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茶道茶室介紹

  蘇州的茶館分佈廣闊,那麼蘇州茶道茶室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耕豐茶館

  這家茶館小編去過幾次,環境可以說相當不錯。

  像是一個老園子改造的。雖然不大,三進的樣子,但是打理維護的很好,鬧中取靜,非常優雅,印象最深的還是後院裡的兩棵桂花樹,很有老蘇州的韻味。最主要是價格也很親民哦。

  地址:平江路94號衛道觀前3號禮耕堂內耕豐茶館

  2椿沁園

  這是一家百年老店,雖然藏身葑門橫街,但仍會有不少遊客會慕名前來,更別說蘇州的老茶客了。據說偶爾會有評彈,但小編去的那次沒有聽到***心酸臉~***

  這裡環境比較古樸。外面掛著紅燈籠,屋子裡面是木質結構的,很有懷舊感。

  地址:葑門橫街

  3覺茶道

  這是一家能讓人停下腳步的茶館,也是我去園區辦事偶然邂逅的,內部裝修非常小資,風格很討人喜歡。

  繁忙的工作之餘,可以來這裡放鬆放鬆。我點過一次襌茶,茶湯透亮,***柔和,尤其是煮過之後,糯香味很明顯。

  地址:李公堤路工業園區李工堤三期

  4挹翠軒茶苑

  這裡非週末的時候,人比較少,面積不大,但環境很不錯,充滿著姑蘇的小調調。

  服務人員都訓練有素,還會告知你什麼節氣的時候該吃點什麼養生的,不該吃哪些食物。對於喜歡安安靜靜品茶的很適合!

  地址:環太湖大道5888號

  5非遺堂評彈茶館

  這家小茶館地方不大,6、7張桌子的樣子。茶水不貴,幾十元一壺。

  老闆是專業評彈的演員,白天會在店內坐鎮。聽曲是單點的,幾十元到100元不等。在這樣僻靜的小茶館聽幾段小曲,喝幾杯清茶,慢生活,很享受。

  地址:懸橋巷27號

  6煮雨小築

  光是聽這家的名字,就覺得有股溼潤的江南氣息撲面而來。

  因為在斜塘老街的四期,所以人氣並不是很旺,可我卻覺得這樣的地方很好,讓人有一種無比愜意的安靜感覺。茶館裝修的古色古香。

  地址:斜塘老街四期

  7江南正一堂

  外部裝修非常正氣,裡面格調又非常儒雅的一家茶樓。主打福鼎白茶,茶品不錯,還有茶藝師沏茶。整個環境非常適合坐下來談談事情。

  如果遇到喜歡的茶,還可以買一些回去。

  地址:斜塘老街五期

  8一盃茶茶館

  這家的門面比較小,但進來以後豁然開朗的感覺,外面喧囂熱鬧,裡面安靜愜意。

  點一壺香茗,配上一兩碟子小吃,已經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了,在這煙雨江南的日子裡,喝著茶,嘗著小吃,再加上字正強圓地道的蘇州評談,簡直不能更完美了。

  地址:平江路156號

  9羽茶坊

  這裡是姑蘇吳門的一角,也是靜靜的茶生活。老闆久居江南,酷愛雲南古樹茶。喜歡雲南古書茶的山野氣的小夥伴們,不妨前往一試。

  地址:南門路1618號吳門印象西區3棟2樓

  茶道的起源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 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呂溫在《 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 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 餘杭縣的徑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直到日本 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 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 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 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飲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湯與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羅”,就是篩子。“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裡加鹽、蔥、姜、 桔皮、 薄荷等,類似於一種可怕的“胡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象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嚥的“茶湯”能提神,能讓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 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裡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還有更荒誕的所謂漚了若干年的一個 普洱茶餅子價渝百萬的宣傳,則簡直形同欺詐。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