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

  朝陽一模是朝陽區學生的一場重要考試,語文考查了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朝陽一模語文試卷

  一、本大題共8小題,共26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8題。

  材料一

  《西遊記》中的金箍棒,某種意義上就是孫悟空的化身和符號。金箍棒什麼樣?書上說:“二丈***一丈約3.33米***多長,鬥來粗細,兩頭兩個金箍,中間一段烏鐵。”讓人費解的是這“兩個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開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頭上戴的髮箍。金箍棒中間是實心的“烏鐵”,裝兩個箍豈不多餘?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進耳朵裡,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還有一個神奇的來歷,即它本來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也叫“定海神針”。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中兩個“定”字的意思不一樣。第一個“定”是“測定”的意思。古人用什麼來測定水位深淺呢?淺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測?用一根繩子拴上重物,扔到水裡,然後拉上來量繩子的長度。古代的船上有這種東西,是船錨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應該是同一個東西。寫法不同是因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頭做的叫“碇”,用木頭做的叫“椗”。

  我們從考古實物上,似乎看到了驚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於福建晉江縣深滬灣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鐵力木,長7.57米,兩頭寬分別為37釐米和32釐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當。椗上有鐵箍的鏽跡,寬7釐米。考古人員說,鐵力木雖然質地堅密似鐵,但畢竟是木,又要長期泡在水裡,鐵箍是為了增加整體強度、防止木材斷裂安裝的。這樣看來,金箍棒簡直就是這條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個民間傳說,更加強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聯絡。傳說當年鄭和下西洋,船隊經過泉州灣時,適遇颱風,一時浪濤激湧。鄭和立即下令將一根“鎮海針”投入海中,風浪頓時平息。這個傳說的緣起,是因為當地淺海處有一根巨大的錨杆插在泥裡,漲潮的時候不見,落潮的時候才可見。傳說講的其實就是鄭和隨機應變,下令拋錨,化險為夷。海船遇到颱風,靠譜的做法是找個安全地方拋錨。民間把鄭和神化了,拋的錨也就化身為“鎮海針”了。

  不得不佩服寫出“定海神針”的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為是棍子,所以能測水深;因為和水有關,所以先歸大禹管,後歸龍宮管,而龍宮又是號稱藏寶的地方。作為全書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這樣被安排出不凡的來歷。這真是作家匠心獨具的功夫。不妨大膽推測一下,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運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不要說古代,即便是現代,海船上的各種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認識。只有見過這種東西的人,才編得出這樣的細節。

  ***取材於李天飛《李天飛講西遊•第三回》***

  1.根據“材料一”,下列對“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定子”的“定”是名詞,定子是古時候的人用來測量水位深淺的一種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製成,先沉入水中,再通過測量其長度得知水位深淺。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後來演變為船錨,增加了使船隻在水面上停穩的功能。

  D.“定子”也可寫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2.第三段中“驚人的‘巧合’”指的是什麼?請簡要概括。***4分***

  3.下列為“材料一”所擬的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針的“定”

  C.金箍棒的演變 D.金箍棒的原型

  材料二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本領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丟失了金箍棒,任憑有天大本領,也難免赤手空拳之憂,只落得垂頭喪氣。有一句俗話叫“猢猻沒棒弄”,立時威風大減,活畫出他那嗒然若喪的神態。可見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愛使的一件兵器,得心應手,所向披靡。關雲長的刀,李逵的斧……哪裡數得盡!但是卻單單讓孫大聖選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緣故?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今日戲臺上鍍鎳的金光閃閃兩頭有箍的圓棍兒一條嗎?這個棒究竟是什麼呢?它果真是東海龍宮中的“定海神針”嗎?

  所謂“金箍棒”,“金”就是黃金、金屬,“箍”就是兩頭有箍。這就出現疑問了:那麼厲害的一個棒還得靠箍,這個棒還結實嗎?我曾考證過,“金箍棒”原本是“荊觚棒”。“荊”是一種荊條,這個東西最堅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稜角。中華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這種荊條做成的八角棒。這就是最早的荊觚棒,跟“定海”其實沒什麼關係。

  為什麼孫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這跟桃木有關。古人認為桃木是辟邪的,現在我們過年貼的春聯,最初的原型就是掛在大門左右的兩根桃木棒,做成荊觚棒的樣子,用以驅邪避怪。荊觚棒在民間傳說中訛了音,才變成了“金箍棒”。

  這還跟《紅樓夢》有點聯絡。賈寶玉的通靈寶玉上刻著“除邪祟”,說到這兒,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賈寶玉的通靈寶玉和孫悟空的金箍棒是一個老祖宗分下來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極了,這屬於我們的民俗學問。中華民族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其中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小說裡面離不開民俗,我們重視、欣賞“四大名著”,原因複雜得很,但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一定要加強對我們中華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識、道德、觀念的瞭解,然後再讀這四大名著,就會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內容。

