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應該怎麼種盆栽呢

  龍眼歷來被人們稱為嶺南佳果,因其既可鮮吃又可作藥用,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不過龍眼盆栽怎麼種,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龍眼盆栽的種植

  吃完桂圓,把核留下來

  把表皮留餘的果肉剔除乾淨,防蟲,

  然後把收拾乾淨的桂圓放入碗中泡一泡,泡水兩天的桂圓核外皮會逐漸裂開,需要每天泡水;

  大***水一個星期左右,芽點朝上,由外往內排列種入容器,容器中放入溫溼適宜的土

  在容器表層撒些碎石子,一週後就陸續發芽了

  龍眼的作用

  1、龍眼營養豐富,龍眼的葉、花、根、核均可入藥。

  2、龍眼的糖分含量很高,且含有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萄萄糖,體弱貧血,年老體衰,久病體虛,經常吃些桂圓很有補益;安神,治失眠、健忘、驚悸。古人很推崇桂圓的營養價值,有許多本草書都介紹了本品的滋養和保健作用。

  3、龍眼肉味甘性溫,歸心、脾經,適用於心脾兩虛證及氣血兩虛證患者。龍眼肉甘溫滋補,入心脾兩經,功善補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膩,不壅氣,實為補心健脾之佳品。久病體虛或老年體衰者,常有氣血不足之證,而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

  4、龍眼對人體有滋陰補腎、補中益氣、潤肺、開胃益脾,可作為治療病後虛弱、貧血萎黃、神經衰弱、產後血虧等功效。

  5、龍眼即桂圓***桂元、元肉***。和荔枝性屬溼熱不同,龍眼能夠入藥,有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

  6、龍眼肉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有機酸、粗纖維及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龍眼肉能夠抑制脂質過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其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龍眼肉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強機體素質等作用。

  龍眼的歷史記載

  龍眼的成熟期在農曆八月,由於古時稱八月為“桂”,加上龍眼果實呈圓形,所以又稱龍眼為桂圓。龍眼原產我國南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有關龍眼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橙桔、龍眼、荔枝。”此後,在許多古籍中也都有記載,如北魏***386~534年***賈思勰《齊民要術》雲:“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古時龍眼被列為重要貢品。北朝西魏魏文帝元寶炬***535~551年***曾詔群臣:“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

  宋代,龍眼已在泉州普遍種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縣人蘇頌《圖經本草》***1061年***載:“龍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閩、廣、 蜀道出荔枝之處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讚頌龍眼:“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以龍呼,實如益智本非藥, 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述:“龍眼樹似荔支,而葉微小, 皮黃褐色。荔支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曰為荔枝奴。泉州府諸縣皆有,郡中***今鯉城區、豐澤區***尤盛。 ”

  明·泉州人何喬遠《閩書》記述泉州一帶“園有荔枝,龍眼之利,焙而幹之行天下。”

  泉州龍眼用嫁接技術繁殖方法的歷史已很久遠。明·徐勃《荔枝譜》***1597年***和鄧道協《荔枝譜》***1628年***都有關於龍眼用嫁接繁殖的記載。清初·周亮工《閩小記》***1666~1668年***和郭柏蒼《閩產錄異》都記載用嵌接法換種,沿用至今。舊法用掛缽填土。

  直到18世紀後,龍眼才由我國傳到印度和南亞一帶。

  漳州龍眼品種很多,風味不一。著名品種有普明庵本、紅孩兒本等50多種。最受讚譽的首推“東璧”龍眼,

  1993年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東璧”龍眼原產自泉州市區開元寺內東塔旁的原東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開元寺僧人種植的,歷300多年至抗日戰爭期間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內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龍眼樹,是現存的“東璧”龍眼中樹齡最長的。而今“東璧”龍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龍眼產區均有廣泛繁殖。傳說早年仙遊有個僧人從泉州開元寺取去“東璧”龍眼苗,在仙遊境內栽植,現已繁衍2萬株成年樹,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質遜於原產的“東璧”龍眼。“東璧”龍眼品質優良。其果皮有淡黃色的虎斑紋,泉人稱為“花殼”,是外觀有別於其它龍眼品種的最顯著區別。“東璧”龍眼又稱“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紙上不沾溼,撣落地下不沾沙”的特點,堪稱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稱“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記載。泉語“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種,有8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曾榮獲國際巴黎旅遊美食金質獎和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獎。 全省各龍眼產區均有大量種植,是我省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據說臺灣種植的大型龍眼,當地同胞也稱“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