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鴨的飼養
野鴨是一種適應性強、食性廣、耐粗飼、容易飼養的特禽。在良好的營養與飼養管理下,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野鴨飼養方法,一起來看看。
野鴨飼養方法
一、野鴨的生產效能
野鴨是由天然野鴨馴化而來,是一新型的養殖品種,其抗病力強生產效能優良,商品鴨10周齡活重1150~1300克,料肉比為4.5~5:1,12周齡活重為1300~1450克,料肉比5~5.7:1,12周齡成活率可達96~98%。
二、飼養管理
1.育雛
***1***採用網箱平養育雛方法,網箱底用40~60釐米支架架起。
***2***溫度,前一週為33~30℃,以後每週降2~3℃至脫溫。
***3***溼度。保持在60%~65%。
***4***光照,1~3日齡保持24小時光照,以後保持在18小時。
***5***密度。每平方米密度為:1周齡20-30只,2周齡15-20只,3周齡10-15只,4周齡6-10只,後期3~4只。
***6***喂料。1日齡9克,2日齡13克,3日齡18克,4日齡22克,5日齡24克,6日齡26克,7日齡28克,2周齡44克/只.天。
2.育成期的飼養管理育成期指15日到84日齡屠宰上市這段時間,此間商品鴨耗料7~7.5公斤。管理上可轉入育成舍飼養,採取地面墊草形式育成。墊草必須乾燥、柔軟,並定期更換,飼料要保持營養全價,飼料中加入適量的青乾草粉,以保證飼料中的粗纖維含量,促進仔鴨消化器官的發育維持下沉的消化機能。
綠頭野鴨在71~84日齡為換羽期,此階段若管理不善,會導致商品鴨生長停滯,影響上市日齡及屠體質量,因此不能放鬆管理。首先要保證鴨舍溫度變化不大,一般控制在13~24℃,其次,要保證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尤其是蛋白中含硫氨基酸的含量,再次要保證與羽毛生長的有關金屬離子濃度,如銅、鋅、錳、鐵等。
隨著日齡的增長及換羽的完成,野鴨的習翔逃竄特性越來越明顯,因此鴨舍及室外運動場要用尼龍網等罩嚴,防止野鴨外逃。
野鴨飼養管理技術
***一***雛野鴨飼養管理雛野鴨是指出殼後1~40日齡的幼鴨。雛野鴨絨毛稀少,體質較弱,體溫調節能力差,對外界溫度變化較敏感,需要進行人工保溫。雛野鴨的消化器官不健全、消化能力差,生長速度快,初生重約35克,10日齡達100克,20日齡達200克以上,40日齡可達750克。針對其生理特點,結合野鴨的生活習性,在雛野鴨飼養管理方面應抓好如下工作。
1.保溫。保溫工作是野鴨育雛工作成敗的關鍵。其中0~14日齡的雛野鴨對溫度較敏感。因此,需要進入育雛舍給予保溫:1~3日齡34~33℃,4~7日齡32~31℃,8~14日齡30~29℃,15~20日齡28~27℃。要防止賊風。天氣較冷時,育雛保溫的時間相應要延長几天。在整個保溫育雛階段,晝夜應有專人值班飼養,防止溫度忽高忽低,嚴防雛野鴨打堆擠壓,因雛野鴨有相互靠睡的習慣,發現扎堆要及時分散,避免扎堆互相壓死。
2.分群。育雛時將強弱大小不同的雛野鴨群分開飼養,既可防止強欺弱、大欺小,確保鴨群的均衡生長,又便於對弱小雛給予特殊照顧。育雛應採用隔欄小群飼養,以50只雛野鴨一群為宜。隨著日齡增長,再將鴨群逐漸合併,進行大群飼養,以符合野鴨喜群棲的特性,從而減少飼養管理的工作量。
要注意育雛密度。育雛前期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20~25只為宜,後期降至15~20只,以免雛野鴨因擠壓而致死,並可克服鴨群內不同個體之間生長的不均衡性。
3.飼餵。一般採用先飲水後開食的方法。雛野鴨出殼後,24小時內飲水是十分重要的。由於雛野鴨在孵化過程中,體內水分散發較多,剛出殼的雛野鴨必須適時補充水分,這不僅有利於維持雛野鴨體內的水分平衡,而且有利於胎糞的排除。在野鴨育雛階段,要充分供應清潔的飲水,確保不斷水。飲水器不宜太大,邊緣不宜過高過深,防止雛野鴨淹死或打溼羽毛後形成扎堆擠壓損傷。當雛野鴨有攝食要求時就可開食,喂米飯,按500克/200只,需將米飯用水浸一下去掉粘性。第2天1千克米飯拌入50克豆餅,第3天仍是1千克米飯摻入約佔1/3的配合飼料,以後逐漸增加配合飼料,完成換食過程。喂飼方法為少喂多餐,每隔2~3小時喂1次,每次飼料投放以吃完不剩,全群都能吃到為宜。7日齡後可喂些青綠飼料和動物性飼料,隨日齡增加,每天喂料次數減少,保持育雛後期每天4次喂料。