  ***取材於周汝昌《金箍棒的本義》***

  4.根據“材料二”,下列關於金箍棒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英雄都有自己愛使的兵器,孫悟空本領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現在戲臺上的金箍棒,材質、色澤和形狀,都與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實並沒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結實了。

  D.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是從金箍棒演變而來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對“材料二”中加點的詞語,解說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旦:與《阿房宮賦》中“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喪:“喪”讀“sānɡ”,意思是死喪。

  C.辟邪:“闢”與“闢謠”的“闢”讀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貶義詞,形容辦事圓滑,在文中屬誤用。

  6.“材料二”中的“猢猻沒棒弄”是歇後語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後半句的一項是***2分***

  A.坐不住 B.空歡喜 C.沒得耍了 D.坐立不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遊記》中孫悟空使用的武器,同豬八戒的釘耙、沙和尚的寶杖、唐僧的袈裟一樣,是身份與性格的重要標記,更是一個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文化符碼。

  金箍棒源於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禹作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為體現著為天下太平而犧牲的精神,這說明金箍棒本質上蘊藏著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體現著人們消災、安居的願望,這決定了它向善的價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體現著中華文化中萬事如意的心理訴求,也暗示了對自由的渴望。孫悟空是一個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個性與金箍棒相結合,使他獲得了話語權,要與玉帝爭天庭,表達了當時的人們要求自由、反抗專制的願望,顯示了自由精神的寶貴。

  此外,被唐僧收為徒弟後,孫悟空運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這時的金箍棒轉變為除暴安良的手段,實現社會公平和諧理想的法寶。

  金箍棒是孫悟空的法寶,而套在他頭上的緊箍卻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惱的法器。兩件器物集於一身,一個張揚自由精神和世俗慾望,一個束縛自由,壓抑慾望,兩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體。作者為什麼要構思出這麼一個限制自由個性的法器呢?從作者的態度看,他對反叛與自由精神的頌揚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識到無限制的權力與慾望膨脹會擾亂社會秩序,會動搖社會基礎,金箍棒的威力不應無限放縱,而當受規約。於是他巧妙地設定了“緊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孫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這恰是《西遊記》的深意所在,作者通過金箍棒和緊箍咒這對相輔相成的象徵符號,表達了一種辯證的思考:個人自由和權力慾望不可任意氾濫,應當受到限制。

  歸根到底,棒咒同體的設定,主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主導意識——“和合”文化意識。中國文化講求中和、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強調多元的和諧、異質的協調、對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緊箍咒”二者的運用都要有一個適宜的度,才能有和諧社會,太平盛世,這符合中華文化的總體價值取向。

  ***取材於楊中舉《金箍棒與緊箍咒:一對多重文化象徵符碼》***

  7.根據“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遊記》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標記,也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文化符碼。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表達了追求自由、反抗專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徵自由,緊箍象徵束縛,兩件器物集於孫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對自由的矛盾態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與《三國演義》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樣,表達了相同的情感。

  8.關於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與“材料二”作者觀點不同。你贊同哪種觀點?請根據以上三個材料簡要說明理由。***6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題。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使能為政也。”

  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務在於眾賢。曰:“然則眾賢之術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眾其國之賢良之士,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將可得而眾也。”古之聖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甲】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親近者聞之,皆以失其所恃而為義,而國之遠者聞之,皆以上舉義不闢遠而為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民聞之,皆競為義,則國之賢者眾矣。賢者之治國也,國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實而萬民富。

  古之聖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國之賢者,高與之爵,厚與之祿,重與之令。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重,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定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人人思賢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賢使能為政,然高與之爵而祿不從也。夫高爵【乙】無祿,民不信也。民不信,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事則不與,祿則不分,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為政乎國家,則賞必不當賢,而罰亦必不至暴。苟賞不當賢而罰不至暴,則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則盜,守城則倍,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故聖王以尚賢使能為政。尚賢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於《墨子•尚賢》***

  9.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分***

  10.下列選項中的加點字,與例句中的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4分***

  ①例:有能則舉之

  A.一舉成名 B.舉一反三 C.舉國同慶 D.唯才是舉

  ②例:事則不與

  A.患難與共 B.與人為善 C.欲取先與 D.與時俱進

  11.根據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兩處分別加入虛詞,意思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且 乙:而 B.甲:則 乙:而

  C.甲:且 乙:則 D.甲:則 乙:則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以設問形式從反面提出治理國家要重用賢能的人。

  B.墨子認為要給予賢能的人足夠的財富、地位、禮遇、榮譽。

  C.墨子認為當時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賢才,身邊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聖王”與“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鮮明的對比。

  13.請把最後一段中畫線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14.文章結尾說:“尚賢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認為,重用賢能的人對百姓有好處。請根據文意概括,重用賢能的人對百姓有哪些好處。***4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17分。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5—18題。

  喜遷鶯 晉師勝淝上【1】

  李綱【2】

  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雲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將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專美!

