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識的視訊有什麼

  人們學習茶道,要完全掌握箇中道理,得花長久時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知識的視訊,一起來看看。

  茶道知識的視訊

>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茶道活動較為靜態,如經過氣息調養練習,比如太極拳、太極推手、調息入靜等,再來學習茶道會比較輕鬆自然,韻律、姿勢易於接受和調整。

  茶道追求的境界

  茶道之清

  清,也就是無雜。古人認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與俗人飲茶是有違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來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說。我們在從古往今來的眾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和敘述。明人屠隆在《考餘事》中說:“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陸樹聲與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徐渭也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同時代的許次紓在他所著的《茶疏》“論客”一節中說:“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運,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點湯。”陳繼儒在其所著的《巖棲幽事》中則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見,品茶人數是有嚴格限制的,否則就落下了“施茶”的話柄。張源在《茶錄》中亦有類似的說法:“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們又回到“茶道”的“道”上來看,《道德經》的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韓非子對道的解釋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關於道,古人今人的解釋和所著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棟。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之道主要還是站在唯心這一方面的,這在自古以來的作品和文化傳承方面都可看得出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唯心的蛛絲馬跡來。

  中國最早提出茶道而無固定儀式應該亦是源於此。世間的萬事萬物,如果從一開始就限定一個範圍,那麼就是非自然的,而飲茶活動本身就是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提升個人修養。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茶道本就不應該有固定儀式,否則就和茶道精神相違背,此乃茶事大忌。就茶道來說,在歷來的文章中講靜多於講清。為何?因靜是清的結果,靜比清來得更為直接,更為表面化。靜是很容易體會到的。誠如我們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們往往可以一眼看見結果,卻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來,從何而來。我們只看見了結果,最終就認為結果就是本源。而我們在探討茶道的精神的時候就不可忽略這一錯誤了。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所寫:“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韋應物所寫的、“性潔不可無,為飲滌煩塵”皆是寫茶之性本潔,而飲茶之人必須性清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