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種植密度
在一定的範圍內玉米的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大而提高,當密度達到一定值後,增加密度反而使產量下降,所以適宜的密度是決定產量的因素。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熟品種農大108最適宜的密度範圍是3000—3200株;中熟品種魯單50最適宜的密度範圍是3000—3500株;中早熟品種魯原單14最適宜的密度範圍是4000—4500株,中熟品種鄭單958最適宜的密度範圍為4200—4500株。
國內外玉米種植密度情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也是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最高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玉米種植密度每畝不到2000株,每畝只有100多千克。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畝左右,畝產也提高到300千克左右。目前畝產已達到4500株/畝左右,畝產提高到600千克以上。其高產田種植密度為5700~7300株/畝,畝產達到了1000千克以上。增強品種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種植密度,推廣高產配套技術是美國玉米大面積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20世紀50年代,我國種植白馬牙、金黃後等玉米農家品種,每畝種植密度不足2000株,畝產在100千克以下,60~70年代開始推廣雜交種,密度增加到2500株/畝,畝產100多千克。90年代,農業部積極實施推廣緊湊型玉米行動,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種植密度,再加上推廣高產配套技術措施,使我國玉米生產產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平均畝產由80年代的200多克提高到了1998年的351克。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玉米生產密度偏低,還沒有達到合理密度,區域間不平衡,差異較大。其中以黃淮海夏玉米區密度最高,大部分為3500~4000株/畝,小部分在3000株/畝左右;東北春玉米區大部分密度為3000~3500株/畝;西南地區密度最低,大部分不足3000株/畝。高產田塊種植密度一般在5000株/畝左右。在目前的密度水平上,每畝適當增加密度500株/畝左右,並通過增施肥料等相應配套措施,每畝即可提高玉米產量50千克左右。密度的增加能夠促進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提高群體光能利用率和單產水平,在較少的土地面。
玉米的種植增產方法
在玉米育種、栽培措施與產量提高的互動過程中,基本上是“提高品種的耐密抗倒性→密度提高→施肥量增加→產量提高”的過程。玉米科研和生產發展過程的主線,即是“密度增加→帶動施肥量的增加→促進產量的提高”的過程。種植密度的加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是玉米增產的主要措施。
增加密度對產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玉米畝產量的構成是株數×平均單株產量或者畝穗數×平均單穗重。在單株產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畝株數越多,產量越高。玉米是單杆作物,不像小麥、水稻可以分櫱,一般每棵玉米只結一個果穗。因此要提供產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穩定單穗重,另一方面是增加株數。增加密度對產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
2.1玉米是高光效C4作物,增產潛力大。
其光合效率高於小麥、水稻等C3作物。從幹物質生產角度分析,產量主要由葉面係數、光合效率和光合時間等決定。每畝株數越多,葉面積係數越高,幹物質生產量和產量就越高。玉米在作物中是為數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和水分利用係數較高,耐旱節水,抵禦災害能力強,產量潛力大。
我國玉米畝產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4千克提高到目前的350多千克的水平,並湧現出許多大面積高產地塊和小面積畝產達到1000千克的超高產地塊,最高畝產紀錄達到1400多千克。美國是世界上玉米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目前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最高的國家,全國平均畝產超過600千克,有許多大面積畝產超過1000千克的地塊。並創造了畝產1850千克的世界高產紀錄。隨著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單產水平還可以大幅度提高。
2.2選擇耐密抗倒品種,耐密型品種不完全等同於緊湊型品種,有些緊湊型品種不耐密植。
應該說耐密植品種是緊湊型玉米的進一步發展。耐密植品種除了株型緊湊、葉片上衝外,還應具備小雄穗、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達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態特徵。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每畝5000株以上密度***,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無空稈***、勻***大小均勻一致***、飽***灌漿飽滿、無禿尖***,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耐陰雨寡照能力、較大的密度適應範圍和較好的施肥響應能力。例如當每種植3000株時,也有較高的產量水平,而當密植到5000~6000株/畝時,也不易發生倒伏,且有更高的產量水平,適應輕簡栽培、機械播種和機械收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