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苗木種植技術是什麼

  花卉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狹義的花卉,僅指草本的觀花植物和觀葉植物。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卉是草的總稱。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花卉苗木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花卉苗木種植技術

  一、種植

  種植包括移植與定植。其方法是一樣的,定植是種後不再移動,而移植則是在定植前的一種栽培措施,為植物改變種植距離,以適應其生長需要。

  1、移植

  移植是為了擴大各類規格的苗株的株行距,使幼苗獲得足夠的營養、光照與空氣,同時在移植時切斷了幼苗的主根,可使苗株產生更多的側根,形成發達的根系,有利其生長。

  移植之前,播種的幼苗一般要間枝疏苗,除去過密,瘦弱或有病的小苗。也可將疏下來的幼苗,另行栽植。

  地栽苗在4~5片真葉時作第一次移植。盆播的幼苗,常在出現1~2片真葉時就開始移植。移植的株行距視苗的大小、苗的生長速度及移植後的留床期而定。

  幼苗移植苗床的準備與播種苗床基本相同。移植時的土壤要乾溼得當,一般要在土干時移植,但土壤過分乾燥時,易使幼苗萎蔫,應在種植的前一天在畦頭上澆水,待土粒吸水漲幹後不粘手時移植。土溼時,不僅不便操作,且在種植后土壤板結,不利幼苗生長。移植時不要壓土過緊,以免根部受傷,待澆水時土粒隨水下沉,就可和根系密接。

  移植以無風陰天為好,如果天氣晴朗,光強、火勢,宜在傍晚移植。移植前,要分清品種,避免混雜。挖苗時切斷主根,不傷根鬚,儘可能帶護根土移植。挖苗與種植要配合,隨挖隨種。如果風大,蒸發強烈,挖起幼苗要覆蓋遮蔭。移植穴要稍大,使根舒暢伸展。種植深度要與原種植深度一致,或再深1~2公分。過淺易倒伏;過深則發育不好。種植後要立即充分澆水,並復澆一次,保證足量。天旱時,要邊種邊澆水。夏季移植初期要遮蔭,以減低蒸發避免萎蔫。

  2、定植

  定植包括將移植後的大苗、盆栽苗、經過貯藏的球根以及宿根花卉、木本花卉,種植於不再移動的地方。

  定植前,要根據植物的需要,改良土壤結構,調整酸鹼度,改良排水條件。一般植物都需要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肥料可在整地時拌入或在挖穴後施入穴底。定植時所採用的株間距離,應根據花卉植株成年時的大小,或配植要求而定。

  挖苗,一般應帶護根土,土壤太溼或太乾都不宜挖苗,帶土多少視根系大小而定。落葉樹種在休眠期種植不必帶土。常綠花木及移栽不易的種類一定要帶完整的泥團,並要用草繩把泥團紮好。

  定植時要開穴,穴應較待種苗的根系或泥團較大較深,將苗莖基提近土面,持正入穴。然後將穴周土壤鏟入穴內約2/3時,抖動苗株使土粒和根系密接,然後在根系外圍壓緊土壤,最後用鬆土填平土穴使其與地面相平而略凹。種後立即澆水2次。

  草花苗種植後,次日要復澆水。球根花卉種植初期一般不需澆水,如果過於乾旱,則應澆一次透水。大株的宿根花卉和木本花卉定植時要結合進行根部修剪,傷根、爛根和枯根都要剪去。大樹苗定植後,還要設立支柱,或在三對角設定繩索牽引,防止傾倒。

  二、盆栽

  盆栽花卉可以視庭院綠化和室內需要而隨意移動。但因生長受到花盆的制約,需要比較精細的養護管理。

  1、盆內移植

  幼小的盆播苗,有時要在播種盆裡進行第一次移植,直徑30釐米的播種盆,可移苗60株左右。介質和播種培養土相似。如播種苗過於擁擠,一般在出現1片真葉時移植,或在子葉展開後即行移植。苗間距離1~2公分。用尖頭的竹筷挖苗,再用它***,植苗於穴中。種植深度應適當,以不埋沒子葉和生長點為度,然後用細噴霧器噴水,或用盆底吸水法,直至花盆內的土壤全部溼透後取出,放半陰處。用吸水法前,應將盆底孔墊好,介質壓緊,否則浸水時,介質會鬆動,自盆孔中溢位。

