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兒園隨筆
幼兒老師對幼兒的邏輯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視聽力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培養。那大班老師平時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今天下午課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在玩玩具,由於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獨佔獨霸的習慣非常嚴重,再加上班內玩具數量不很充足,經常會出現兩個孩子搶玩具的現象,這也是我一直擔心的,越是擔心的事,它偏偏又發生了。佳佳跑到亞璐小朋友的旁邊伸手要去搶那個積木小車,我急忙抓住佳佳的手叫到旁邊就是一頓訓話教育:“怎麼能搶小朋友的玩具呢,這樣做對嗎?“佳佳在我的教育下好像也明白了許多,當我回頭看亞茹時,我發現她正拿著那個積木小車瞪著眼看我,我不解的問她:”亞茹,你怎麼了?你要做什麼?“亞茹小心翼翼的說:“我要把積木小車給佳佳玩,老師不是說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嗎?”我的臉就紅了。
我想了很多,我竟然小氣的不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為什麼我要替孩子處理這件事情呢?為什麼處理得這麼不妥?連孩子都不能理解呢?我這才發現很多時候應該把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說不定他們處理的會更好。
星期一早上,我一早就回到教室,看著一個個孩子高興地回園,心情特別好,他們的笑容就能給我帶來好心情。但有一個小魔王卻能把我的心情從高山帶到低谷去,那是我們班上的“混世反斗星”輝輝,平時他總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滿地,還會在上課的時候發出尖叫聲,就是他所謂的動聽歌聲。我對著他可是苦惱極了,不知該如何讓他乖乖地坐著上課。所以,每一天的好心情一遇到他的搗蛋就會變成壞心情啦。
輝輝回來啦,他像往日一樣,跟我說聲早上好後,還拉著我講他星期天的開心事,說到高興時還要親著我來說。我邊聽心裡期盼著他今天能乖一點,別惹什麼麻煩。輝輝講完後,走回位置坐了下來。
該吃早餐了,輝輝喜歡今天的湯粉,吃完了卻沒說要再添一點。吃完的幼兒都去玩玩具了,輝輝卻坐在我的身邊,一會問我渴嗎?一會問我累嗎?渴了給我斟水,累了給我捶捶背。我心裡想:今天輝輝真好!上課了,我發現輝輝的臉蛋紅紅的,但眼睛卻認真地看著老師,還積極地舉手,沒有唱他的動聽歌曲,也沒有搗亂,我一連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了他兩次,他非常高興。我心裡特納悶的。下課後,我走到輝輝身邊,摸摸他的頭,天,好燙,我明白了,原來輝輝發燒了,難怪今天這麼安靜,他是沒啥力氣動來動去了。
當輝輝媽媽來接他去看病時,輝輝不願走,他對媽媽說:“老師今天表揚了我兩次哦,我不走,我還要表揚!”我鼻子一酸,抱著輝輝說:“輝輝乖,你回來後老師還要表揚你!”輝輝這才聽話地走了。
這是一個渴望被老師表揚的孩子,因為他平時給老師與小朋友添了麻煩,我沒辦法看著他的搗亂來讚揚他,但是,當孩子生病了,卻表現得那麼討人喜愛。這是我的疏忽。
晚上,輝輝媽媽打電話來對我說,輝輝願意天天生病,我想對輝輝說:“老師願意天天找到你的優點,天天表揚你。
篇二
隨著年齡的增長,升入大班後,孩子們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觀點也已經從小班的“逆來順受”變成了“敢於創新”。孩子們每天有說不完的話,教室裡時不時看到這個在跑,那個在鬧,老師的話只能起到三分鐘的震懾作用,三分鐘之後的混亂可想而知。其實,我們不能總像小班一樣是依著孩子的性子來,也應該讓他們知道做錯事情是要經受一定懲罰的,以此來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學會一些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和。所以,有時懲罰也是愛的另一種表現。
叛逆期的經典表現就是所謂的“反著幹”,他們的膽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敢說、能說了。我們在欣慰他們有主見的同時也不得不頭疼他們個人情感的毫無限制的釋放。而小班的教育方式——細聲細語,娓娓道來已經嚴重激發不起孩子們傾聽的興趣。所以,我們必須制定一定的規則和紀律,還要採取一定的“獎懲制度”,讓大班的幼兒明白如果表現的好老師會給予獎勵,但違反規則和紀律就會受到一定的懲罰。
記得曾經有一位家長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老師怎樣去教育他的孩子,“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儘量多照顧他的情緒”,我們曾經無數次的採用這種所謂的“照顧他的情緒”的教育方式,但是事過之後我們發現造成的結果就是他的變本加厲。從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這樣一種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詞,而且這個詞也被廣泛的應用著。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們針對不同的孩子選擇的教育方法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比如:班裡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心小,對於這種孩子我們就需要循循善誘,而不是厲聲呵斥。而有些孩子就是班裡的強者,什麼都不在乎,在嘗試過種種的說服教育之後,他仍然會表現出一種盛氣凌人的霸氣,對於這種孩子,我們就只能通過懲罰來挫挫他們的銳氣了。當然,我們所謂的懲罰並不等同於體罰,本著愛孩子的心理,我們只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急迫,但是卻並不至於要用身體上的懲罰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比如:組織活動時不專心,喜歡交頭接耳,我們會走到他旁邊輕輕的摸摸頭以示提醒;上課不專心,不聽講,而且還搗亂課堂秩序,我們就只能將肇事者喊到前面,脫離開讓他喋喋不休的小環境,進入比較安靜的環境中專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歡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乾裂了,家長心急如焚,我們只好責令他在別人喝一杯的時候他需要喝兩杯;當別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關心用玩具來打鬧的時候,我們就要讓他到一邊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錯誤究竟是什麼......