4.放水。野鴨有喜水的生活習性,應適時放水。剛出殼的雛野鴨不能放水,但待其羽毛幹後,可給其身體噴細霧水,以便雛野鴨自己整理羽毛。由雌鴨孵出的綠頭鴨雛在出殼後的第3天,即可由雌鴨帶領下水戲耍;家雞代孵的雛野鴨可推遲幾天下水。人工孵化的雛野鴨應在10日齡適時放水,使之有一個適應和鍛鍊的過程。
放水方法:將雛野鴨放在育雛室內的小水池或淺盆內戲水,每次下水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3~5分鐘,但放水次數可由每天1次逐漸增加。雛野鴨初次放水一定要注意看護,以防溺水死亡。雛野鴨25日齡開始,可選擇晴天上午10時以後放出至鴨坪和水上運動場內進行適應性鍛鍊,30日齡後則讓雛野鴨在鴨坪和水裡自由活動,以滿足其野性喜水的需要。雛野鴨每次放水後,須待其理幹羽毛後才能趕入棚舍內,以免弄溼墊料。
5.其他。保持鴨舍清潔乾燥,空氣新鮮,勤清糞便、勤換墊草是保證雛野鴨健康生長的必要措施。同時搞好衛生防疫,隨時做好消毒工作,用具及舍內地面每10天左右用20%的石灰水或2%的燒鹼消毒1次,以防各種疾病的發生。雨季要特別注意麴黴菌病。此外,嚴防獸害,諸如黃鼠狼、家鼠、田鼠、野貓。
***二***育成野鴨飼養管理育成野鴨是指40~80日齡的鴨。野鴨的育成階段主要長羽毛、肌肉和骨骼,是生長髮育最快的時期,平均每隻鴨每天增重量最大。至40日齡身上羽毛基本生長完成,僅頭後還留有一點絨毛。在良好的營養和管理水平下,60日齡即可達體重增長的最高峰。
1.分群。野鴨由育雛階段轉入育成階段之前,應進行一次挑選,按體質強弱和體型大小分群,淘汰極個別的嚴重病殘個體。進行強弱大小分群飼養和管理,可促使同一群體內個體間的平衡生長,否則,個體之間的差異會逐漸增大,既給飼養管理造成困難,也使飼料浪費,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和經濟效益降低。
2.飼餵。這個階段的野鴨生長快,耗料多,需要豐富的營養才能滿足其生長髮育。因此,每天飼餵3次,粉料需要加水拌溼飼餵,並配好清潔飲水,以防搶食飼料而嗆死。每天每隻野鴨的耗料量可參考用“日齡+10=日料量***克/只***”確定基數,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該階段野鴨食慾和消化能力顯著增加,耐粗飼,可減少穀類和動物性飼料等精飼料,適當增加糠麩類、水草和青綠飼料,以適應其野生狀態的食性,但不能缺少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在40~60日齡,應實行限制飼餵,即適當減少蛋白質和能量飼料,增加糠麩、水草和青料等粗飼料,這樣可使鴨野性發作推遲和減輕,既減少了由此造成的損失,又可節約飼料。否則,野鴨體內脂肪迅速積累,激發其飛翔野性,即群眾所指的“吵棚”。“吵棚”的主要表現為鴨群神經質,擾動不安,似無飢餓感,採食銳減,每天約減採食量的60%~70%,致使體重下降。如果發生應激,也可激發“吵棚”。
育成階段飼料要多次改變,但應逐漸進行,切忌突然改變飼料。
野鴨最好堅持戶外飼餵,以保持鴨舍清潔衛生。一般每天飼餵3~4次,投喂量一定要保證每隻鴨都能吃到食,而又無剩料。如果放牧飼養,則在每天放牧前將鴨喂半飽,儘量延長放牧時間,使其吃到更多食物。放牧後,根據採食情況,決定是否補飼和補飼量。
3.育肥。野鴨一般在65日齡前後填飼育肥,就是人為地強迫野鴨吞食大量的高能量飼料,使其在短期內迅速長肉和積蓄脂肪。一般經過15天左右的填飼,至80日齡前後,平均體重1千克以上就可上市銷售。填喂方法:用填鴨飼料配方,將配合飼料中加適量開水調成麵糰狀,也可搓成小丸狀。填喂時輕輕將鴨子捉住,用兩腿夾住鴨體下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野鴨的上顎,中指壓住舌的前部,其餘2指托住下嘴殼,右手取飼料填入鴨嘴,直到填飽為止。每天填喂4次,白天2次、夜晚2次。填飼的最初幾天不要喂得太飽,以防造成食滯,待野鴨習慣後,再逐日增加飼量。填飼後,要確保充足的飲水,每天除保證育肥鴨半小時的水浴時間外,儘量減少運動。
4.管理。野鴨在育成期的飼養密度按10~15只/平方米為宜。此階段綠頭野鴨易飼養,對經常入舍進行餵養的飼養員熟悉且溫馴,常常追隨求食。如果群體數量大,應隨時保持舍內乾燥。育成野鴨採食量較大,糞便增多,要及時沖洗,以保持群體生活的乾淨環境。其次要注意天氣溫度的突然變化,育成前期要考慮有保溫的應急處理,如增設塑料編制布、草墊鋪地等措施,以防野鴨受寒,造成損失。夏天要讓野鴨充分洗浴降溫,在運動場內搭成陰棚防暑。此外,堅持每日工作程式,進行除糞、清潔、消毒工作,觀察野鴨生長髮育、飲水、採食量變化,糞便顏色及形狀,做好各項生產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