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長教育心得分享

  現在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貝,他們的健康和安全是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的,讓孩子遠離危險是至關重要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一

  爸爸媽媽如何教導 讓寶寶遠離危險

  現在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貝,他們的健康和安全是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的,讓孩子遠離危險是至關重要的,那麼,爸爸媽媽如何教導孩子,讓他們遠離危險呢,快來跟著小編看看吧!

  1、怎麼教會孩子遠離危險

  遠離危險的前提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孩子的識別能力現在還不是非常強大,同時孩子的世界也比較單純,因此,就算危險出現在面前,壞人就在旁邊,孩子或許還不能夠分辨出來。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怎麼樣識別危險,怎麼樣辨別好人壞人,如此一來能夠讓孩子遠離危險。

  2、教會孩子尋求幫忙

  爸爸媽媽最好要讓孩子懂得適時的尋求他人的幫忙。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逃出險境是比較難的,同時,孩子的經驗還不是非常多,也許遇到危險不知道怎麼擺脫,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尋求他人的幫助。

  3、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方法

  教會孩子遠離危險,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怎麼樣才能夠自救,像是大聲呼叫救命、靈活應對危機、跑到人多的地方、找警察幫忙之類的。

  4、教會孩子和陌生人保持距離

  教會孩子遠離危險,爸爸媽媽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在家的時候要和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於別人說的話不要一下子就相信,不要被糖衣炮彈所欺騙了。

  5、孩子遇到危險的正確處理方法

  走丟了要找商場服務檯或警察,平時和孩子一去出去玩,很多時候一不留意孩子就可能走丟了,所以,平時爸爸媽媽就要讓孩子知道怎樣處理這型別的問題。要是在商場走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到商場服務檯求助;要是路上走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警察叔叔幫忙或者直接到派出所求助。

  6、遇到危險要打緊急電話求助

  當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應該懂得打緊急電話求助,所以各類緊急電話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懂得火災要打119,報警要打110,急救要打120。

  7、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

  讓孩子要警惕陌生人,對於陌生人的話不要相信,也不要跟著他走。

  二

  爸爸媽媽一些無意識的行為 會讓子女嚴重不孝

  大家應該都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從古代就一直推崇的行為。古時候,要是一個人不孝的話那麼是一定會被人看不起的。古時候,在孩子剛剛開始有思想的時候,就會給孩子灌輸孝順的思想,所以古時候不孝的事情是非常少發生的。可是對比我們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不孝順。 不孝子之所以一天天變多,其實可以歸結為爸爸媽媽教育的結果,接下來我們講到的爸爸媽媽不知不覺的行為,其實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子女不孝。正確的作法是要告訴子女:養老是你天然的責任,就算我們以後的日子衣食無憂,作為子女也還是要盡起養老的義務,這是義務與責任,是應該做的,和爸爸媽媽有多少錢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現在這個階段中國孝道大壞,拋棄老人的現象我們到處都能夠看到,真的是非常讓人觸目驚心!不僅僅是對身邊的老人沒有一點愛心,對於自己的長輩有時也不會孝順,只顧著自己。

  為什麼現代社會不孝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呢,有很大的原因是爸爸媽媽教育的結果,下面我們會講到這些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不知不覺的行為,都會造成子女不孝。

  一、總是和子女說:我老了是不需要你養的,我是有退休金的。

  和子女說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以後有一個好的工作,過上好的日子就可以了。別的都不用管。這種說法很多家庭在教育的時候都出現過,所以就會造成子女自我中心主義傾向大大增強,長此以往,聽了爸爸媽媽的話,很多人都會真的覺得只要自己過得好就是最大的孝!

