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種植及注意要點有哪些

  說到艾草,想必大家想到的是每家每戶門口掛著的驅蚊的艾草術了。為了讓大家對艾草有進一步的瞭解,下面小編整理了艾草種植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的閱讀!

  艾草的種植方法

  生長主要以採收鮮嫩株頭及嫩葉為目的。生產中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後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採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採收鮮產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穫4~5茬。每採收一茬後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生產中要保持土壤溼潤。企業收購合同價為每千克0.65元,一般農戶每公頃純收入達22500 元左右。郎溪縣生產的艾草經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該縣有較多的崗地,因其生產水稻取水困難,所以在崗地生產艾草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郎溪縣艾草生產已有十年曆史,現有品種6個,生產面積100公頃。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現擬再建200公頃的艾草生產基地,擴大加工流水線,以達到擴大日本市場和國內部分市場的需要。

  艾草的注意要點

  土壤耕整

  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cm。6月中上旬蘄艾採收後翻晒園地,清除殘枝敗葉,疏除過密的莖基和宿根,深度15cm。

  肥料施用

  栽植成活後,苗高30cm時施用尿素90kg/hm2作提苗肥,陰雨天撒施,晴天葉面噴施。11月上旬,施入農家肥、廄肥、餅肥等作為基肥。

  水分管理

  廂面整成龜背形,使排水溝通暢。乾旱季節,苗高80cm以下葉面噴灌,苗高80cm以上時全園漫灌。

  艾草的作用

  抗菌作用

  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艾葉油4×10***-3***濃度***試管法***,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燻,可用於室內消毒,與蒼朮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朮、雄黃、白芷等混合煙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鹼桿菌以及結核桿菌***人型H37RV***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艾條煙燻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後,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後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著;豚鼠網狀內皮系細胞的吞噬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

  以小野艾葉煙燻,對於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野艾的水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真菌作用

  蘄艾資料圖片

  艾葉煎液對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在15%濃度時堇色毛癬菌,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除絮狀表皮癬菌、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育外,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山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鏽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面板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孫迅又測定艾葉煙燻法對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申克氏胞於絲菌、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面板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

  平喘作用

  艾葉油能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也能對抗乙醯膽礆、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象;並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葉油0.5ml/kg灌胃對乙醯膽鹼-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葉油2×10***-4***ml/kg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鬆弛作用,並能對抗乙醯膽鹼、氯化鋇引起的收縮。艾葉油加吐溫-80製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物質***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物質的作用,並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物質;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後,肺組織內慢反應物質含量降低不明顯。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的中沸點油中分離得到二個平喘作用較強的單體,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物實驗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抗組胺與乙醯膽鹼引起的豚鼠哮喘,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對組胺引發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並可對抗卵白蛋白致敏、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械功能的改變。

  艾草的毒副作用

  口服大量艾葉製劑後,約半小時即出現中毒症狀:喉幹口渴,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引起***,痙攣發作後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甚至癱瘓。由於神經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孕婦甚至流產。亦可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和肝炎。由於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痊癒後亦常有健忘,幻覺等後遺症。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症狀出現。

  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腸道,用骨炭粉吸收,並置病人於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內,避免外來刺激,給予鎮靜劑,保護肝臟機能,以及其他一般內科常規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