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土豆種植方法

  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秋季土豆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其上市時間在11月份,品質好,色澤鮮,深受消費者歡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種子選擇:選擇品種是秋季馬鈴薯高產的關鍵。主要有東農303\縉雲大洋種等,要求有本品種特性,表皮光鮮,大小適中、均勻,單個種薯在20—30克之間,無病斑、無畸形或蟲孔的薯塊作種薯,基本上用春薯作秋薯種用。

  2、種子處理

  春薯在5月份收穫至秋季播種時間較短,往往還處於薯塊休眠期,如果採用這種春薯直接播種,往往不能正常發芽出苗,或出苗推遲,不能齊苗,影響秋薯的生長,並嚴重影響產量。因此,春薯作秋薯播種,在播前要進行催芽處理。一般採用以下方法催芽。

  1激素處理法

  播種前15天將種薯浸在濃度為5—lO毫克/升的赤黴素溶液中10—15分鐘,撈起後放在室內用溼眇催芽。用這種方法催芽的種子播種後,薯苗較細長,苗不齊,不粗壯,對產量有影響,一般不採用此法處理。

  自然催芽法

  播種前20天左右,在陰涼潮溼、通風涼爽避光的房子內,先在地上鋪一層5釐米左右的溼砂,在砂上排放種薯,然後在種薯上再鋪上溼砂,這樣一層溼砂,一層種薯相間排放,厚度排放2—3層,最後用溼砂封頂,並在最上面蓋上一層溼稻草,平時要保持較低的溫度和一定的溼度,一直到種薯發芽。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省工的優點,而且所催的種薯播種後芽粗、苗壯,出苗整齊,不徒長,產量高。也可將種薯直接放在陰涼潮溼避光的房子內進行催芽,多數農戶採用自然催芽法。

  3、精細整地

  秋季馬鈴薯的田塊應選擇耕作層深厚通氣性好,並且附近要有水源在乾旱時能夠灌溉。田塊應提早翻耕,尤其是土壤較粘的田塊,應通過日晒、風化,使土壤疏鬆,有利於馬鈴薯生長。

  4、適期播種

  秋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有其獨特的氣候要求,播種過早溫度較高,前期易受“秋老虎”高溫危害,苗勢生長弱、發病重、品質差、產量低;播種過遲,生長慢、苗小,後期易遭早霜凍害,提早成熟,產量也低。因此秋馬鈴薯要求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及時早播,並儘量延長有效生育期,以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目的。秋季馬鈴薯的播種期在8月30日—9月10日之間,高山區可略提早。各地可進行播期試驗,確定最佳播種期。

  5、合理密植

  秋馬鈴薯在栽培上由於前期受高溫抑制,後期又受早霜寒潮的影響,大田生育期明顯縮短,整個生育期僅75天左右,比春馬鈴薯生育期要短30天左右,導致單株生長弱,單株產量低。因此要奪取秋馬鈴薯高產,必須增加種植密度。最佳密度為6000—6500株/畝。如果再增加密度,則種薯成本增加,增產不增收,如果碰上多雨年份,有可能出現群體生長過旺,反而導致減產。

  6、科學施肥

  秋馬鈴薯由於其生育期較短,前期高溫出苗快,後期低溫生長慢,因此,在施肥上應該掌握重基肥,早追肥,促使前期有足夠的營養生長量,搭好豐產苗架。每畝的具體施肥要求:基肥:欄肥2000一2500公斤,三元複合肥40—50公斤;苗肥:在齊苗後施尿素lO公斤,看苗補施膨大肥,以鉀肥為主,封行後施根外追肥。

  7、降溫防凍

  秋馬鈴薯播種出苗時溫度較高,此時重點要做好降溫保溼工作,播種後要用稻草或麥稈等覆蓋壟面,有條件的可用遮陽網,出苗後要結合施肥及時中耕、除草、培土,同時要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溝水,讓其滲透田塊後再排水,不得漫灌。封行後,在lO月底至11月初,有條件的可搭簡易塑料大棚,防止後期受凍,搭大棚後,秋馬鈴薯的生長期可延長1個多月至12月下旬。根據試驗調查,延長生育期產量可提高一倍。有條件的農戶也可將秋馬鈴薯種在大棚內。

