不快樂的一段時光。”

  世俗對成功的定義是有錢,有車,有房,以及再有點別的物質的東西……但是我總是很清晰的感覺,每一個上了班的人,或者說有固定工資入賬的人,幸福感大大低於沒有固定收入的時候,比如上學時錢少的時候。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可以和同學一起湊錢,去兩個人都想去的地方,住單人房,擠在一個單人床上睡覺,買吃的只買一份一起吃,或者你去買這個,我去買那個,但誰都不會計較誰比誰多花了錢,也不計較誰得到的多,誰吃到的少。可是經常,我就那麼明顯的趴在鍵盤上,頭疼腦漲的想起一堆沒有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其實是可以給我帶來錢的,可是我卻難過的連飯都不想吃。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幸福和快樂感?我們內心對成功的定義到底有多麼的形而上?難道我們追求的成功,真的是錢嗎?

  前幾天跟古典聊天,他曾瞭解我在職場各種時段所迸發的各種開心和不開心,他跟我說了一段話:

  如果你要的是升職加薪,你就很糾結,沒到糾結,到了也糾結;如果你要的只是影響力或者認可,或者尊敬,那就無處不在。別把你的價值物質化,他會變得容易擊破。

  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那種我一直以來能感覺到但是說不清的感覺,立刻就清晰了!

  我記得我在和各種出版社籤書約合同的時候,所有人關切的問我版稅是多少,我能賺多少錢,我是否能從寫書中變成小富婆。當然,我說我不在乎版稅高低是假的,但是在版稅差距不算特別大的時候,我會更加看重出版社是否更加尊重我的文字,我的意見,以及能否耐心的聽取,作為作者內心本來想要表達的東西。我認識很多作家,或者叫作者,很多時候,他們的作品所表達的並不是原來的意思,因為商業,因為這個浮華的世界需要很多的起承轉合才能讓生活在一沉不變中的人,去掏錢買點驚心動魄。可是往往這樣之後,作者的意思被完全改變,或者說,每一個作者,為了銷量,在固有的“模子”下面編出一行行的字。這是潛規則,不在裡面的人不知道這其中被卑微的改變的苦。

  我也曾被這樣潛規則過,被編輯追著我跟我講:“曲折不夠!”或者“讀者關心的是攻略和怎麼省錢……”只是有一天,我突然在電腦前選擇放棄,放棄的乾乾淨淨。我不想我青春裡的某幾個月的時光裡,被金錢塗抹的亂七八糟,然後這種混亂和虛假,還被傾銷到很多人心裡。

  我的臺灣遊記,是在拒了15家出版社之後才最終簽出去,因為他們答應我,保留所有的文字和感情;我的85後職場勵志書,是在拒了全國近20家出版社之後才等來了版稅不高,但最終理解我的編輯。我就坐在家裡安靜的等,不慌不忙的籤,不悲不喜的看著每一步都在往我想要的方向靠近。這其中的每一次動作,我都異常的平靜,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東西。

  如果我只是想要錢,想要銷量,想要這些很物質化的東西,也許我會為此早早簽出了好幾本,或者目前正在家裡算每本書能帶來的錢是多少。如果不如意,似乎還應該和出版社論個價!畢竟提高點版稅百分比並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兒。可是我的內心裡一直在抗拒,不明原因的抗拒,我到底在等待什麼?

  我特別感謝4月28日在臺灣上市的《從北京到臺灣,這麼近那麼遠》臺灣版,因為在從年後交稿,到即將出版,我看到了臺灣出版社一行人給我帶來的所有感動。她們高效,從收到稿子到上市只有兩個月;她們溫暖,中途寫卡片給我,鼓勵我耐心等待,謝謝我的配合;她們努力,半夜十點還回復我的郵件;她們為我著想,幫我努力去辦各種麻煩的事情。跟天下文化出版社的合作,讓我很真切的感到一種“被尊重”。這種感覺所帶給我的幸福和安心,大大超越版稅高低的問題。今天安安問我,是否計算過這本書第一次付款會給我多少錢,以及我應該用哪種方法避開國際跨行轉賬的手續費的問題,其實我都不知道。我就是那麼那麼很信任的把一切都交給了出版社,因為他們交給我一種很有“價值”的做人做事的積極態度,這種信任的感覺,放心踏實的愉快感,誠心誠意的滿足感,也許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感覺吧。

  當然,除此以外,我因為第一本小書的在臺出版,瞭解了臺灣和大陸出版社的不同,瞭解臺灣人的做事方式,第一次開自己的籤售會,第一次因為一本書而去很遠的地方面對媒體,第一次被人安排好所有行程,還有就是第一次給很多一年來喜歡我的臺灣朋友們大大的擁抱!每次想起這些,就覺得心裡特別溫暖,而且特別有趣。一年後的今天,用另外一種方式重新踏上原來的那片土地,鹽酥雞還會在原來的攤位嗎?

  有時候我很後怕的想,倘若一年前我稍加努力的編出一個跌宕起伏的職場小說給你們看,現在我是否能揣著一點點版稅的錢,安安心心的睡覺,還不用擔心被你們罵?

  我終於想明白了,“做自己”,就是追求那些真正能讓內心真正滿足的事情,這些事情讓你感到被尊重,被認可,讓你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無所不在。而做自己,首先就是一種成功,因為你需要很堅持的內心去抗拒周圍的干擾,而每一次被打擊之後的繼續堅守,會讓你的內心不斷強大,變得愈發無堅不摧,變得愈發“不要臉”。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堅持,等來或者換來了對方的接受。然後,你贏了!

  當然,很多人會講,在中國做自己很難。可是我歷數我25年的生命,我卻覺得,難是因為沒有堅持。你不應該堅持到底,而是應該堅持到頂!

  金錢,只能讓人感受到被某一個支點撬起的乾枯感;而無所不在的價值感,才會讓你有一種被縈繞的感覺,而這種縈繞你的東西,會讓你感到幸福與美好,安心與真誠,或許,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成功。

  關於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控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捨這一精神!他臥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