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道黑板報
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成為社會精神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重要的產茶之地,福建省以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出許多精彩紛呈的茶文化風俗。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黑板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我的茶文化
閒來無事,沏一杯陳年普耳放在案頭。聞之,醇香可鼻;觀之,色如瑪瑙,油潤透紅;品之,綿軟細滑,神清氣爽。一些像普洱茶一樣的陳年舊事,因茶而復活,而顯現。
最早接觸“茶”,可以上溯到日益遙遠的童年時代——20世紀七十年代。每逢春節來臨,父母操辦年貨時,會十分奢侈地買一包無品牌、無產地、無生產日期的茶葉。幹茶葉色呈黑褐,形似枯葉,沏成後,茶色黑咕隆咚,***苦澀兼備。就像男人們喜歡抽松煙一樣,喝這種口感極差的茶,彷彿成了男人的專利。男人們喝這種茶時表現出的無畏和氣概,猶如發表無聲的宣言:能夠承受這種口腔苦難的人。
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那時的我,對茶葉的認識是懵懂的。我想,第一次“品嚐”這種茶時,表情一定是很怪異甚至是痛苦的。愛喝茶的父親說,喝茶能去油膩、提精神。這種說法對童年的我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奇怪的是,這種茶卻一直印在我的記憶中,就像它的顏色和味道一樣,從來沒有褪色,從來沒有改變。有時,我會突發奇想,難道童年的茶在我的生命中具有某種暗示?或者具有某種特殊含義?——那段無法磨滅的時光會因為童年的茶而變為永恆?難道生命中的永恆只存在於過去?因為,今天,以及未來,無論人,無論事,無論友誼,無論愛情,甚至親情,是沒有永恆的。永恆,只是一個美好願望而已,它在現實中,是難以存在的。
第一次驚訝於茶的魅力,是在我的青年時代——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那時,我剛剛參加工作,董是我的老鄉,又和我同一年畢業分配,彼此感覺更加接近。一次,董到杭州出差,回來時帶了一包茶葉特意送給我。我記得茶葉袋子是塑料的,袋子上的圖案是綠色的茶葉,袋子右上角寫著非常醒目的兩個大字:綠茶。袋子下方寫著:西湖龍井。字型小了很多,顯示著一種計劃經濟年代尚未被消費者認可的不自信和不甘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茶。茶葉的顏色是微微發暗的綠色,飽滿而凝重,沏開後,葉子頓時變成翠綠色,在透明杯子裡上下飄移,頃刻功夫,即可看到西湖龍井的特有外形:一旗一杆,姿態非常優雅。再看茶色,淡綠透明,自然清朗。品其味,淡香淡雅,口感清雅宜人。我驚訝地對董說:沒想到居然會有這麼好看、好喝、好聞的茶!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而今的董已經是事業小有成就的人,當他心中的世界越來越大時,他不會想到當年的一包綠茶像青年時代的友情一樣,純真、透明,以其獨特的魅力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我,我們,以及所有的人,在忙忙碌碌向前走時,更多的人可以清楚地細數自己的所得,與此同時,同樣多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遺失了什麼,相信這種遺失不是主動的,不是故意的,但卻早已成了事實。
而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憶變得多了起來,我會時不時地想起青年時代,那些充滿詩意的人、事、友情、歡笑、眼淚以及在今天看來無比溫柔的煩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們變得越來越淡,越來越疏遠,淡的就像曾經令我驚訝的第一包綠茶,以一種雅緻而又模糊的姿態儲存於記憶的最深處。它們的疏遠就像綠茶的香氣,飄逸在記憶的某個角落,無法復原,無從尋覓。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信陽毛尖的此種品質,讓我想到了我身邊的一些人——默默無聞、不計名利、勤勞質樸、不飾張揚。這些人,如風雨而來,如微塵而去,也許沒有人記起過他,但他走後,會有人紀念他,紀念他的平凡、平淡,紀念他像信陽毛尖一樣的品質。我相信,將來,我也是這樣的人。茶文化的手抄報真正和茶結緣,應該在我的不惑之年之後。此時的我,會偶爾提高一下生活質量,節假日開始旅遊。在海南,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功夫茶,原來,茶可以喝的這麼優雅,這麼藝術。海南的苦丁茶,以及後來在福建喝的烏龍茶、鐵觀音,雲南普洱茶,黃山毛峰茶,四川的雀舌、銀芽、竹葉青等,都給於我不同程度的驚喜和快樂。
我把最喜愛的茶葉放在不同樣式的茶葉盒中,並貼上標籤,有時獨自品嚐,有時和家人一起品嚐,最讓我開心的是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自己的茶文化,一邊喝茶,一邊聊天,言隨心聲,心隨茶動。此刻的我會得出一條異常清醒的人生哲理:分享快樂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但遺憾的是,這種分享看起來簡單,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種無比奢侈的夢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有時只有一杯茶的距離,有時卻是固若金湯的城牆。
像所有人一樣,在今後的歷程中,我不知道茶將陪伴我演繹出什麼歷史,沉澱出什麼文化,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茶,必將陪伴著我,必將給我更多的啟示、提醒、感悟,甚至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