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最早起源
茶生於天地之間,採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遊藝變成了茶道。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菴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佈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幹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
茶葉的發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階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託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蒐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