  2、上盆

  ⑴準備工作室

  工作室內要有操作檯,有一定存放培養土和花盆的架子,有運輸盆花的車子,這樣可以提高工效。還要事先準備好墊盆底排水孔的碎盆片。

  ⑵操作

  ①墊盆:把碎盆片***至少3片***覆蓋在排水孔,使凹面向下,要求既擋住排水孔,又使泥土不致堵塞排水孔,盆內水分能緩緩排出。在使用吸水墊或類似的盆底吸水灌溉法時,盆底孔不用墊沒,而只要在盆底先放一層既能吸水,又能防止泥土溢位的材料,如水苔等。

  ②上盆過程:在墊好瓦片的盆中,先加入粗粒介質,以保證排水通暢,然後一手持苗,扶正植株,立於盆的中央並掌握種植深度;另一手加培養介質,填滿根周圍的空隙,直至滿盆。種植的深度應適合幼苗的大小。然後振動花盆,並用手指壓緊介質,使介質面低於盆邊1~2公分。

  上盆後,要立即澆足水,使達到水從底孔排出的程度,待水被吸乾後,再澆水一次。初上盆的苗要遮蔭,一般需3~7天后,方可恢復生長。

  3、翻盆

  翻盆是將盆花由小盆換大盆,但也有隻換土而不換盆的。換盆方法與上盆相同。

  ⑴盆栽植物需要翻盆的情況

  ①花苗長大,鬚根已穿出排水孔。

  ②植株經過休眠,在恢復生長前要翻盆,更換新土,清理腐根。

  ③苗已過於長大,需要分株。

  ④盆栽已有2~3年,需要更換培養土。

  ⑵倒盆

  倒盆是把花苗由原來花盆中倒出來。倒盆之前不要澆水,使盆土適當乾燥,這樣泥團容易完整倒出。倒時,一手託盆,一手握拳,輕敲盆邊,使泥團自行脫出。如系大盆,可將盆側倒放在木塊上,輕敲花盆邊部,使泥團鬆動後,用手托住泥團,再行脫出。如系大缸,則需兩人操作,先用竹籤將盆邊泥土挖出,然後再倒盆;倒盆時要扶好植株,免遭泥團壓壞。

  ⑶泥團處理

  將植株泥團剝去一些上面、周邊的土壤以及盆底的碎盆片,剪去過長的及傷病的根,再上盆。如果盆邊充滿新生的白根,可以完整地換入大花盆。多年盆栽的大苗,根系錯綜盤結,常需用竹籤將根系間的泥土剔除,然後換土上盆。某些珍貴的具肉質根的種類,如蘭花、牡丹、君子蘭等,倒盆後應先將根清洗、陰乾、,再行上盆。

  擺盆的地方如在露地苗床,應鋪上黑色塑料薄膜,可防雜草滋生、蚯蚓鑽入排水孔和排水孔被地面泥土堵塞。

  三、中耕與除草

  中耕是在花卉生長期間疏鬆植株根際,土壤的工作。通過中耕可切斷土壤表面的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可使表土中孔隙增加,多含空氣;並可促進土壤中養分分解,有利於根對水分、養分的利用。

  在陣雨或大量灌水後以及土壤板結時,應予中耕。在苗株基部應澆耕,株行距中可略深。香石竹等澆根植物可避免中耕時切斷根系,一般不中耕;植株長大後被覆土面後也不中耕。對不中耕的土面可以覆蓋被覆物,如樹皮、碎稻麥草等,也可起中耕的作用。

  除草的目的是除去田間雜草,不使與種苗爭奪水分、養分和陽光。雜草往往還是病蟲害的寄主。因此一定要徹底清除,以保證花卉的健康。除草要除早除淨,不要等到成災時再動手,特別要在結子前除清,以免造成草荒。除草方式有多種,可用手鋤和機械耕等。近年多施用化學除草劑,如使用得當,可省工、省時。但要注意安全,根據作物的種類正確使用適合的除草劑,對使用的濃度、方法和用藥量,要根據說明書。

  花卉苗木的產區分佈

  中國種植花卉的優勢表現在種質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優勢、花文化優勢等幾個方面。“十五”期間,中國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4萬公頃,比“九五”期末的15萬公頃增長326.7%。其中,種植面積5萬公頃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省,2萬公頃以上的有河北、山東、湖南、甘肅等省。中國花卉面積已佔世界花卉生產總面積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國有花卉市場2586個,企業6490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8334家,花農1251313戶,從業人員4401095人,專業技術人員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國重點花卉產區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化產業形成了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為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為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為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為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