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家長們必須知道的。對於寶寶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那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歡迎閱讀。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1、家庭成員的政治、思想、道德狀況

  這是學生的家庭德育環境。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複雜的。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傾向與表現比較長一致,是一種有明顯特徵的德育環境。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傾向與表現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就需具體分析,看他接受哪方面的影響更多些。其中要特別注意家庭成員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

  2、家庭的人際關係狀況

  一個家庭的人際關係如何,既是德育環境,又是智育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直接影響。經常吵架鬥氣,以至鬧分家鬧離婚的家庭,會使孩子產生沒有溫暖、沒有愛、厭煩、恐懼等心理,從而導致思想消沉,學習也沒動力。

  而家庭人際關係雙由多方面因素決定,有經濟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有政治的,也有性格的。認清不同的因素,對認識學生的表現很有益處。僅僅籠統地認為人際關係不好而沒有對多方面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往往在做孩子工作時不知如何下手。

  3、家庭對孩子思想品質的教育狀況

  是否在思想品德方面對孩子有嚴格要求,而且經常抓緊教育。在這方面,各個家庭是很不一樣的,它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自覺程度和實際水平。有的家庭對孩子只有期望,沒有具體要求,也沒有經常做好教育工作;有的家庭有僅有期望,而且能不斷提出具體要求,及時做好教育工作。這方面,能否與學校、班集體積極配合也是很要緊的。

  4、家長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格

  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而不搞“虐待型”的教育,這既是教育思想問題,又是教育方法問題。有些家長,自身表現不錯,但有嚴重的封建家長制作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不進行說服教育,卻用錯誤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呵斥、諷刺、挖苦、各種方式的體罰和強制,結果把孩子“逼”上了下坡路。

  5、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適當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曾對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及所表現出的情況,家長的期望值有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專家曾在一所中學初一年級新生家長中做過調查,許多家長由於這是一所普通學校而對孩子的期望一下子跌落下來,有的家長甚至表示完失望了。需知,家長對孩子期望值的變化,會在言談話語以至行動中表現出來,這就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態、情緒從而導致孩子的自我期望也會發生變化。家必須注意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過低的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工作。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1. 愛發脾氣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向寶寶發脾氣,寶寶就會把“發脾氣”看成是一種敵視,寶寶相應地會養成用“敵視”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習慣。

  2. 愛批評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否定孩子,批評話語不斷,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對,缺乏應有的自信。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就不會擁有自尊,也不會愛戴自己和他人。

  3. 愛發牢騷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牢騷滿腹,苦大仇深,勞苦功高,任勞不任怨,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產生歉疚感,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只感覺到壓抑和艱辛。揹著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4. 脾氣暴躁的父母

  如果父母脾氣暴躁,動輒就罵孩子,甚至舉手打孩子,事無大小,常怒火中燒,一觸即發,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或者是喜怒無常,或者是心情壓抑,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

  5. 挑剔刻薄的父母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示不滿,譴責他人,說別人的壞話,寶寶可能會成為愛挑剔、對人刻薄、缺乏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6. 心胸狹窄的父母 如果父母心胸狹窄,做事謹小慎微,妒忌心強,孩子可能會成為非常敏感,甚至神經質的人。

  7. 不講信用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說話不算數,喜歡承諾,但不兌現,只要達到眼下目的就行,孩子可能就會沒有安全感,獨立性差,缺乏團隊精神,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喜歡獨來獨往

  8. 言行不一的父母

  如果父母經常說一套,做一套,對孩子進行的語言教育和自身行為有很大差距,對孩子的語言要求與對孩子的行為規範存在較大的差距,那麼寶寶心理可能會受到扭曲,缺乏主見,遇事搖擺不定、不果斷,常常陷於彷徨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9. 霸道的父母 如果父母霸道,不講道理,凡事都沒有商量的餘地,寶寶可能會心口不一,從不自覺地撒謊,到編故事,甚至變得強詞奪理,但並不堅強,還有些懦弱,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幾種型別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1***“權威民主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應”型。此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適當的“高”和“嚴”。有明確合理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同時,他們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這類父母施行“理性、嚴格、民主、關愛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這樣的教導之下,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質。

  ***2***“專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在這種“專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3***“溺愛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應”型。因父母過度的溺愛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他們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這些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的依賴、任性、衝動、幼稚、自私,做事沒有恆心、耐心。

  ***4***“忽視型”***即冷漠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行為標準,對孩子冷漠,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愛。這類孩子自控能力差,對一切都採取消極的態度,還會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徵。

  “專制型”教養方式會導致兒童缺反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事優柔寡斷,心理上容易產生抑鬱和焦慮,缺乏學習的靈活性;“溺愛型”會使兒童缺乏創新能力,影響兒童創造性思維和個性發展;“忽視型”會使兒童學習注意力轉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將會荒廢學業。只有在“權威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孩子思維活躍,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強,做事有主見,並且能夠聽取意見,積極改進,學習靈活刻苦,善於和同學交流。“權威”體現了兩層含義,一是體現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即“權力”,父母具有養育孩子的義務,同時也有教養的權力;二是體現孩子對父母的反饋態度,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這是親子間互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