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插花的基本意義關係
茶道插花是一種茶道的一種分類,那麼茶道插花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插花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茶道插花的意義
事實上,品茶賞花的美趣遠在千年前的唐代就有盛行,文人及禪家如呂溫等人就有“茶宴”賞花之類的活動,僧人皎然與陸羽飲茶詩說“九日山僧院,東離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當時賞花品茶風氣可見一斑。
茶性簡樸,可爽神,能醒思,而插花正如品茶一般,透過花的真實以得到精神之滿足,茶藝插花的精神既在純真的“情”,追求恬適簡約與超凡絕俗;茶藝插花的藝術特點為追求清遠的“趣”,只有純“情”和清“趣”才能在靜寂的書齋、茶室,或禪房中,透過一絲潔淨的生命,享盡天地與我合一的閒適與滿足。
茶藝插花的花器,瓶高和盆寬可以用手掌的一跨左右來衡量,以陶、瓷、銅、竹、木、瓦等造型簡約,紋飾樸實者為佳。花材選花色雅潔,含苞待放為好,木本花材宜線條疏瘦古怪,草本花材則神清氣朗,花葉不使重疊侷促,枝葉明朗。
茶藝插花常用一種花,多則二或三種,花材選擇配合四季變化,以顯示出春花秋實、夏蔭冬寂之感覺,造型多由兩主枝構成,以示室中清寂,但第一主枝不可缺,無主則不成花型。水盆插花用劍山固定,瓶插則採用支架等技巧固定。
茶藝插花造型簡潔,插花者應多體察花之生命個性,以平實的技法使花草安祥或活躍在花器上,因此茶花的插作手法並非否定技巧,而是旨在超越技巧,達到花與花器天作之合的目的。茶藝插花要選配幾架、墊***藝術板、織物***或配件,有平衡和完美造型之作用。幾架、墊等均求其自然而高雅者,描金嵌花之類儘量避免使用。
茶道與插花的關係
花與茶兼性相宜、心性相融。教人崇幽尚靜、清心寡慾,進而修身養性,達到心靈昇華。純真、資樸、清靈、脫俗、清簡,為茶道插花追求之精神。現代茶道插花可謂是東方試插花的一朵奇葩,既延續了東方試插花的人文藝術風格,又融入了茶道之神性,別具特點。她的清新、雅緻,以及她的野趣,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
茶道插花表現出來的主要風格特點是:線條優美的造型,簡潔淡雅的用材,自然清新的野趣,詩情畫意的情趣,超凡脫俗的意境。 茶道插花,即茶室插花,是茶室的一種室內裝飾藝術。她汲取了茶道的和——氣——道——神——韻的美學精髓,以花枝的線條進行造型,形成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
線條是茶道插花最基本的視覺要素之一,線條的粗細曲直、剛柔、疏密。形成了簡潔、飄逸、粗獷的造型。展現了多姿多彩的茶道插花作品。花枝線條千變萬化,表現力非常豐富。柔美、剛勁、秀雅都可以寥寥數枝淋漓盡致的表達。粗枝勁幹表現雄壯氣勢。纖細柔枝表現溫馨秀麗。飛動的線條給人以揮灑自如、酣暢淋漓之美。順勢而下的線條有一瀉千里之感。蜿蜒迂迴的線條又有溪水潺潺的韻味……充分利用自然界千姿百態的枝條是茶道插花的特點之一。花韻宛若茶韻。品茶意在品韻,品茶是一種心境。在清寂的環境中以平和的心態去品味人生,不求奢華只為一絲內心的寧靜。 茶道插花有別於大紅大紫的現代插花,它不求浮華之美,只求自然簡潔,它不求團簇眾多,只求寥寥點睛之筆。輕描淡寫、清雅脫俗。花枝多用山野花卉、野果、殘枝。三兩枝以不改其自然生長形態,置放在古樸花器內。使其更具自然野趣美。
花器和幾架也頗講究。茶器即為花器——茶壺、茶碗、茶杯、茶桶***筒***、盛上清水就可以養花枝材。插花作品配上茶几,茶盤。不僅增美感,更顯脫俗雅緻。 花性如茶性,她注重自然情趣。著力表現花和枝自然形態美,不矯揉造作,對待每一片葉,每一枝花都是順其自然之勢,巧妙組合。使之各得其所、和諧共處,宛若天成。毫無刻意造作之氣,即便修剪也不顯絲毫人工痕跡。茶道“道法自然”,花道“清新雅緻”。二者結合,天衣無縫!
茶道的表現形式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工夫茶
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