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語文是中國的文化精粹,也是學習其他文化知識的基礎學科,想要學好初中語文,還需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初中生語文學習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生語文學習的方法

  1.認真進行語言積累

  語言積累,不僅指古詩文和現代詩文的積累背誦,也包括詞語的積累,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的積累。積累題近年在中考語文試題中,佔到一定的比重,它們在試卷中的位置,可能會單列一塊,集中考查,也可能放在閱讀試題中,有的地區則放在“加試卷”中: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在日常學習中和中考複習中,對其加以重視:因為進行語言積累,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經驗,通過考試考查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改善語文教學的極好的方式。

  複習中,要背會《語文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詩文名篇和段落,要做到默寫時不增、刪、錯字詞,不用錯標點符號。會寫出詩文的篇目和作者姓名,還要認真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的課外讀物,並有意識地進行資料卡片的製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詞語的收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閱讀中,對課外一些常見的詩文名句也要注意積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對名句的積累學習,要能夠理解其意思,並準確得體地符合語境的運用。還能運用歸類的方法,將積累的名句進行梳理,進行比較式的學習記憶。

  詞語的積累,還包括常見的成語、同義詞和反義詞。在積累的同時,要掌握其運用的規律,如語言環境、褒貶色彩等。

  2.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語言運用的考查,範圍涉及很廣,包括語音、漢字、語法、修辭、課外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語音的考查,一般是結合語境要求給易讀錯的字準確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後鼻韻母和部分聲母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範圍;漢字的考查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修改錯別字,二是規範、端正、整潔地書寫;語法和修辭從運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修辭的考查更為普遍,如句子的仿寫、續寫和填寫,一般考查的修辭格為排比、對偶、比喻等,還有消極修辭中的簡明、連貫、得體。

  常見的語言運用題還有根據提供的材料寫廣告語,結合表格複述其內容,給報紙設計相關欄目,對有關生活現象進行評點,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可能會讓設計活動方案,並對活動成果進行展示和分析等:這些題型都非常靈活,訓練時不得偏廢。

  3.根據課標精神,提升閱讀素養

  教育部中考檔案對現代文閱讀要求是以課外材料為主,很明顯,現代文閱讀應該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在複習中,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選擇好閱讀材料。即既有三大實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還要有文學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說***詩歌和戲劇在試題中出現不多***,內容自然要選好的,語言文字好,思想內容好,文化內涵深,說明文要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間、內容和語言俱佳的名篇,字數也可以突破,不能任意進行刪改。

  二要注重整體理解感知: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和思想要能夠準確的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義,這是閱讀文章的要點:因為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正確掌握解答其他題目的鑰匙。

  三是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結構,把握作者藻篇佈局的匠心。這是對文章的藝術特色進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點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四是能夠根據語言環境準確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關鍵的詞語和句子,有時候,看起來很普通,很平實,但只要認真思考,卻發現其有十分深刻的內涵。要探討文章的中心和主題,常常在我們理解了一個詞語或一個重要句子之後。因此,複習中,要努力鍛鍊我們發現和理解這類詞語和句子的能力。

  五是能夠運用探究精神對文章的觀點或寫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類題,一般是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我們既可以採用正常的思維方式解答,也可以採用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類題的答案一般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須有道理,有一定說服力。這也是近年來用得最多的題型。

  六是能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思考拓展。從近年的中考題看,有不少閱讀題有適當的拓展,比如從說明文所講述的知識聯絡到生活中的現象,要求進行知識遷移;從記敘文的內容出發,要求對文章進行歸納梳理,製作卡片,根據內容進行遷移式的圖畫欣賞等。這類試題相當靈活,也很有價值,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文言文閱讀材料,主要來自課內,但也有不少地區考查課內外結合,或只考查課外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淺易的,好理解的。考查方式與以前相比,有了一些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題目的設計不僅有文言文考查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譯,還有重點詞句的理解,文章內容的把握,還有與現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開放性試題。因為,注重了古詩文積累.學生的理解力也相應的得到了提高,文言文閱讀難度加大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還要注意採用比較的方法,將兩篇有某些共同點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從中發現其同異,總結其規律。

  需要強調的是,對新課標和大綱規定的課外閱讀篇目的內容要有一定的瞭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節、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這可以說是“拓展性閱讀”的範圍:對古代詩歌的欣賞,近年來考題較多,既有通過選擇題考查的,也有用簡答題讓直接欣賞的,還有運用比較閱讀方法與文言散文一起欣賞的。這類題難度不大,但平時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可能會對答題產生影響。

  4.進行有效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佔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觀性試題,由於教學中方法不當,閱卷中隨意性傾向明顯,導致我們對作文訓練重視程度不夠,也影響了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複習中,一要把握作文命題特點,二要選擇恰當的方法。根據這些年的中考作文,大致有四種題型: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

