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和飼料對於河蟹生長的影響

  水質和飼料作為河蟹生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對河蟹有著巨大的影響。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水質對河蟹的影響

  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餌料豐富、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水草叢生的水域裡,水中溶解氧 、pH值、光照及其他水生生物等環境因子對河蟹的生長都有很大影響,因而,搞好水質管理 ,綜合調控水質是搞好河蟹養殖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

  良好的水質可以使河蟹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中,河蟹養殖水質良好的重要指標有:水中 溶解氧要求大於4毫克/升,pH值在6.8~8.5之間,透明度在25釐米~30釐米。

  溶解氧是水環境重要指標,水體中溶解氧的消耗通常有:水生生物的呼吸耗氧,所括藻 類、細菌、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河蟹等和池底有機物的分解耗氧。在晴朗天氣,因為白天 水生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特別是在下午,光合作用達到頂峰,水中溶解氧 比較充足,河蟹一般不會缺氧;夜晚由於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溶解氧被消耗,如果池塘中有 機物過多、淤泥過厚、有機物分解耗氧增加,各種因子綜合作用就有可能導致水體中溶解 氧降低。若再遇上陰雨天氣,池塘中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群落量過大,大量藻類死亡,更導 致池塘水環境的惡化。低溶氧的水域是抑制河蟹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河蟹正處在 蛻殼期,溶氧不足就有可能導致蛻殼不遂而死亡。建議:在淤泥較厚而又暫時難以清除、 水質較肥的池塘經常施用少量速氧粉,緩解水體中的溶氧不足,防止河蟹缺氧。

  pH值能夠影響河蟹的新陳代謝及其他生理功能,在正常pH範圍內,河蟹攝食代謝旺盛, 生長較快,但如果池塘底部水生生物排洩物、殘餘飼料積累較多,厭氧細菌分解會產生較多 的硫化物和氨氮,導致pH值的變化,從而影響河蟹正常生長。

  河蟹屬底棲動物,池塘底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河蟹正常生理機能,良好的底質不僅可以 促進河蟹正常健康地蛻殼和生長,而且還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發生,如果池塘淤泥堆積過厚 就會滋生大量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這些細菌達到一定數量就會抑制河蟹的攝食和生長 ,使河蟹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減弱,更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為了綜合調控水體,改善河蟹生態,促進健康養殖,“漪陽”公司開發了水質改良的系 列產品,全面合理地調控水體生態系統,降低河蟹發病率。

  飼料對河蟹的影響

  飼料在河蟹養殖中佔到生產成本的70%左右,針對今年飼料價格普遍上漲這一情況,養殖戶更應該重視飼料的合理選擇、科學搭配和科學投喂,以便於最大程度的利用飼料,減少浪費。

  在飼料的使用上,養殖戶應做好“減本節支”,但需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選用價格低的飼料。

  單位魚產量飼料成本=餌料係數×飼料價格

  由此可以看出,單位魚產量飼料成本是由餌料係數和飼料價格雙方面確定的。

  河蟹的生長速度與飼料的質量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只有當飼料中的營養元素都能滿足河蟹的生長需求時,才能確保河蟹以最合理的生長速度進行生長,而河蟹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飼料的品質和質量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幼蟹對蛋白的需求就比成蟹高,在成蟹養殖的不同階段其對蛋白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對飼料要進行合理的選擇,及時的調整,如為了提高河蟹養殖的保險係數而盲目的購買高檔飼料,則有可能既增加了養殖成本,又不一定適合蟹類的營養需求;而一味的使用低檔飼料,則更不可取,因低價飼料一般多采用品質差,消化利用率低的原料,餌料係數高,蟹生長緩慢,飼料消耗量大,最終會造成養殖效益下降。其實,在顆粒飼料的選擇上,養殖戶完全可以自己加工飼料,即:通過諮詢有關專家,針對自己養殖的具體情況,設計一個科學的、適合自己養殖物件的配方,進行加工,這樣,不僅飼料的質量有保障,而且,成本較低。

  當然,養殖戶在自己進行飼料加工時,魚粉質量的識別便顯得十分重要。魚粉是傳統水產飼料中的主要蛋白源,優質進口魚粉蛋白質含量在60%以上,有的高達70%,國產優質魚粉蛋白質達55%以上,魚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富含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可消化能等魚類生長繁育必需的成分,且適口性好。魚粉質量直接影響養殖種類的生長和飼料利用效率。

  通常魚粉分為白魚粉和紅魚粉兩類。白魚粉由鱈魚、鰈魚等冷水魚加工得到;紅魚粉主要原料包括鯷魚、沙丁魚、風尾魚、鯖魚及其他各種小雜魚、魚蝦食品加工後的下腳料等。影響魚粉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原料魚的種類、原料的新鮮度、加工的溫度、脂肪的質量和微生物組成等,這些因素會造成魚粉在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蛋白質分解、脂肪氧化酸敗和美拉德反應,產生一些有毒害或不能被動物吸收利用的物質,從而使魚粉新鮮度和營養價值下降,影響飼養效果。

  鮮度好的魚粉是棕褐色***紅魚粉***或灰白色***白魚粉***,顏色均勻一致,具有正常的魚腥味,而氣味異常、帶有哈喇味或腐臭味的則是鮮度差的魚粉,這種判別方法簡單易行,雖缺乏客觀性,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