  註釋:【1】晉師勝淝上: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前秦的苻堅以百萬之師犯晉,東晉謝安指揮八千軍士在淝水抗擊,並大獲全勝。【2】李綱: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詩經》中讚頌周宣王戰功的詩篇。

  1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詞開篇寫景,描寫長江白浪濤濤,奔騰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線。

  B.“破強敵”三句寫謝安指揮若定,從容不迫,對部下頤指氣使,十分嚴厲。

  C.“結陣當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豬,在這裡比喻凶殘的敵人。

  D.“延晉祚,庇烝民”寫東晉在淝水取得勝利,使國運延續,人民得到庇護。

  16.下列詩句中的“鶴”,與“夜聞數聲鳴鶴”中的“鶴”所表達的意境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

  B.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

  C.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崔顥《黃鶴樓》***

  D.夜鶴曉猿時復聞,寥寥長似耿離群。***宋•林逋《山中寄招葉秀才》***

  17.前人評這首詞:“於宋廷有良史之鑑也。”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作者寫“淝水之戰”有何用意。***5分***

  18.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6分***

  古詩文中經常會寫前代的人和事。劉禹錫《陋室銘》中的“ ① , ② ”,是以古代明賢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 ③ , ④ ”,用陳後主荒淫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統治者;陸游《書憤》中用“ ⑤ , ⑥ ”兩句,既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敬意,更抒發了報國無門的慷慨悲涼。

  四、本大題共6小題,共22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題。?

  鄉魂

  一

  倘若你生長在故鄉,那份鄉情鄉戀牽腸掛肚自不必說;倘若你出生在異地他鄉,你對它的印象與情感都是從長輩那裡間接獲得的,對故鄉,你又是怎樣一種感覺?

  數年前,我應邀與幾位作家南下訪遊,依主人安排,途經寧波一日。車子一入寧波,大家還在嘻哈交談,我卻默然不語,臉貼車窗,使勁向外張望著,好像急於想抓住什麼,好跟心裡的故鄉勾掛一起。此時我才發現心裡的故鄉原是空空的。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面對祖父與父親的出生地,為何毫無感應?

  啊,故鄉原本只是我的一個符號——籍貫!

  我不是“回”故鄉,而是“來”故鄉,第一次。我渴望與故鄉擁抱和共鳴,但我不知道與故鄉的情感怎樣接通。好似一張琴閒在那兒,誰來彈響?怎麼彈響?

  二

  下車在街上走走,來往行人的寧波話一入耳,意外地有種親切感,透入心懷,驅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沒從祖父和父親那裡學會寧波話。但這特有的鄉音彷彿是經常掛在人們嘴邊的家鄉的民歌,伴著我的童年、少年。那時,來串門看望祖父的爺爺奶奶們,大都用這種話與祖父交談。父親平時講普通話,逢到此時便也用這種怪腔怪調插言談話,好像故意不叫我聽懂,氣得我噘起小嘴抗議。那些老爺爺老奶奶們便逗我,哄我,依然還說那種難懂的寧波話……這曾經讓我又氣又恨的寧波話,為什麼此刻有如施魔法時的咒語,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滅的舊情、把對祖父與父親那些活生生的感覺,全都召喚回來,逼真地如畫一般地復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師為我們講述這座古寺的經歷。他地道的寧波口音,使我如聽外語,全然不懂。我便仔細去端詳這法師的儀容,竟然發現他與祖父模樣很像:布衣布襪,清瘦身軀,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頭頂中央有個微微隆起的尖兒。北方大漢剃了光頭,見稜見角,或圓或平;寧波人歇頂後,頭頂正中央便顯露出這個尖兒來,青亮青亮,彷彿透著此地山水那種聰秀靈氣。我覷起眼睛再感覺一下,簡直就是祖父坐在那裡說話!

  祖父喜歡用薄胎細瓷的小碟小碗吃飯。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須先用鐵鍋炒過。他從不叫我吃他的飯,因為炒過的米少了養分。寧波臨海,這裡的人吃起海鮮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絕後,滿滿一勺***,只在嘴裡翻幾翻,伴隨著吱吱的吸吮聲,再吐出來便都是玲瓏精巧的空殼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請,祖父總會令人驚歎又神氣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兒呢?我心頭情感一湧,忽然張開眼睛,想對老法師大喊一聲:爺爺!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歲那年去世的,三十年過去了,什麼緣故使我隔著歲月煙塵,如此動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鄉來了,還是故鄉已悄然走進我的心中?