  話題作文的話題並不是命題,它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或者說是一種寫作的範圍。一般來說,話題作文沒有選材的限制,只要不超出話題範圍就行;沒有文體的限制,寫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自主選擇文體。

  真情實感是寫好一篇作文的靈魂。應該在字裡行間蘊涵豐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筆”去寫,而應當用“心”去寫,與文中所寫的人物同喜同樂、同哭同悲、同憂同哀,而且要淋漓盡致地宜洩自己的情感,愛要愛得真摯、強烈,批要批得尖銳、深刻。寫記敘文不能不記事,記事時,不僅要描寫細膩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要寫出此種事情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感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雙會發現的有著獨特視角的眼睛,有一個會積極思考進行探究創新的腦子。這樣才能平中見奇,平中出新,有創意,有見解,立意新。寫議論文,要確立正確的觀點,即論點,並選用恰當的事理和事實論據,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使道理立得起,有說服力:寫散文,就要採用抒情的筆觸,或歌頌美好的事物,或表達心中真摯的情感和態度。如果選好角度,巧妙構思,還可以運用濤歌的形式。但要注意,記敘要有重點,不能記流水賬,在適當的地方要點明事情的意義和價值;議論要深刻,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誇大浮泛,空洞無物;散文和詩歌語言都要相對含蓄深刻,過於直白淺露就會缺乏應有的詩意和情調。

  還要給文章命一個好的題目。人常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一說法指的是文章開頭的句子和語言,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好的題目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見過許多好的題目:有的提綱挈領,點明文章的內容;有的隱喻含蓄,令人產生聯想;有的空靈俊逸,充滿藝術靈性,這些題目都會使文章增色不少。我們見過不少優秀考場作文,題目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把黎明的美麗帶給曾失落的我》《窗外有隻小小鳥》《永恆追逐的夢想》《長大的感覺有點澀》等。命題作文的寫作關鍵是審題。與話題作文比較,它少於自主命題的要求,但是題目有一定的限制性,寫作時不能跑如果寫半命題作文,首先要在橫線上填寫有關的詞語,將題目補充完整。填寫的內容既可以是括號中提供的,也可以另起爐灶材料作文的材料與有引語的話題作文極其相似,但二者運用材料的作用不同,話題作文的材料僅僅用於引出話題,而材料作文的材料則還可以直接運用到作文之中還有很多寫作的常規要求,比如恰當的照應、巧妙的構思、規範的書寫、準確的標點等等,寫作時都應該注意。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思考,在學習中不斷積累,你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

  提高初中語文成績的方法

  一、要養成預習的習慣

  怎樣預習初中語文課呢?可分二步。第一步:閱讀課文,弄清文章的體裁,瞭解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掃除字詞障礙--對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通過查字、詞典弄清楚,難懂的句子劃上一定的符號,在教師的講解中理解或向教師請教。第二步:精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積極參加各種語文活動

  如朗誦活動、背誦活動、語文基礎知識競賽、作文比賽等,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時候,你一定要主動積極大膽,不要有什麼顧慮;誰也會犯錯誤的,多參加幾次就什麼都解決了,說不定你還能夠做一個成功的主持人呢!一開始就被別人佔了機會,以後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在學習上就是要和別的同學爭一回先,這樣做是正確的。

  三、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就是聽,一是要認真聽,二是要會聽。認真聽當然不在話下了,不認真什麼課也學不好的。關鍵是要會聽。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抓住老師講的中心內容,也就是老師講這個的主要目的。我們平時說話都有一個目的,老師講課也一樣。所以,在聽每一堂課之前,你心裡一定要明白,我聽這一堂課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然後,帶著這個目的,有意識地去聽。這樣,一課解決一個問題,久而久之,你的聽的能力和語文成績就提高了。第二是說的問題。一、主動給自己找訓練說話能力的機會。上課的時候,不要等到老師點名的時候才回答問題,要主動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平時,要多和同學、老師交談,可以就你關心的所有問題發表你的見解。要敢於和不同的意見爭論。爭論最能鍛鍊一個人的口才和思維能力。

  當然,爭論的問題還是要有意義。二、多找一些優美的文章來朗誦,培養你的語感。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誦的磁帶來聽一聽。要是能去一些朗誦會,聽一些朗誦方面的專家的朗誦,有意識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會受益無窮的。以上說了聽、說。讀也很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甚至個別教師往往重視"寫"而忽略"讀"。

  其實"讀"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首先,對於精讀課文和課外的好文章,要反覆讀。現代教學重視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讀不行。閱讀能力包括: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中的哲理的領悟能力,對文章主題的發掘能力,對文章藝術性的欣賞能力,等等。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對於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不讀或只讀一遍就學透,那是不可能的。通過讀疏通文句,通過讀領悟主題,通過讀產生問題,通過讀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課上再有目的地聽取教師講解,則茅塞頓開。久而久之這樣做,閱讀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其次,大量閱讀好的課外書有益於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人便是寫書人,寫書人更是讀書人。

