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之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歸納分析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些。

  1、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a.焉用亡鄭以陪鄰?b.項伯殺人,臣活之。c.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簡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裡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

  ②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a.謹食之,時而獻焉。***小心地餵養它,到時候把它獻上去***b.晉侯飲趙盾酒。***晉侯讓趙盾飲酒***

  [簡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動詞,但這裡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餵養。“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b句中的“飲”,及物動詞,但這裡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同動詞的使動用法略有區別,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a.今媼尊長安君之位。***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

  b.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各國諸侯***因此***畏懼***秦國***,會合結盟想辦法削弱秦國***的勢力***]

  c.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風又使江南岸變綠***

  ***3***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a.爾欲吳王我乎?***你想讓我做吳王嗎?***

  b.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齊桓公親自解開管仲的繩索束縛,並且讓他做丞相***

  c.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兄可憐我使我繼續做王,我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

  ②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

  [簡析]“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蘇代向東去***回齊國***,秦國一定懷疑齊國,而不相信蘇代了]

  b.築室百堵,西南其戶。***修起房屋,四周牆壁一百方丈,將一座座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簡析]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a句的“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b.句的“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4***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後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a.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xx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數量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覆覆”***變化。

  2、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滕公認為其言出眾不凡,其貌壯美***

  b.樑以此奇籍。***項梁以此認為項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簡析]a句的“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b句的“奇籍”,是主語“項梁”主觀上認為賓語“項籍”具有“奇”的性質。c句的“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現在我還活著,而人們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後,都會把他當作魚肉了***任意宰割***]

  b.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況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魚、打柴,把魚蝦當成伴侶,把鹿看作朋友***

  c.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3、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兩個名詞相連,既不是並列關係,又不是修飾關係,便是動賓關係或主謂關係,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著麻布的短衣,來到張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稱王於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詞後面緊跟代詞,該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驢不勝怒,蹄之。***驢子很惱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進入咸陽的人,就尊他為王***

  ③名詞用在“所”“者”結構中,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因此,派官吏修繕賓客所居住的館舍***[page]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於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稱王”,放在別人捕得的魚的肚子裡***

  ④名詞放在副詞後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跟著十來個女徒弟,都穿著綢子單衣,站在大巫的背後]

  b.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給沒有功勞的臣子封官,不讓不勇敢戰鬥的士兵受賞***

  ⑤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願動詞後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願動詞與及物動片語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願動詞,等於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子謂公冶長:“可妻也。”***孔子對公冶長說:“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殺他倆***

  c.寡人慾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嗎?***

  ⑥名詞後面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詞結構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後面,名詞後面帶了介詞結構***有的省略介詞***,就等於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於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晉師軍廬柳。***晉國的軍隊駐紮在廬柳***

  b.秦伐韓,軍於閼與。[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

  ⑦名詞用“而”同動詞或動賓片語連線時,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禮制各不相同,卻都成就了王業,五霸的法度並不一樣,也都成就了霸業***

  b.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從前齊國有一個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詞、代詞、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1***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後,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a.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認為寶貴的,正是君主認為低賤的;一般官吏認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認為高貴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社會上所推崇的人,沒有比得上黃帝的***

  ②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願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願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麼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例如:

  a.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打聽它的深度,就連那些愛遊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

  b.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由上看來,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稍出近之。***漸漸地走出樹林靠近它***

  ④形容詞後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令尹子蘭……終於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譭屈原。]

  ***2***代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代詞活用為動詞,同形容詞。活用後的詞彙意義,仍不失其稱代作用。例如:

  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伯醜***見了公卿都不施禮,無論地位高低,都對他以“你”相稱]

  ***3***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數詞活用動詞的條件,也與形容詞相同。例如:

  a.六王畢,四海一。***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b.不遷怒,不貳過。***不把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5、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裡,名詞作狀語只限於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普通名詞作狀語則比較少。而在古代漢語裡,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作狀語卻是常見的現象。名詞作狀語有的很富有修辭色彩,瞭解這種語法現象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c.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

  [簡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樣地爬行”,“蛇”是名詞作狀語,是用普通名詞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徵作比喻修飾動詞。b句中“兒啼”是“像小孩一樣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樣坐著”。

  ②表示對人的態度。例如:

  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

  c.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簡析]a句的“兄”,名詞,在這裡作“事”的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可譯為我要用招待兄長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師”與c句的“客”都與此同。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藉和方式。例如:

  a.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b.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簡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別修飾動詞“運”和“載”,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箕畚運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船載以入”,意思是用船載運進來。c句的“目”和“耳”分別修飾動詞“見”和“聞”,表示憑藉。“目見耳聞”可譯為親眼看到親耳聽到。d句的“面”修飾動詞“刺”,表示用面對面、直言不諱的方式進諫。“面刺”可譯為當面指責。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劉備、周瑜水陸並進。[page]

  c.趙襄王郊迎甘羅。

  [簡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陸並進”,意思是從水路和陸路一齊進軍。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詞作狀語雖和一般主謂結構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樣。

  a.通過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來確認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兒啼”,如果是主謂結構,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兒啼哭”,這顯然與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結合分析句法關係來確認

  [辨析]分析句法關係,主要從兩方面著眼:一是弄清動詞的施事者***主語***,就一般情況來看,名詞作狀語的句子往往在這個名詞前面還另有主語,如“嫂蛇行”“老人兒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語,“蛇”“兒”就不可能還是主語,而只能是狀語了。二是看主語與用作狀語的名詞是否是並列關係。如果是並列關係,就可能是並列主語;如果不是並列關係,就先確定謂語動詞的施事者***主語***,另一名詞必然是狀語。如果句中主語不容易確定,或根本就是無主語句,那就只能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了。例如“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如不結合上下文,就很難確定“犬坐於前”的“犬”是主語還是狀語。如果是主語,則是“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狀語,則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樣坐在前面”。從上下文意看,這一句是說其中一隻狼的情況,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狀語。

  ***2***時間名詞“日”“月”“歲”作狀語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a句的“歲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換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換刀。b句的“日攘其鄰之雞”,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鄰居之雞。

  ②表示漸進。例如:

  a.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b.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簡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來。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來此也,非以翟為榮,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問範會之德於趙武。

  [簡析]這兩例中的“日”都可當“往日”“從前”講。這種用法的“日”字多見於先秦作品中,秦、漢以後比較少見。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詞是名詞的附類。單純的方位詞“東”“西”“南”“北”等在行為動詞前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把這些方位詞譯成現代漢語時,常常需加介詞“往”“向”等來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簡析]a句的“南”“西”“東”“北”分別修飾其後的動詞,有往南、往西、往東、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邊***西邊***投靠,向左邊***東邊***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