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有什麼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種重要的節日,但是有許多春節的習俗慢慢被人們淡忘了。那麼今天小編為你介紹大年初六習俗有哪些。感興趣可以學習學習。

  大年初六的習俗

  1、大年初六習俗之挹肥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裝置,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2、大年初六習俗之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有的人家在初六開市前,找一個“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婦人***來到各屋轉一下,嘴裡說吉慶話,如“開市大吉、吉慶有餘、事事平安,多賺銀子多賺錢,金子銀子賺一炕”等。開市前忌諱外姓婦女到家裡串門,等到“開市”以後,所有春節禁忌即告結束,一切恢復如常,鄰里也可恢復串門交往。

  3、大年初六習俗之送窮鬼

  據說,大年初六這一天被稱為“馬日”,有一個習俗就是“送窮”,即送窮鬼。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在中國不同地區送窮的方法各異,但其寓意是統一的,就是送走窮鬼。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1、貼春聯: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2、倒貼福字: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有關春節拜年的常識

  春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拜年,又稱走春、探春。過去如果主人親戚朋友多,拜不過來,就由僕人送名片,或送福字,這是上層社會拜年“泛愛不專”的反映。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為什麼要拜年?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

  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