  作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大量的文學精品,是與他們博覽群書分不開的。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從六歲開始學戲,沒有上過學,但她寫文章卻清新雋永。她完全是靠閱讀名著而成為作家的。對於中學生來說,閱讀更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更多地接觸不同文章的不同構思和寫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如果能做到反覆讀、大量讀,朗讀那些好文章、好書,那麼對於語文學習的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高的。最後是寫的問題。寫比什麼都重要。

  一上初中,就要把寫的事情放在語文學習的首位。寫什麼呢?怎樣寫?可以利用讀書筆記寫你想寫下來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記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情,這樣有真情實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興趣。以後拿出來看看也很有意思。另外,寫作,和老師還有一種很強的溝通作用,老師經常可以通過你的寫作來了解你的所思所想,這對你的成長會有好處。

  學好初中語文的十條規律

  首興趣:知而好,好而樂。

  首先,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個培養過程,古人分為三個階段:知之、好之、樂之。先說"知之":走進語文,不牴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能如此,方可初嘗語文的甘霖。再說"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干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能如此,方可欣賞語文的漫天紅霞。後說"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顰,莫非語文;能如此,方可進入語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觀千劍,操千曲。

  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強調的就有自主學習的重要。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必多寫:思欲麗,筆磨禿。

  同學們學語文所為何事?我以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鍊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會作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鍊,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週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穫。三年裡,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定多讀:破三春,匯九流。

  在你學習的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

  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只讀中國作家。

  強積累:有詩書,有成竹。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麼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正規化",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正規化",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後求其"神似",最後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載,想萬物。

  古詩云:"心有靈犀一點通"。怎樣才能作到對語文學習"心有靈犀"呢?首先,要廣見博聞***多讀***、反覆嘗試、積累正規化,因為靈感總是出現在辛苦勞動之後的彩虹;其次,要養成聯想和想象的良好習慣,力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決不壓抑、束縛自己靈感的飛翔;再次,要努力營造平和清明而又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沉浸其中,體驗品味,不急於求成;最後,要敢於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通過積累、模仿而形成的靈感思維的有效性。

  經過多次成功的靈感閃現,就要總結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條件,把它變成自己進一步學好語文的利器。

  細思考:學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記》也強調:慎思、審問、明辨,就是要謹慎的思考,審慎的發問,,明確的分辨。在語文學習中,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先要多思:不論哪個學習環節、何種學習任務中,決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經自己思考的東西,這樣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多讀有味,多寫有效,積累有益;次求深思:決不淺嘗輒止,而要多方追問,務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畢露;後求善思:不鑽牛角尖,而是隨時以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擾,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方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建立起融通、靈慧、深刻、嚴密的思維個性。

  求精熟:啟而發,點而悟。

  語文學習欲求"精熟",貴在得名師"點撥",因此學生必須懂得一點教師"點撥"的道理。

  點撥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性格,教師會以相應的方法點撥他,或要言不繁,或鋪路架橋,或舉例引導,或反向激將,或重申基礎,不一而足;點撥之妙,次在得"時":學生要積極思考,主動暴露自己,以便老師點撥在關鍵之時,教師則要善於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狀態的外在表現,決不放過點撥良機;點撥之妙,還在得"度":引而不發,導而不灌,開而不塞,撥而不代,只要學生有所感悟,明確了方向,就不再浪費其時間,不再代替你思考,讓學生真正去自主學習。

  有個性:思結果,成一家。

  語文是發展學生心靈的學科,語文學習的最終指歸是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養、鮮明的個性。當然,這裡的"個性",從狹義講,是指語文學習規律的系統化、個人化,也即形成有每個學生自身特色的語文學習理論,即所謂自成一家。

  這就必須:首先建立元認知策略,形成監控自己思維、感悟流程的習慣。在長期的語文實踐中,不斷總結昇華,強化有效的正確的習慣,糾正無效的錯誤的做法。其次是學會總結反思,通過計劃總結的方式,課堂筆記的方式、作文後記的方式、試卷分析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理性思維的層次。其次是學會交流共享,通過課堂發言、同學交流師生討論的方式,吸收對自己學習經驗的有益的指點;還可以通過網路論壇發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饋,不斷完善自己經驗的表述方式及實質內容。最後學會實踐檢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通過實踐檢驗,我們可以收穫成功的悅,我們更應該善待失敗的苦澀,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經驗,也是形成個性化語文學習經驗的必然歷程。

  要跳出:課內法,課外路。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習語文最重遷移。因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最終的成功,還在於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語文求生存、謀發展。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的良好的正向的遷移,我們在學習中必須:①跳出語文課程學語文。從政治科學觀察思考問題的哲學方法,從歷史科學成功人物的人生經驗,從地理科學各國各洲的風土人情,從數學科學嚴密的推理邏輯,從理化科學細緻的觀察功夫,從美術音樂科學藝術鑑賞的規律和經驗。②跳出語文課本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