  8、科學防病

  秋馬鈴薯的主要病害為晚疫病,如遇多雨天氣,則易大發生。可在薯苗封行前用500—600倍80%農備,或者500倍64%防毒礬,或者用600—800倍72%克露液,每隔7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

  秋季土豆施肥技術

  一、生長條件

  馬鈴薯的無性繁殖過程,從發芽開始順序經過發芽期、幼苗期和發棵期三個生長期,繼而進入結薯期和休眠期,而完成一個生育週期。收穫的塊莖經過一段休眠之後,在4℃下即可發芽,13℃時芽生長最快。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1℃;塊莖形成期的最適溫度,白天為14~24℃,夜間為12~17℃。短日照和強光照有利於塊莖的膨大,溫度過高形成的塊莖小。馬鈴薯宜選用排水好、耕層深、有機質含量高、肥沃而疏鬆的砂壤或壤土中種植。土壤酸鹼度以pH5.0~6.5較適宜。

  二、需肥特點

  氮使莖、葉生長繁茂,葉色濃綠,光合作用旺盛,增加有機物質積累,蛋白質含量提高。若氮肥過多,特別是在生長後期過多,促進植株徒長,組織柔嫩,推遲塊莖成熟,產量降低。磷促進植株生育健壯,提高塊莖品質和耐貯性,增加澱粉含量和產量。若磷不足則植株和葉片矮小,光合作用減弱,產量降低,薯塊易發生空心、鏽斑、硬化、不易煮爛,影響食用品質。鉀能增進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加速養分轉運,使塊莖中澱粉和維生素含量增多。鉀若不足則生長受抑制,地上部分矮化,節間變短,株叢密集,葉小呈暗綠色漸轉變為古銅色,葉緣變褐枯死,薯塊多呈長形或紡錘形,食用部分呈灰黑色。

  硼有利於薯塊肥大,也能防止龜裂。對提高植株淨光合生產率有特殊作用。銅能提高蛋白質含量,增加植株呼吸作用。增加葉綠素含量,延緩葉片衰老和增強抗旱能力都有良好作用。同時也有提高植株淨光合生產率的作用。

  馬鈴薯在生育期吸收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氮素是從萌芽後到花蕾著生期前後含量最多。磷的含量隨著植株生長期的延長而降低。鉀的含量在萌芽時低,萌芽後迅速增加,在開花期後反而下降。鎂和鈣都有隨生長期延長而增高的趨勢。莖葉中的養分在塊莖開始膨大時向其中運轉。塊莖中無機成分氮和鉀佔其全吸收量的70%,磷佔90%,鈣佔10%,鎂佔50%左右。

  三、施肥技術

  基肥

  以有機肥為主,一般用量為每公頃22.5~45噸。施用方法依有機肥的用量及質量而定,量少***每公頃15噸***質優的有機肥可順播種溝條施或穴施在種薯塊上,然後覆土。粗肥量多時應撒施,隨即耕翻入土。磷、鉀化肥也應作基肥施用。

  種肥

  在播種薯塊時施用,用過磷酸鈣或配施少量氮肥作種肥。但要注意,氮、磷肥不能直接接觸種薯。許多地區有用種薯蘸草木灰播種的習慣,草木灰除起防病作用外,兼起種肥作用。

  追肥

  多半是用氮素化肥,其用量因土壤肥力、前茬作物、灌溉、密度及磷肥施用水平而有所不同。在不施有機肥條件下旱作時,氮肥作追肥效果較差,以作基肥為宜,施氮量一般為每公頃60kg氮。如果現蕾期能澆一次水,則提高到90kg氮,澆水前開穴深施。對甜菜、高粱之後種植的馬鈴薯應適當增加氮肥用量到每公頃105kg氮;密度增大或配施磷肥時,氮肥用量應增加到每公頃135kg氮。總之,馬鈴薯的氮肥用是根據條件每公頃施用60~135kg氮,在馬鈴薯開花之前施下。開花後一般不再追施氮肥。在後期,為了預防早衰,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噴施0.5%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氫鉀溶液作根外追肥。

  四、施肥標準

  每生產1000kg馬鈴薯,需氮4.4~5.5kg、五氧化二磷1.8~2.2kg、氧化鉀7.9~10.2kg。三者比例為1∶0.4∶2。馬鈴薯是典型的喜鉀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