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鬥爭中的張國燾和劉仁靜

  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張國燾為了一己之利,叛黨投敵,從事反共活動,1949年逃往香港。1966年, 張國燾匆匆離開香港,移居加拿大。1979年,客死他鄉。

  

  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愷蔭,又名特立,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張國濤私心重,好虛榮,愛表現,老搶風頭,但事實上辦了很多錯事,做了很多錯誤決定,他反對南昌起義,多次重審南昌起義是錯誤的,在紅軍大力擴建革命根據地時,他不聽從中央的指揮私自放棄了好不容易打下的革命根據地。張國燾一向獨來獨往,沒有組織意識,常搞分裂私自行動,讓紅軍走了不少彎路,因為犯下了很多錯誤,被批評時不反省自己,一氣之下跑到了國民黨,投靠蔣介石,張國燾孤立到了極點,走時挖不走紅軍的一兵一卒。1979年12月3日因病去世。

  張國燾,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人,1897年11月出生,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劉仁靜,湖北省應城城關人,1902年3月出生,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他們都是熱血愛國青年,參加了五四運動,1921年作為北京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就讓我們回到1919年5月4日,感受那個令人熱血奔湧的年代。

  1919年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國家罔顧中國戰勝國的事實,做出把戰敗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的決議。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派代表參加。會議先由《京報》社長、北大新聞學講師邵飄萍報告巴黎和會上討論山東問題的經過和當前的形勢。學生情緒激昂,手寫血書,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後定出四條辦法:1.聯合各界,一致力爭。2.通電巴黎專使,堅決不簽字。3.通電全國,將於7月7日國恥紀念日舉行遊行示威。4.定於5月4日齊集天安門前,舉行學界大示威。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揮舞著小旗,高舉標語牌,上寫“還我青島”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廢除二十一條”等,在天安門前彙集。學生們不顧軍警和教育部官員的阻撓,紛紛發表演說,痛斥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親日派官僚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賣國行徑。

  張國燾是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運動中,與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等人起了核心領導作用,被選為北京大學幹事會幹事,這就有更多的機會出現於學生運動的前列。張國燾在講演活動中積極負責,慷慨激昂,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使他成為不可否認的學生運動領袖之一。5月4日,張國燾緊跟李大釗,走在學生隊伍中間,奔向東交民巷,然後又奔向趙家樓衚衕賣國賊曹汝霖家,曹家把守嚴密,大門緊鎖,憤怒的學生打碎玻璃,一個瘦小的學生騎在同學的肩膀上,鑽進曹宅。門開啟後,學生衝了進去,於是歷史上出現了“火燒趙家樓” “痛打章宗祥”的典故。

  那個瘦小的學生就是劉仁靜。1919年,劉仁靜17歲,雖然年紀小,但是倔強有主見,敢笑敢怒不怕事。他積極參加校園中的各種學生會議,十分活躍,與同學們一道,向群眾宣傳,號召廣大人民群眾起來鬥爭。5月4日,當遊行隊伍到達曹宅後,他非常機智地騎在同學匡互生的肩膀上,打開了大門。

  6月2日,張國燾親自率十幾名同學到天安門一帶鬧市區發表演講,與同前來干涉的警察發生衝突。張國燾等皆被捕入獄,出獄後,轉入北大哲學系就讀。

  6月3日學生繼續進行街頭演講,劉仁靜被警方逮捕。17歲的劉仁靜面對鐵窗生活,毫不畏懼,李大釗誇他“小小年紀肯奮鬥!”刑滿釋放後,劉仁靜回校繼續讀書,並轉入哲學系學習。

  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經羅章龍的介紹,劉仁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劉仁靜榮幸地被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推選為“一大”代表,和張國燾一起出席了黨的“一大”會議。

  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張國燾為了一己之利,叛黨投敵,從事反共活動,1949年逃往香港。1966年, 張國燾匆匆離開香港,移居加拿大。1979年,客死他鄉。

  1926年劉仁靜去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成為託派,他人生的航船偏離了航向,1929年被開除出黨。1939年,隨著國民黨撤離到重慶。抗戰勝利後,劉仁靜回到上海,擔任特務刊物《和平與統一》的主編。1951年下半年,組織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編輯,直到退休。1987年死於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