  三

  前兩年,我去新加坡參加一個會議。忽有十幾位上了年紀的華僑同胞到賓館來訪,見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寫一個“馮”字。原來是此地馮氏宗親會的成員。華人在海外,組織各種同鄉同族會,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膽。每每同鄉同族人有了難題,便一齊合力解助;若同鄉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賀。一位馮姓長者對我說:“你是咱馮家的驕傲啊!”

  我看見坐在側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識,心有所動,問道:“您家鄉在哪兒?”

  “寧波。”他一開口,便帶著很重的鄉音。

  我聽了,隨即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寧波。”

  他馬上叫起來:“現在就是一家,我們好近呀!”隨即急渴渴向我打聽故鄉的情形。

  多虧我頭年途經故鄉,有點見聞,才不致窘於回答。他一邊聽我講,一邊忽而大發感慨:“全都不一樣了,不一樣了……”忽而衝動地站起來,手一指叫著:“那是我去捉過魚的地方!”然後逼我講出更多細節,彷彿直要講得往事重現才肯作罷。

  這老鄉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對面拼命問,使勁聽。可惜我只在故鄉停了一天,說不出更多見聞。但我發現,我隨便扯些街道的名稱、舊樓的式樣、蔬菜的種類,他也都視如天國珍聞,引發他一串串的問題、感嘆或驚叫。他脫口吟道:“ 。”我感到故鄉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屬於它的人們,不管背離它多久多遠。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轉換話題,那些人卻笑眯眯擺手說:“不礙事,你再給他多講講吧……”

  他們高興這樣旁聽,直聽得臉上全都散發出微醺的神氣,好像與我的這位老鄉分享著一種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鄉戀。

  此時我多麼像在家人中間,張張陌生的面孔埋藏著遙遠的親切。我想象著在哪裡曾與他們相關相連,唐宋還是秦漢?我想起在黃河邊望著它煙雲迷漫、波光閃耀的來處,幻想著它萬里之外那充滿魅力的源頭。同種同族,同鄉同姓,有一種血脈相通的源頭感。

  有著共同源頭的人,身上必定潛在著一個共同的生命密碼,神祕地相牽。

  ***取材於馮驥才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初次來到寧波,作者卻毫無心靈感應,他不禁對自己的故鄉產生了懷疑。

  B.作者兒時覺得寧波話怪腔怪調,到故鄉後,卻覺得鄉音入耳,格外好聽。

  C.對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鄉情愈發強烈了。

  D.作者對故鄉寧波並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見聞來應付海外同鄉急切的打探。

  20.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語句,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B.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時明月他鄉客,舊地故人往日情

  21.下列文中畫線的詞語中,加點詞的運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牽腸掛肚 B.慈眉善眼 C.可剖肝膽 D.血脈相通

  22.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為什麼強調自己不是“回”故鄉,而是“來”故鄉?***3分***

  23.本文第二部分中詳細描寫了天童寺的老法師,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24.本文結尾寫道:“有著共同源頭的人,身上必定潛在著一個共同的生命密碼,神祕地相牽。”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五、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5.微寫作***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

  ①高三學生小李非常熱愛文學,語文考試成績卻一直不理想;他對英語興趣一般,但考分卻總能名列前茅。對報考大學時選擇文學專業還是英語專業,小李猶豫不定。作為他的好朋友,請你為他提一些有幫助的建議。

  ②文學評論中有“性格即命運”的觀點,意思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人物的命運。請從下列文學作品人物中任選一位,簡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點與命運的關係。

  林沖***《水滸傳》*** 阿Q***《吶喊•阿Q正傳》*** 老葛朗臺***《歐也妮•葛朗臺》***

  ③請以“花兒開了”為開頭,續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詩。

  26.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文。不少於700字。

  ①胡雙錢是中國大型商用飛機制造首席鉗工,他在35年裡親手加工過數十萬個精密零件,沒出現過一個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來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現代化數控車床加工出來的零件。王津是故宮文物鐘錶修復師,他修了大半輩子鐘錶,數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時,修好一座鐘表要花上他好幾年時間,每個零件都要經過反覆調校,不能有一絲一毫誤差。孟劍鋒是傳統工藝美術鏨刻師,他鏨刻的“純銀絲巾果盤”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為了製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斷改進鏨刻工具,反覆實驗,不允許有一丁點瑕疵。

  這些人身上,都體現出了可貴的“工匠精神”。

  對於“工匠精神”,你有什麼思考和感悟?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

  ②金箍棒是孫悟空的法寶,給孫悟空增添了無窮威力。在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用它降妖除怪,掃平了重重阻礙。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有形的或無形的“金箍棒”?它是什麼?它曾給你帶來過怎樣的經歷與感悟?

  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