  正確的作法是要告訴子女:在爸爸媽媽老了以後照顧我們是你與生俱來的責任,就算是爸爸媽媽有錢,那麼你也一定要有養老的義務,這是義務與責任,是一定要做到的,與爸爸媽媽是否有錢無關。

  二、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都讓路。

  很多爸爸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在孩子學習比較忙的時候,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門,為了讓孩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如此一來會給孩子一個強烈的暗示,我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重要,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己為中心,長大以後變成不孝之子的可能性增加。

  三、廢除或簡化逢年過節的傳統禮儀。

  我國逢年過節的傳統禮儀中有非常多的向長輩傳達敬意和請安的內容,像是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坐上座,第一步要做的是敬酒,然後說一些吉祥話給長輩聽,有些非常注重禮儀的家庭還要下跪請安,逢年過節都要給爸爸媽媽一點心意,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傳達著孝順的想法。

  上面講到的都有強烈的教育意義。要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這些禮儀的話,你的子女成為不孝之子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很大。

  四、只重視數理化以及考試科目的學習,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現在的教育越開越開始注重科學技術,一些做人方面的教育就會少了很多,所以為了讓孩子全面發展的話,爸爸媽媽一定要去補足這些教育。建議爸爸媽媽讓子女學點《弟子規》、《三十六孝》、《三字經》、《論語》。這會讓孩子在讀了以後明白很多的人生道理,人品好了,就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朋友多了,領導喜歡了,事業更成功了,就會更加孝順了。

  三

  寶貝未滿1週歲 就要讓他建立自信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粉粉嫩嫩的一團,好像什麼都不知道,有著自己的小小世界。孩子出生以後,似乎整天都是在睡覺中度過了,每當醒了以後就是自己肚子餓了,然後哭鬧一陣,爸爸媽媽給他餵了奶以後就又睡過去了,似乎怎麼樣都睡不醒,慢慢地孩子清醒的時間會變得多一些,然後漸漸地也會有著各種小動作,開始學著爬行,開始學著走路,慢慢像個大人一樣成長著。

  讓嬰兒作為一種自信的生物,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所不能夠相信的,因為孩子的外表真的讓人覺得非常需要保護。同時,我們更習慣於看到他們是一個脆弱和無助的小生命,自己有什麼需求都要依賴者爸爸媽媽。不過,大家要知道的是,就算是嬰幼兒不能自給自足,爸爸媽媽也能夠從現在開始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鮑爾比和安斯沃思的依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以幫助嬰兒建立信心的經驗。依戀理論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有信心的嬰兒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帶來的安全感。

  那麼應該怎麼樣為孩子建立這種安全感,然後讓孩子擁有自信呢?請爸爸媽媽看一下接下來的建議:

  1、及時迴應的哭聲

  現在有一部分的育兒策略主張讓孩子“哭出來”,這樣能夠釋放孩子的難過與痛苦,其實這樣一來的話,是非常有可能會把爸爸媽媽是不可靠的訊息傳送到嬰兒的腦海中,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最可靠的訊息,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們表明你是一直在照顧他們的,當他們餓了,髒了,煩惱或痛苦了,作為爸爸媽媽都是及時陪伴著孩子,然後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要不是在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那麼寶寶或許就會感覺沒有安全感,接下來寶寶也不會想著讓他們的需求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滿足,有時候或許會引發寶寶的憤怒和其他情緒問題,對於孩子建立信心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的。

  2、深情照料

  嬰兒在有了意識以後第一時間關注的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同時不僅僅是純粹的感官現象,從爸爸媽媽的接觸、擁抱和親吻或更感性的照料,寶寶其實也是明白的,是能夠懂得爸爸媽媽對於自己濃濃的關愛的。愛撫讓他們感到被喜愛,也讓孩子有著強烈的信心。親情是爸爸媽媽非常輕鬆就能夠和寶寶溝通的方式,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是被在乎的,而這個訊息能夠幫助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3、鼓勵探索

  要是你想要擁有一個自信的寶寶,鼓勵寶寶探索、玩耍,在你面前玩耍,讓寶寶知道你一直在他的身邊,這樣能夠幫助建立寶寶的信心和獨立性,嬰兒獲得資訊的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知道關心自己的人在自己的身邊,自己是有人支援的。要是寶寶正在進行著爬行鍛鍊的話,爸爸媽媽可以讓他們去拿一個相距一兩英尺遠的玩具,同時在寶寶爬行的時候一直注視著他,確保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爬回來,這樣才能夠保證舒適性和安全性。同時還要知道的是,提高積極性,要是寶寶已經成功地探索,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哇,你拿到了玩具,非常好!”這樣一來能夠讓孩子更獨立,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寶寶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