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精選範文

  好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所謂傳統的中國文化便先天性的持有某些否定的態度,好像只要是中國傳統的東西就令人生疑,就會讓人下意識的懷疑是糟粕,事實則不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一

  老祖宗的教誨 愛子七不責

  好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所謂傳統的中國文化便先天性的持有某些否定的態度,好像只要是中國傳統的東西就令人生疑,就會讓人下意識的懷疑是糟粕,事實則不然。由於中國曆來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所以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思想,比如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到“愛子七不責”其實就是很好的傳承文化,現在的家長快快來對比一下,看自己做到了幾條?

  1、飲食不責

  當在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要責備孩子。因為在這個時候責備孩子,極其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2、悲憂不責

  當孩子哭的時候也不要責備他。

  3、歡慶不責

  在孩子特別高興心情特別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因為人高興時,經脈都會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突然被責備,那麼經脈就會立馬被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非常大。

  4、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生病的時候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溫暖和關懷,這比任何其他藥物都更加有效。

  5、暮夜不責

  在晚上睡覺前也不要責備孩子。因為如果此時責備他,孩子就會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結果要麼是夜不成寐,要麼是噩夢連連。

  6、愧悔不責

  倘若孩子早已經為自己的過失而感到慚愧和後悔了,那麼大人就不要再責備孩子了。

  7、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不要責備孩子,因為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家長務必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二

  乖巧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想要孩子能夠聽話、乖巧、懂事,但是這樣的孩子將來是不是真的能夠成大器呢?其實孩子要是過分聽話乖巧的話,反而會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個性,這樣在成長的道路上就會讓爸爸媽媽更加操心。

  “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因為沒有反抗這一意識,很容易聽信陌生人的話,有時候不能獨立完成很多工。因此許多的爸爸媽媽都在說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獨立了。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教育問題。所以一定要改變讓孩子“聽話”的教育理念。

  孩子的蘋果——不一定非是紅色的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發現孩子在畫“大蘋果”的時候用了藍色的筆,老師發現了以後誇獎了這位孩子,孩子覺得很開心。這時候就有人問了:“蘋果是紅色的,為什麼不讓孩子改過來呢”那個教師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事實上,外國教師或家長能夠讓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能夠讓孩子的想象力不被束縛,讓孩子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東西。當然允許孩子“不聽話”不包括行動上的 “不聽話”,孩子眼裡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要是我們僅僅因為孩子想的跟大人不一樣就阻止孩子,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和一直非常聽話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論是有過反抗傾向的孩子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剩下的孩子很多都無法一個人下定決定。

  所以說,聽話的孩子日後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人在少數,一般的孩子的工作都比較普通。可是,這也不是意味著“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主要是在於行為能力上、行為道德上,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所以會有很多的想法,爸爸媽媽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用於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在孩子提出一個點子以後,爸爸媽媽可以和他一起來實現,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心理學家覺得,孩子在小時候沒有進行過反抗,那麼孩子就是成長地不順利的。就算孩子慢慢長大了,孩子也還是會繼續反抗的。

  一個最好的孩子是一個不盲目聽話的孩子。孩子不能對任何話都言聽計從。反而要對值得他懷疑的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之後,再跟爸爸媽媽討論。

  這樣反而能讓孩子有什麼就可以說什麼。而這個“無所畏懼”依賴於平時一個寬鬆的環境,要是爸爸媽媽對他管的非常嚴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敢說的。我們只要從小告訴他一個原則,一個標準。只要不違反這個規定,孩子說的話和做的事情都是被允許的,什麼事情不被允許孩子也會知道。但是這不是不管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比較寬鬆利於孩子發展的方式管教而已。

  三

  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 讓寶寶成為“萬人迷”

  每個寶寶都喜歡被關注,喜歡成為大家的焦點。因此,有的時候在大人聊天聊得熱火朝天時,寶寶會突然大叫一聲或者是站到大人中間讓他們停止談話,這是寶寶感到被忽視了,提出抗議呢。在寶寶剛剛幾個月的時候,就喜歡與家人互動了,衝著家人笑或者做鬼臉,都是寶寶在與家人交流的方式呢。

  寶寶會缺乏安全感

  孩子會有幾個認生的階段。在寶寶7個月的時候,媽媽會發現,以往寶寶對陌生人不拒絕,但是此時卻開始害怕甚至哭泣,這就代表寶寶開始認生了。這種認生現象是極其正常的,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擔心,並且指責孩子。寶寶在這個時候拒絕別人並不是沒有禮貌,只不過是他從心裡開始對周圍的人劃分親疏遠近了,這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遇到寶寶認生哭鬧的時候,家長應予以安慰,併為他講解這個叔叔或者阿姨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並做出親密的動作,讓寶寶放鬆戒備。

  除了陌生的人,對於陌生的地點,寶寶也會產生恐懼。如果到了一個寶寶從沒來過的地方,媽媽可以不斷的從屋子裡走進走出,讓寶寶知道,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即使媽媽走出去了,也會很快回來的,這樣就不會感到被拋棄,從而放鬆害怕的心情。

  寶寶在2—5歲這個階段,就可以培養其社交能力了。其中分為兩個階段

  1、寶寶處於2—3歲,可以通過遊戲及童話加以啟發

  在這個階段,媽媽可以通過寶寶喜歡的玩偶進行引導。與寶寶共同參與到故事中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生活中的不同場景,讓寶寶對社交有一定的認識。或者可以通過給寶寶講小動物交朋友的故事,讓寶寶瞭解到與朋友一起玩是件快樂的事情。

  如果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發生了衝突,只要情況不是很嚴重,家長應該在旁邊觀察,看看寶寶如何獨立解決問題。如果事態已經嚴重了,媽媽可以借平時為寶寶講的故事中的情節,為寶寶提示該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個階段也是培養寶寶情商的時機,可以讓寶寶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語氣,瞭解對方的想法,從而對社交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家長應該多鼓勵寶寶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通過玩耍,寶寶可以瞭解到並不是所有人都與他的想法一致,產生分歧是很常見的事情。逐漸的,寶寶通過與小朋友之間不停的磨合,最終會喜歡對方並與他們交朋友。同時,寶寶如果擁有很多自己的朋友,會讓他非常開心,並且會增加他的自信心。

  2、寶寶處在4—6歲,應開始提高表達能力

  寶寶處在這個階段,完全有能力較為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平時家長應培養寶寶的表達能力,例如可以邀請寶寶講一個故事,或者鼓勵寶寶敘述一件事情。可以準確的表達是寶寶與他人社交的重要基礎,如果寶寶在與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說的話對方聽不懂,就會使他造成挫敗感。

  在這個階段的寶寶,如果與他人發生爭執,家長應鼓勵他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在事後可以與寶寶交流他的想法與父母的想法,要表達對他的理解,以及家長認為應該如何做可能會更好。如果是寶寶的過錯,還應該讓他主動與對方小朋友道歉,讓他明白道歉的意義。

  在寶寶兩歲左右的時候,可以為寶寶報一些親子班或者參加一些團體活動,讓寶寶可以多與其他人接觸,尤其是小朋友。並應儘早的告知“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有禮貌的孩子一定會很受歡迎。讓寶寶在與小朋友的接觸中,逐漸明白如何與人交往、與人做朋友,有了自己的朋友,寶寶會感到非常快樂,並可以提高寶寶的自信心,這是提升社交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