和孩子們相處了幾個月了,看著孩子們從中班升到大班,並且一天天的進步著,我們真的很欣慰,但是大班畢業之後孩子們將面對新的學習環境,而這個環境不再如幼兒園這般,他們要逐漸學會認真聽講,端坐整齊,懂得注意力集中的含義,所以,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他們能夠以後的路走的更加寬敞平坦,我們希望他們上了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都是班內的佼佼者,在我們的眼中,他們就是自己的孩子,良心告訴我們他們的發展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有教育好他們,我們的教育生涯才不會有遺憾,所以,有時難免會嚴厲,有時難免對孩子使用“懲罰”。
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理解,最主要的是從每次老師對他們的教育中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們該怎樣去做一個好孩子。從小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師要做的重點工作,寵愛、溺愛不要發生在孩子們身上,讓我們的愛變得更加理智。
篇三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我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裡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後,我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為何打鬧?”“我們沒有打鬧。”他倆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說看到了,並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等等。看他們的神情個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於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於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裡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健康發展。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並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
晨間活動在進行戶外遊戲時,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這時,我突然聽到“哇”的一聲大哭,原來是特特把順之給撞倒了。特特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就要離開。看到這一情景,我知道特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後果。他認為自己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沒關係了。所以,應該引導他用行動來道歉。於是我趕忙叫住了他,並伸手將順之小朋友輕輕扶起,一邊哄著一邊問:“你為什麼哭呀?”順之說:“疼。”“特特跟你說對不起了,你還疼嗎?”我故意奇怪地問。“疼。”順之不解地答道。聽了順之的話,我問特特:“你摔過跤嗎?”他點點頭。“你摔跤時有什麼感覺?”特特低頭說:“疼。”“那你疼時希望別人怎麼樣呢?”我又問。“揉揉。”他想了想,小聲說道。然後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給順之揉一揉,還把她身上拍打幹淨,嘴裡還說著“真對不起,還疼不疼?我給你吹吹。”他這樣一來還真見效。剛才哭得很厲害的順之,竟然不哭了,嘴裡還說著:“沒關係,我不疼了。”看見特特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我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看,光說聲對不起,順之還在哭,說明她還疼、還委屈呢。你幫她拍拍土,揉一揉,這樣關心她,她的疼痛就減輕了。她也很快地原諒你了。所以,以後不小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說對不起,還可以幫他減輕傷痛。這樣,小朋友就會原諒你的。”他點點頭。
看著他倆跑走的背影,我想,教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一些偶發的不愉快的事情時,光教育孩子說“對不起”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對他進行移情教育,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同伴造成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達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