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青枯病怎麼辦

  水稻青枯病是影響水稻生長的重要疾病,本文通過介紹水稻青枯病發生原因及防範措施和處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稻青枯病發生原因及防範措施

  單季晚稻在生長後期常發生早衰青枯,影響水稻正常灌漿結實。水稻青枯根據發生原因可分為生理性青枯和病理性青枯兩種,病理性青枯根據病原分小球菌核病青枯和細菌性基腐青枯,生理性青枯與氣溫突變、水稻抗逆能力差、水稻品種等因素有關。

  一、水稻青枯病幾種型別及症狀

  1、生理性青枯:主要發生在晚稻灌漿期,病株葉片萎蔫內卷,呈典型的失水症狀,葉片與穀殼青灰色,似割倒攤晒1天的青稻,莖稈基部乾癟收縮,無病斑,易倒伏。該病發病迅速,發病前病、健株並無異樣,往往在1~2天內大面積成片發生。

  2、小球菌核病青枯:田間常成叢發生,也有一穴中幾株發病。稻株基部組織軟腐,有黑褐色病斑。最易識別特徵:剝開基部葉鞘和莖稈,可見有許多比莧菜籽還小的黑色菌核。

  3、細菌性基腐青枯:田間零星發生,1穴中1~3株發病,病株基部呈鼠灰色腐爛。特徵:剝開基部莖稈,充滿臭水,無菌核。

  二、發生原因

  水稻生理性青枯主要是稻田長時間淹水,水稻根系活力差,吸水能力下降,遇天晴和乾熱風影響,葉片蒸騰量加大,水分供求失調,失水嚴重導致大面積青枯。前期長期深水灌溉,未適時適度擱田的田塊,根系較淺的田塊青枯發生重、土層淺、偏重氮肥、缺少有機肥和鉀肥或施氮過遲的田塊也易發生青枯。同時因種傳病害和水稻後期斷水過早引發的小球菌核病、基腐病等也會引起早衰,加重青枯病的發生。

  三、防範措施

  青枯一旦發生、表現出症狀即無法挽回。對未發病的田塊應加強田間水漿管理,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延緩早衰,提高產量,改善米質。

  1、加強水漿管理,做好前期擱田,促進根系發育,後期乾乾溼溼,防止斷水過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溼潤至水稻黃熟期為宜。

  2、合理肥料運籌,減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前期增施複合肥,後期進行葉面追肥,以維持根系活力,增強稻株抗逆力。

  水稻立枯病藥劑防治技術

  水稻立枯病菌存活在土壤中,是土傳病害,防治立枯病必須做床土消毒。目前防治立枯病最有效的藥劑是噁黴靈與甲霜靈混用或甲霜·噁黴靈復配製劑。

  1、播種前床土消毒:30%清茬***噁黴靈***200毫升+35%甲霜靈40克或30%瑞秧青***甲霜·噁黴靈***200毫升或30%長雙聖瑞***甲霜·噁黴靈***200毫升,兌水噴200平方米苗床。

  2、水稻一葉一心期或發病初期用藥:***1***30%噁黴靈+35%甲霜靈+碧護+海藻生根劑四合一組合套裝,一套用180-200平方米。以上套裝是由特效殺菌劑,德國進口高階植物生長調節劑,純天然海藻生根劑組成,可同時起到防病、治病、生根、壯苗、抗逆、增產的作用,是目前預防、治療水稻立枯、青枯病,培育壯苗的頂級配方。***2***30%清茬***噁黴靈***200毫升+35%甲霜靈40克或30%瑞秧青***甲霜·噁黴靈***200毫升或30%長雙聖瑞***甲霜·噁黴靈***200毫升+碧護3克或天豐素20毫升或碩豐481可溶粉8克,兌水噴200平方米苗床。

  水稻田免耕栽培 節水耐旱增產增收

  冬幹春旱,久未降雨。日前,記者在內江市市中區史家鎮吊鐘村看到,村民們在鎮科技特派員指導下,學習“省時省力,增產增收”的無水稻田免耕栽培技術。

  餘建生技術員介紹,無水稻田免耕不是絕對的無水,是指廂面和廂溝內無蓄水,土壤有一定的溼潤,足量施肥後,廂面上直接覆膜、打孔栽培,與水稻覆膜有異曲同工之妙。無水稻田免耕技術適用於離水源偏遠更為乾旱的地區,好處多。

  省錢

  看似覆膜多了一筆開支,其實不然。地膜由鎮農業服務中心集中採購,採取政府補貼一點,農民出一點的辦法,算下來農民購買地膜只需要35元/畝。其次,每年抗旱鎮上組織抽水、調水、引水較困難,需要投入大筆資金用於人工、電費、維修機器等。

  農民之間因爭水出現矛盾層出不窮,而無水稻田免耕栽培技術則避免了這些繁雜程式和不必要的矛盾,更節約了財政支出。無水稻田免耕栽培採取的是合理施肥,配方施肥,一畝能節約20%的肥料,且不易流失,肥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省力

  覆膜前就足量施肥,無需重複施肥;覆膜後能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與常規淹水栽培技術相比,不用花太多人力看護和管理。

  早收

  覆膜後廂內溫度偏高,保持了水分,水稻能提前10天左右成熟。

  增產

  無水稻田免耕栽培,一般產量為1400斤/畝,高出常規淹水栽培產量約300斤/畝,除去耕地、噴灌、施肥等環節節省的錢,每畝還能增收400元以上。

  據悉,去年史家鎮吊鐘村試點種植了20餘畝,今年全鎮已推廣種植200畝,涉及石梯村、乾田灣村、牛橋村,預計今年達300畝,佔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的10%。