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中的中西藝術如何欣賞
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有很多,可是卻有大部分人都不會欣賞,裡面蘊含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選擇中西優秀的畫家以及作品
瞭解畫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分析作品,欣賞美的同時接受思想教育。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屹立不倒,不僅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對社會產生影響。如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藝術在他看來是靜觀默察,深入滲透自然。與之同化心靈和智慧的喜悅,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及再現這個世界的喜悅。
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是熟悉、親切、陌生而新鮮的心靈體現。對羅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同時浮現雙重的現實感:
一種是通過潔白潤澤的大理石,造型語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現形象;
另一種是由這個再現形象激起的對外部客觀現實的聯想。
這兩種現實都在幻覺中產生,從再現形象到客觀現實往復多次,構成心靈意象的跳躍感再現。捕捉這樣一種大幅度的擴充套件和變化著的意象,將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經驗的漣漪。這一精神活動本身"力"圖樣,體現夢想與現實,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矛盾。羅丹的助手葛賽爾寫下了《沉思》這座雕像給他的審美經驗--"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神的張弛、往復。
伴隨著極度的審美愉悅,呈現為精神上的創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現時特別注重強調和對比,把眼睛以上從眉弓推向前額,突出人類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領域,以先聲奪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觀賞者。而下頡到脖頸再到雙肩,幾乎“沉沒”在石座裡,“突出”與“沉沒”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頭像,她低著頭,周圍縈繞著夢想的氣氛,顯得她是非物質的頭腦上帽子的邊緣,好象她夢想的羽翼一樣,但是她的頸項,甚至她得頷都在一塊粗大得石頭上,好象夾在不能擺脫得枷板中一樣,不具形的“思想”在靜止的“物質”中花一般地吐放出來,而且用輝煌地光彩照亮了這物質,但是她絲毫沒有辦法擺脫現實的沉重束縛。
引導學生在欣賞感受美的力量。一個朦朧中的少女有著自己的夢想,心靈的溝通與激發、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學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覺地接受了羅丹的高尚藝術品格。
瞭解中西繪畫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
中國古代繪畫在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著它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以及各種繪畫體裁,畫家們將書法的結構,用筆運用到繪畫中去。以加強繪畫的表現力和藝術趣味,形成了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它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老畫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國繪畫史》一書中指出:“中國繪畫是日本繪畫的母體,不懂中國繪畫而研究日本繪畫是不合理的要求,用長流不息來比喻中國的繪畫是最合適不過的。”
歐洲的繪畫是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品,發現於歐洲的西南部與中部。到了中世紀以後,由於基督教成為統治國家的精神支柱,這一時代在繪畫史上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為了掃清前途的障礙,需要很有說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門終於從古人的武器寶庫裡找到了飽含著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文化,從而打出文藝復興的旗號,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之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個新的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形象面前,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因此,歐洲的繪畫是時而浩瀚,時而乾涸,這與中國地繪畫地源遠流長是不同的。
中國美術鑑賞藝術
中國的藝術,那些黑色的墨跡,行雲流水一般在白紙上醞開,所表達的意境盡在不言中。大象無形,至美無華。而中國的建築藝術,其結構上巧奪天工一般的設計,與其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訴說著更為貼近自然的情感。看著那些亭臺樓閣,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畫棟之間,覺得心都可以寧靜下來,感受周圍一絲的風吹與草動,那是一種真正的迴歸。對於美術的鑑賞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澱,才能對藝術品表達自己的鑑賞力。瞭解和感受美術背後的故事,科學技術教會我們如何生存,美術和其他藝術形式,則教會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