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讀後感範文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大學》作為四書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後,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風潮。可以說它影響著千萬古人,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受其影響。
《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 眾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複雜,也不能擾亂你的判斷,動搖你正確的態度。俗話說:腳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員因貪汙受賄紛紛落馬。其實他們缺錢而貪,而是沒有正心,被慾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臉面。認為受賄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權力的體現。再說現在的 大學生,不少皆沉迷於網路,或是遊戲,或是小說,或是不良影片。這顯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現。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仍是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為人處事,而不是學習如何花著父母的錢娛樂,消遣。其餘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王陽明說:“大學之要,誠意而己矣。”又曰“君子之要,誠意為主。”做人要誠意,可是誠心誠意去修養道德卻很艱難。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願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為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為痛苦。這樣才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
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麼整個國家還談什麼未來呢?最後,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聖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後,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內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 最後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為大學生,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鬥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篇二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聖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鑽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麼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苟。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後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敘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並且引經據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懷著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過我教育後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裡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說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說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
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教出合格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